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莉迪亞·科伊杜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莉迪亞·科伊杜拉
Remove ads

莉蒂亞·艾蜜莉·弗洛倫蒂娜·揚森埃維語Lydia Emilie Florentine Jannsen,1843年12月24日儒略曆12月12日] – 1886年8月11日儒略曆7月30日]),其筆名科依杜拉Koidula)更為人熟知,是一位開創性的愛沙尼亞詩人和劇作家。她的這個筆名在愛沙尼亞語中意為「黎明(的莉蒂亞)」,由卡爾·羅伯特·雅各森(Carl Robert Jakobson)所起。她被認為是愛沙尼亞民族覺醒運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2]

事实速览 莉蒂亞·揚森(科依杜拉)(Lydia Jannsen (Koidula)), 出生 ...

莉蒂亞出生於文德拉,1850年隨家人移居派爾努,她的父親約翰·沃爾德瑪律·揚森在那裡創辦了第一份愛沙尼亞語報紙。1864年,全家搬到了愛沙尼亞知識生活的中心塔爾圖。儘管在俄羅斯帝國有審查制度,揚森還是獲得了出版全國性愛沙尼亞語報紙《郵差報》(Postimees)的許可,莉蒂亞為該報匿名撰稿。[3]

1873年,她與愛德華·米克爾松(Eduard Michelson)結婚,並移居聖彼德堡附近的喀琅施塔得。她一直思念愛沙尼亞,夏季時常返回,並持續寫作。她的最後一首詩《臨死前——致愛沙尼亞!》("Enne surma — Eestimaale!")是對祖國的告別。她於1886年因乳腺癌去世。

科伊杜拉的文學創作始於1860年代,當時愛沙尼亞人剛從農奴制中解放出來,開始主張自己的民族身份。她1867年的詩集《艾瑪約吉河的夜鶯》("Emajõe ööbik")成為了愛沙尼亞詩歌的基石。[3] 儘管受到包括比德邁風格(Biedermeier)在內的德國文學傳統影響,[4] 科伊杜拉使用愛沙尼亞語並採用現代歐洲詩歌格律進行創作,使她的作品易於理解且情感共鳴強烈。她的詩歌範圍廣泛,從溫柔的家庭主題到愛國熱情,例如《我的祖國,他們已將你埋葬》("Mu isamaa nad olid matnud")。

除了詩歌,科伊杜拉對愛沙尼亞戲劇的發展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她活躍於塔爾圖的瓦內穆伊內(Vanemuine)協會,並創作了原創的愛沙尼亞戲劇,如基於德國笑劇改編的《薩雷馬島的堂弟》("Saaremaa Onupoeg",1870年)和第一部完全使用愛沙尼亞語的戲劇《這樣的鄉巴佬》("Säärane mulk",1870年)。[5] 她的戲劇具有教育意義,旨在普及教育,運用了本土主題和人物。

在1869年第一屆愛沙尼亞歌唱節上,她的兩首詩被譜成歌曲。其中《我的祖國是我的愛》("Mu isamaa on minu arm")在蘇聯佔領期間成為非正式的國歌,並在之後的每一屆歌唱節結束時演唱。[6]

位於派爾努科伊杜拉博物館(Koidula Museum)紀念著她,該博物館設在她童年的家和《郵差報》曾經的辦公室內。[7] 附近立有艾曼達斯·亞當森(Amandus Adamson)創作的紀念碑,她的肖像也曾出現在歐元前時代的100克朗紙幣上。[8]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