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菲律賓華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通話[a]是菲律賓華人私立學校(歷史上由菲律賓華人建立並服務於菲律賓華人)[5]以及菲律賓其他私立和公立學校、大學和機構[6]教授的主要正式漢語,尤其是作為正式書面漢語。現在漢語應否成為菲律賓的第三種官方語言仍是一個十分具爭議性的話題。漢語至今並不是菲律賓的官方語言,但是菲律賓使用漢語者較多。
在菲律賓,不同學校教授和使用標準漢語和中華民國國語,有些學校使用簡體中文,有些使用繁體中文,還有些學校兩者混合使用。同時,中文出版物傳統上也使用繁體中文。在現代,中文通常主要以從左到右(或傳統上從右到左)的水平書寫為主,但有些學校,例如中正學院等,以及報紙,例如《聯合報》,有時也以垂直書寫為主。菲律賓的普通話通常以普通話和菲律賓閩南語來表達。
普通話正式用於菲律賓的中文報紙和書籍的印刷出版物中,例如《菲律賓世界日報》、《聯合日報》、《華商報》等。
Remove ads
分類
菲律賓的普通話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方言:「標準普通話」和「口語普通話」。標準普通話是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標準語言,而菲律賓的口語普通話則融合了漢語普通話和當地閩南語方言(菲律賓閩南語是許多菲律賓華人的母語)的特點。[5]
使用
菲律賓華人只有新移民以普通話為母語,而對於老移民菲律賓語(他加祿語)或菲律賓英語或菲律賓閩南語通常是第一語言。[5][7]缺乏說這種語言的環境以及學習這種語言的困難不僅導致人們對此缺乏興趣,甚至有些人對此非常厭惡。[5]
21世紀菲律賓華人院校大力推廣普通話教育,加上近期出現的實用主義趨勢,如更多的普通話就業機會、來自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新移民、前往中國大陸或台灣的暑期教育旅行、歷任總統對大學和學校的鼓勵以及與中國的教育交流協議,都激發了人們對普通話使用的興趣,並帶來了增長的潛力。[8][5]
有時菲律賓華人也會將普通話與其他語言,如英語、他加祿語(或其他菲律賓語言)和閩南語一起進行代碼轉換,形成洋涇浜語,就像菲律賓英語或新加坡英語一樣。[5][與來源不符]
教育
菲律賓各地約有150所華文學校,其中約三分之一位於馬尼拉大都會。[9][10]菲律賓提供的大部分普通話教育是通過菲律賓華人建立的菲律賓華人學校進行的,這些學校通常包括在一門或多門中文課程中教授普通話,具體取決於學校,以及其他以英語或菲律賓語(他加祿語)授課的學校課程,具體取決於課程科目。
菲律賓最早的華語記錄(不包括西班牙修道士在菲律賓印刷的最早的古典中文文獻)來自17世紀至18世紀學習中文的西班牙修道士製作的手稿,例如《西班牙漢語詞典》(1626-1642),該詞典主要研究菲律賓閩南語,但也開始添加來自桑格萊中國線人的羅馬化官話,無論是在早期西班牙菲律賓還是在明朝晚期,在幾個世紀以前的西班牙人還沒有完全理解漢語家族之間的差異。
歷史上,菲律賓第一所也是最古老的華文學校「小呂宋華僑中西學堂」於1899年4月15日由陳綱在馬尼拉岷倫洛創立,也是清朝駐菲律賓的第一代總領事,[11]學校創辦於西班牙殖民時代結束、美菲戰爭初期,美國殖民時代伊始。學校最初在中華民國總領事館後院授課,開辦時只有大約二十名學生。最初的課程是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用漢字書寫尺牘和珠算,教學語言最初主要為閩南語,有時也使用一些英語,主要學習古文(漢語,閩南語)和算術(數學)的讀寫,書籍和教師主要從閩南地區引進,緊密服務於菲律賓當地講閩南語的華人社區的需求。在文盲普遍的時代,它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識字能力,用於一些實際目的,比如能夠通過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來閱讀漢字,以便接受高等教育;能夠用漢字書寫信件給家人、朋友或用於商業目的;能夠用算盤進行數學運算,用於會計和金融等商業目的。[12]
菲律賓逐漸轉向現代普通話教學課程,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國清朝統治後,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前後。20世紀初,日本帝國於1902年開創了一種標準化的日語形式,即和製漢語,這極大地啟發了中國清朝官僚機構的改革者,以至於清朝教育部於1909年正式宣布採用以南京官話為基礎的晚期帝國官話,即普通話。清朝滅亡後,其地位仍得以延續,幾十年後才逐漸轉向以現代北京官話為基礎的普通話。 20世紀初,美國在菲律賓殖民時期,新建的華校逐漸採用了中國的現代課程,包括中文、歷史、地理、數學和科學,教學語言也從單語閩南語轉變為雙語閩南語和普通話教學,最初講閩南語的菲律賓華人教師主要用閩南語閱讀和解釋中文課本,同時向當時講閩南語的菲律賓華人學生教授普通話閱讀,因為普通話是中華民國的官方國語,從中國以外的角度來看,通常被翻譯為漢語。當時,在中華民國成立時,普通話就被稱為菲律賓閩南語,甚至現在也被稱為「普通話」,因為正式地說,如果一個表示「國語」的詞指的是哪個國家,可能會被混淆。[5] 20世紀初,菲律賓華校使用的中文教科書通常除了漢字外,不包含任何羅馬拼音,但這也是注音符號首次在菲律賓華校引入和教授的時期,通常以「菲律賓閩南語」來稱呼,這是該系統在普通話中的第一個名稱。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這也促使更多來自中國的難民和移民移居到美國統治下的菲律賓,其中許多來自中國的受過教育的人成為了正在建立的新華校的中文教師。[12]
20世紀初,菲律賓的一些華校最初也增設了英語課,以跟上英語日益普及的正式使用。英語在美國殖民時期及之後逐漸被菲律賓社會所接受。這導致華校後來採用了雙軌制課程,即兩個獨立的部門,分別稱為「英語部」和「華文部」,每個部門的上課時間分別在上午或下午。華文部門的課程標準沿用中華民國政府制定的中小學課程標準,而英語部門則遵循美屬菲律賓公共教育部(現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課程標準。該體系存在一些重複科目的問題,例如數學和科學,這些科目有時用英語授課,有時用中文授課。[5] 然而,這種雙軌制教育體系最初培養了三語學生,後來又培養了四語學生,因為華文部門同時使用閩南語和普通話,而英語部門最初使用英語。到了菲律賓聯邦時期,總統曼努埃爾·奎松於1937年12月31日宣布他加祿語為菲律賓國語的基礎。因此,英語部還增設了他加祿語課。在二戰日治時期,他加祿語、菲律賓歷史和品德教育的教學優先於英語教學。中文部通常包括數學、科學、歷史、地理、公民、倫理等科目,其中中文課和中國文學課主要使用普通話,中文教師主要用普通話閱讀中文課文和詞語,並用閩南語講解。中文部的數學和科學等科目主要用閩南語授課。當時,華文、文學和數學主要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教授,在菲律賓閩南語中稱為「死讀」。在華文課堂上,老師指着一個物體或動物的圖片,將普通話詞彙和對應的閩南語單詞並排背誦,學生需要反覆背誦和口頭記憶(例如,老師指着一隻蒼蠅,學生背誦:中文:{{{1}}}, 中文:{{{1}}}; 老師指着一隻蚊子,學生背誦:中文:{{{1}}}; 中文:{{{1}}}),而華文數學課上,乘法表主要用閩南語背誦(如「2 × 1 = 2, 2 × 2 = 4, 2 × 3 = 6」用閩南語讀出)。菲律賓閩南語 中文:{{{1}}})。[12]
二戰結束後,菲律賓於1946年「法理上」脫離美國獨立。冷戰初期,菲律賓政府於1947年4月18日與當時仍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簽訂了《中菲友好條約》,其中明確規定中華民國公民可以在菲律賓設立學校,為其子女提供教育。這意味着菲律賓的華校從此正式歸中華民國管轄,華校及教師必須向當時的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登記,以便各校的中文系接受監管,教師亦可取得教學資格證書;其他科系則由菲律賓政府教育部登記及監管。1949年,中國共產黨所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國民黨殘餘軍隊及難民因國共內戰撤退至台灣。菲律賓政府繼續承認台灣的中華民國及1947年條約,該條約允許台灣中華民國教育部繼續監管菲律賓中文學校的中文系,並開始提供來自台灣的中文教科書。1949年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後,白色恐怖開始,台灣實施戒嚴,國民黨為鞏固統治,在日本帝國對台灣的統治結束後鎮壓異見人士。台灣戒嚴時期,國民黨推行單語普通話政策,以推廣普通話,這是國民黨通過去日化和促進民族團結來鞏固其在台灣的政權,對抗其在中國大陸的意識形態對手。中華民國政府鼓勵普通話成為國語,作為台灣所有族群的通用語,並以嚴厲的政策嚴厲阻止其他語言的使用。中華民國政府希望通過規範普通話來維護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以此證明新成立的台灣中華民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優越、更團結。台灣中華民國政府不僅在台灣加強了這項運動,還將其傳播到海外華人社區,例如菲律賓華校的中文系。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菲律賓不同華校的中文系(視學校而定)只用普通話教授漢語、歷史、地理和數學。[12]
同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大陸也努力推廣普通話作為國家標準漢語,並於1949年成立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以方便全國各地使用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進行交流。1955年,中國大陸政府也將國語的名稱更名為普通話,儘管前者在台灣仍然被廣泛使用。 20世紀後期,特別是1956年、1964年、1977年、1988年和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多輪大規模標準化和簡化,引入了簡體中文和繁體中文二分法的概念。普通話拼音系統也於1958年首次在中國大陸引入和教授,隨後於1980年在新加坡採用,2009年在台灣採用。同樣在新加坡,從1979年起,新加坡政府的推廣華語理事會也發起了一場講華語運動,旨在為新加坡的華裔人口推廣統一的漢語母語通用語。在馬來西亞,普通話是唯一的華語,由馬來西亞教育部下屬的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負責教授和管理,供馬來西亞華人學校使用。同樣,東南亞其他華校也紛紛效仿,將普通話作為華語課程,例如印度尼西亞的印尼華人學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華校更傾向於將普通話稱為「標準漢語」,因為擔心「國語」或「普通話」一詞與哪個國家或社區相混淆。
1972年,費迪南德·馬科斯總統宣布菲律賓戒嚴,隨後頒布了1973年憲法,禁止外籍學校的擁有和運營,並將在四年內逐步取消。菲律賓的華校將被國有化,成為菲律賓合法的私立學校。小學一、二年級每天最多160分鐘,中學每天最多200分鐘,都將減少到每天最多120分鐘,僅用於教授中文課。學校名稱中也必須刪除「華人」一詞,一些學校決定用閩南語音標更改校名,或將學校縮寫改為以字母「C」開頭的其他單詞,例如「文化」、「中央」、「中華」、「社區」、「基督教」、「天主教」、「城市」、「公民」、「孔子」、「商會」等。此外,外國學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三分之一,華校在1974年輕鬆達到了這一要求,因為入籍程序自由化,導致菲律賓華人大規模入籍(當時只有永久居留權,通常是中華民國、英屬香港、葡屬澳門和一些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許多人轉變為菲律賓華人。一些華校,特別是中華民國大使館,反對華校國有化,理由是華校在教育領域的貢獻、為當地提供的就業機會、較高的英語教育水平以及1947年的《中菲友好條約》。然而,隨着1974年大規模入籍後,華校所有者大多已獲得菲律賓國籍,該條約已不再適用。華校被國有化源於此前關於華校教育方向和重點的爭論,因為中文課程以中國為重點,老一輩人對此表示滿意,但20世紀後期,通常在菲律賓出生和長大的年輕一代學生越來越覺得中文科目與他們在菲律賓的日常生活沒有多大關係,對中國大陸或台灣的華人社會也知之甚少。學生,甚至華校本身都意識到,他們無法參與中華民國政府控制的華文課程設計,以至於菲律賓的一些華校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就已決定脫離中華民國的監管體系。例如,一些耶穌會管理的華校,例如澤維爾學校,事先申請被歸類為菲律賓學校而非華校,以免在中華民國體系下獲得認證。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厭倦了冷戰引發的國共兩黨之間相互殘殺的政治對抗,而這種對抗在菲律賓環境下無關緊要。這項華校國有化政策讓位於菲律賓本土編寫的、教授普通話的華文教科書,以適應菲律賓環境,並廢除了台灣強加的包含國民黨政治宣傳的教科書。[5]
1975年,菲律賓政府正式承認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尤其是在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其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之後。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館的所在地被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則在菲律賓設立了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作為其事實上的大使館。
由於國有化引入了每天120分鐘的限制,不同的學校以各種方式劃分課程。有的每天有兩節1小時的中文課,有的有三節40分鐘的中文課,有的則全天只上中文課,還有的每天一半的中文課是中文作文,內容涵蓋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有的仍然有中國數學,有的有中國書法。中文課程的安排因學校而異,每個課程組的每周課程安排在整個學年中也根據學校每學期或每季度的課程安排進行不同分配。有時,也會非正式地超出規定的時間限制,但這通常會占用下一節課的時間,而下一節課不一定是中文課。在某些情況下,仍有少數學校維持雙軌制課程設置,即下午完全用於中文課,儘管與國有化之前相比,課程時間已經不是很長。[5]
除了校內的菲律賓華文教材外,不同學校使用的教材多年來也各有不同,菲律賓各華文學校至少使用四套或更多套教材,其中兩套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事實上的台灣大使館)準備,一套由菲律賓文化學院準備,還有一套由澤維爾學校為耶穌會開辦的天主教華文學校準備,其他學校可能多年來也使用過更多套教材。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的幾十年裡,大多數華文學校的普通話教學方法並沒有太大變化,而菲律賓社會卻越來越以英語和他加祿語為主。菲律賓華校仍然經常使用第一語言教學法,這種方法假設菲律賓華校的學生有以普通話為母語的學習經驗,但事實並非如此。多年來,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每況愈下,停滯不前。這主要是因為校外缺乏講華語的環境,而且菲律賓的華文教師數量稀少,且大多沒有教授華語的教育學位,導致學習難度加大。這不僅導致人們對華文教育缺乏興趣,甚至有些人對此深感厭惡,尤其是菲律賓的華文教育體系通常培養出一些普通話水平很差的畢業生,無法與國外講華語的人進行有效交流。一些家庭的解決辦法是送孩子出國學習華語,但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只有極少數家庭會特意送孩子出國繼續學習華文,這可能是因為每個家庭的費用過高,不切實際。對於華校本身來說,曾經嘗試過修改華文教科書,但結果卻導致不同學校的教科書更加不統一,之後也進行了教師培訓,但其本身卻面臨着普通話教師短缺的問題。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的幾十年裡,為緩解這一問題,主要採取的直接解決方案是從國外引進教師,首先是台灣,然後從 2003 年起也引進中國大陸。但事實證明,這只是權宜之計,因為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遇到的問題是,外籍中文教師由於英語和他加祿語不夠流利,通常無法很好地溝通,並且通常無法理解菲律賓華裔學生的當地文化和行為,因此無法正確地教學和評分。[12]在整個21世紀,出國學習普通話的學生越來越多,但他們報名的學習期限仍然很短,目的只是為了提高一點流利程度,以便能夠學到足夠的知識與普通話使用者做生意,但他們通常不會回來教書。[5]
1991年,一些富裕的菲律賓華人捐資成立了菲律賓華教中心,旨在通過改革教育方法、培訓師資和開發合適的教材,解決菲律賓華文教育體系的衰敗問題。該中心致力於推動將漢語普通話作為第二語言而非第一語言進行教學,並鼓勵使用和教授拼音羅馬化系統,而非傳統的注音符號系統。[5]
在語音、詞彙和語法方面,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菲律賓許多老牌華校所教授的漢語普通話往往千差萬別,有時甚至讓人聯想到中華民國國語。但自20世紀末至21世紀以來,不同的菲律賓華校也開始教授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標準漢語)。由於歷史原因,菲律賓的一些老牌華校通常仍然教授繁體字和注音系統,或者一些學校過去也教授繁體字,但現在已改為簡體字,又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具體取決於學校的實際情況。近幾十年來,大約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根據學校的不同,許多學校開始改用簡體中文和拼音語音系統,因為菲律賓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開始使用和教授來自中國大陸(有時是新加坡)的書籍和教材。在21世紀,許多菲律賓華校目前都以中國和新加坡的拼音系統為藍本,使用簡體中文(普通話)進行教學,但一些老學校仍然教授兩種或其中一種系統,少數學校仍然只教授繁體中文和注音語音系統,或者混合教授簡體和繁體字和拼音。菲律賓的中文(普通話)報紙,如《世界新聞報》、《聯合報》、《華商報》等,仍然主要使用繁體中文書寫。由於不同中文學校的創辦人和主辦人的選擇,現在許多學校要麼只用簡體字教學,要麼只用繁體字教學,或者兩者混合教學。[13]許多菲律賓華人學校使用拼音和/或注音符號來教授語言。[5]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