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苗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苗語是苗族人語言的統稱,屬於苗瑤語的苗語支。分布在中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以及越南、老撾、泰國、美國等國。苗語可以分為湘西(100萬人)、黔東(210萬人)和川黔滇(300多萬人)三大方言。其中以川黔滇方言最為複雜。這三大方言與布努語等語言共同組成苗語支。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11月9日) |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0年11月9日) |
Remove ads
方言分類
以下為苗語的三個主要分支:
- 湘西方言(dut Xongb),又名「東部方言」或「紅苗」,100萬人:
- 黔東方言(hveb Hmub),又名「中部方言」或「黑苗」200多萬人:
- 川黔滇方言,又名「西部方言」,300多萬人:
- 川黔滇次方言(lol Hmongb),200多萬人(國內150萬人),分為第一cqd、第二sfm、第三土語,包括白苗mww、青苗hnj、角角苗hrm、漢苗hmz、hmv、hmf等方言;
- 滇東北次方言 (ad Hmaob lul) ,又稱大花苗hmd,30萬人;
- 貴陽次方言,19萬人,分為北部huj、西南hmg、南部hmy、西北、中南五個土語;
- 惠水次方言,18萬人,分為北部hmi、西南hmh、中部hmc、東部hme四個土語;
- 麻山次方言,14萬人,分為中部hmm、北部hmp、西部hmw、南部hma、東南、西南六個土語;
- 羅泊河次方言 hml,6萬人。
- 重安江次方言 hmj,又稱革家語,6萬人。
- 平塘次方言,2萬4000人,分為東部、北部、南部、西部四個土語。
Remove ads
音韻
苗語各方言的聲母數量都超過韻母。
特點有:
韻母一般只有一個鼻音韻尾,沒有塞音韻尾。
據推測,古苗語曾有過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和中古漢語的四聲相應。後來根據古苗語聲母的清濁,每個聲調都分陰陽,共八個聲調。在一些方言中,這些聲調又發生了分化和合併。現代苗語各方言有3到13個聲調不等,但是有很好的對應關係。各方言標準點的聲調對應如下。
文字
1905年,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柏格理(Samuel Pollard)創辦了光華小學。他和苗族人楊雅各等合作,針對分布在雲南省東北部和貴州省威寧縣、赫章縣一帶苗族的語言特色,結合英文字母及標點符號建立起一套拼音文字系統理論,現稱滇東北老苗文,又稱柏格理苗文、石門坎苗文、框式苗文。並曾用於翻譯《聖經》和讚美詩。[1]另外,雲南昆明市祿勸縣一帶信仰基督教的彝族和傈僳族也使用外國傳教士根據柏格理苗文字母設計的彝文和傈僳文,稱柏格理彝文(也稱黑彝文)和柏格理傈僳文,分別記錄的是彝語東部方言和傈僳語祿勸方言。[2]
1950年代中國大陸政府對湘西方言、黔東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東北次方言各設計了一套使用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1980年代又略有調整。
注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