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蘇維埃帝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維埃帝國
Remove ads

蘇維埃帝國(英語:Soviet Empire;俄語:Советская империя)是冷戰西方社會克里姆林宮學的角度出發,所使用的一個政治術語,用以形容蘇聯對一些較小國家的操控,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獨立,但若它們嘗試擺脫蘇聯操控,則會遭到軍事入侵(如1953年東德六一七事件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隨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蘇維埃帝國不再被提起。雖然蘇聯不受皇帝統治,並自稱反帝國主義,但[1][2]認為,這些行為根本就和「帝國」沒什麼兩樣。一些學者認為蘇聯是一個包含多民族帝國民族國家共產主義國家的混合政體[1],也有學者認為蘇聯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奉行蘇聯式的殖民主義[3]。還有學者認為蘇聯承襲了沙俄時代的專制與擴張的傳統。[4][5]有認為,蘇聯帝國的稱呼源自於蘇聯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大國沙文主義霸權主義

Thumb
受蘇聯影響的最大範圍,在1959年古巴革命和1961年中蘇分裂間。
Thumb
蘇聯的最大疆域,所謂的蘇維埃帝國
Thumb
紅色表示由共產黨政府掌控的國家,橙色表示蘇聯所認為「走向社會主義」的國家。然而,並非所有紅色國家都與蘇聯維持同盟關係。
Thumb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控制下的經互會成員及其衛星國
Remove ads

影響力

蘇維埃帝國由以下組成[6][7]

蘇聯加盟共和國

 蘇聯由多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數目不定。1956年至1991年間,蘇聯有以下15個加盟共和國:

更多信息 1956年-1991年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圖, 加盟共和國 ...
Remove ads

蘇聯的衛星國

Thumb
紅色表示蘇聯及其在東歐的盟友,其中阿爾巴尼亞(紅白相間)一度退出了蘇聯的軍事聯盟。此外,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起初並不是蘇聯的盟友。

這些國家是蘇聯的最親密盟友,都是蘇聯在1948年發起的經濟互助委員會會員國。其中,在東歐的蘇聯盟友同時是華沙公約組織成員,統稱為「東方陣營」,並被視為蘇聯的衛星國

更多信息 社會主義國家, 與蘇聯關係地位 ...

蘇聯參與第三世界事務

Thumb
1980年的世界兩大陣營之一,蘇維埃社會主義陣營

很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在冷戰時都是親蘇的。依蘇聯的政治用語來說,相對於發達社會主義國家(主要位於東歐,但包括越南和古巴),這些第三世界國家是「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國家」。大部份親蘇的第三世界國家都獲得蘇聯的經濟或軍事援助,並受蘇聯不同程度影響。一些情況下,在這些國家來自蘇聯的支持會逐漸停止,原因各有不同:一些親蘇政府失勢,一些親蘇勢力被美國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例如智利),一些親蘇勢力得到蘇聯軍事支持而得勢(例如越南),一些起初親蘇的政府仍然當權但改變了與蘇聯的關係。(例如,儘管蘇聯勃列日涅夫時期極力在中東地區擴張,擴大了蘇聯在中東的勢力範圍,但當蘇聯支持的埃及敘利亞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再次敗給以色列之後,藉助戰後亨利·基辛格在以、阿之間的穿梭外交談判,哈菲茲·阿薩德領導下的敘利亞開始謀求在美國與蘇聯之間進行平衡外交,不再專一依賴蘇聯。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領導下的埃及與蘇聯徹底鬧翻、反目成仇)。[8]這些國家當中,一些不是社會主義國家,以下以斜體表示:

Remove ads

反對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

Thumb
1980年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分佈:紅色表示蘇聯和親蘇的社會主義國家,橙色表示中國和親中的社會主義國家,黑色表示不加入親中或親蘇陣營的朝鮮和南斯拉夫。索馬里1977年前是親蘇的,阿爾巴尼亞和柬埔寨1979年前是親中的。

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公開反對蘇聯和它的政策。雖然它們和蘇聯的政府形式相似,但它們的主權不屬於蘇聯,和蘇聯只保持官式關係。它們和蘇聯的關係時有緊張,甚至會兵戎相見(如中蘇邊界衝突)。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