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荊門市
中國湖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荊門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鄂中區域性中心城市[1],位於湖北省中部。市境南臨荊州市、潛江市、天門市,東接孝感市,東北界隨州市,西北毗襄陽市,西達宜昌市。地處江漢平原西北部,西北部為荊山余脈,東北部為大洪山南麓。漢水自北往南縱貫全境,有長湖、借糧湖等湖泊。全市總面積12,339平方公里,人口259.69萬[2],荊門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陝,素有「荊楚門戶」之稱。市人民政府駐東寶區象山大道53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3月17日) |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荊門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現已在荊門發現了屈家嶺遺址、荊家城遺址、馬家垸遺址等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文化遺存。經過對出土文物的考古鑑定,這些文化大多分屬於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三類原始文化。其中屈家嶺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屈家嶺村而得名。屈家嶺遺址自1954年以來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發掘,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用具,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屈家嶺文化遺址。
商朝時,權人在今荊門市南郊的權水旁設治,建立權國。公元前一世紀,周朝取代商朝,權國遂歸順周朝,並被重新分封,其治域大大縮小。周成王時,封周武王的弟姬甲於今天沙洋縣拾回橋一帶,建立了那國,因為相鄰的原因也兼領了權國。公元前688年前後,楚武王熊通滅那國、權國。滅權後楚國在權國故地設權縣。
漢朝置當陽縣,唐朝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設立荊門縣。宋朝建荊門軍,明朝復荊門縣,清朝為荊門直隸州,民國降州為縣。
續為荊門縣。1979年分設荊門縣、荊門市,1983年荊門縣併入荊州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1996年,劃原隸屬荊州市的京山縣、鍾祥市為荊門市直管和代管。
地理
接鄰市縣:荊州市、襄陽市、當陽市、南漳縣、宜城市、應城市、天門市、潛江市。
坐標範圍:東經112°11'~112°14',北緯31°01'~31°04'。地處荊州以北100公里,為荊楚之門戶,所以稱之為荊門。
荊門地域東、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呈向南敞開形,形成低山坳谷、丘崗沖溝和平原湖區兼具地勢。區域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密布,河網交織,堤垸縱橫,是全市糧棉集中產區。
Remove ads
政治
|
|
Remove ads
此外,荊門市還設立屈家嶺管理區(由原國營五三農場改制設置)、國家級荊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掇刀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管理)、漳河新區。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4.7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35%,比上年末提高0.59個百分點;戶籍人口284.47萬人[11]。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3.05‰。人口出生率4.58‰。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2,596,927人[12]。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873,68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76,760人,下降9.63%,年平均增長率為-1.01%。其中,男性人口為1,316,732人,占總人口的50.7%;女性人口為1,280,195人,占總人口的49.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85。0-14歲的人口為352,036人,占總人口的13.56%;15-59歲的人口為1,651,700人,占總人口的63.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593,191人,占總人口的22.84%,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419,597人,占總人口的16.16%。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1,525,278人,占總人口的58.7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071,649人,占總人口的41.27%。
Remove ads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78,541人,占99.2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8,386人,占0.7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281,678人,下降9.85%,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24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4,918人,增長36.52%,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24個百分點。
交通

經濟
以前主要以農業為主,改革開放後重工業、輕工業和軍工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使荊門市人均GDP達到全國中型城市前列。比較大型的企業有中國石化荊門分公司、荊門熱電廠、洋豐集團、中天集團、金龍泉啤酒集團等。其中,金龍泉啤酒為中國啤酒業十強。航空航天部605研究所負責研製水上飛行器及飛艇。中天街是全市的商業中心,商貿發達。2022年,荊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0.96億元,經濟發展處於湖北的中游水平。[13]
旅遊
教育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