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沙條約組織

國際軍事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沙条约组织
Remove ads

華沙公約組織(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亦稱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華約,正式名稱為《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TFCMA),是蘇聯中東歐七個社會主義國家於1955年5月在波蘭華沙簽署的集體安全條約所建立的軍事聯盟。「華沙條約」一詞通常指條約本身及其軍事聯盟,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是東方集團國家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的軍事補充。[1][2][3][4][5]

事实速览 簡稱, 命名緣由 ...

在蘇聯的領導下,華沙條約組織作為軍事聯盟制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西方集團而建立。兩個組織之間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對抗;東西方陣營的衝突在意識形態的基礎上通過代理人戰爭進行。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都積極擴大軍事力量,並將結盟的國家納入各自的集團。華沙條約組織最大的軍事行動是1968年8月華沙條約組織入侵其成員國之一捷克斯洛伐克。除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外,所有成員國都參與了入侵,入侵導致阿爾巴尼亞退出華約。隨着1989年革命在東方集團的發展,華約開始瓦解,首先是波蘭的團結工聯運動,以及1989年波蘭議會選舉的成功和1989年8月的泛歐野餐[6][7][8][9]

1990年兩德統一後,東德退出了華約組織。1991年2月25日,在匈牙利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剩餘六個成員國的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發表聯合聲明,華約將不復存在。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大多數後蘇聯國家不久後成立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接下來的20年裡,一些華沙條約組織前成員國都加入了北約(東德通過與西德統一加入北約;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作為兩個獨立國家分別加入北約),波羅的海國家也加入了北約。

Remove ads

華沙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歷任首長

華約武裝部隊歷任總司令
華約武裝部隊歷任總參謀長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謝·因諾肯季耶維奇·安東諾夫大將
  • 1962年-1965年: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大將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將
  • 1968年-1976年:謝·馬·什傑緬科大將
  • 1976年-1989年: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格里布科夫大將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洛博夫大將
歷任駐德集群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元帥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達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萬洛維奇·崔可夫蘇聯元帥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蘇聯元帥
  • 1957年-1960年: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蘇聯元帥
  • 1960年-1961年8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65年1月-1969年:帕維爾·康斯坦丁諾維奇·科舍沃伊蘇聯元帥
  • 1969年-1971年: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大將
  • 1971年-1972年: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上將
  • 1972年7月-1980年:葉夫根尼·菲利波維奇·伊萬諾夫斯基大將
  • 1980年-:米哈伊爾·米特羅法諾維奇·扎伊采夫大將
蘇聯北集群駐波蘭歷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波蘭元帥
  • 1949年-1950年:庫茲馬·彼得羅維奇·特魯布尼科夫上將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拉濟耶夫斯基中將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諾夫中將
  • 1955年-1958年:庫茲馬·尼基托維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晉大將)
  • 1958年-1963年:格奧爾基·伊萬諾維奇·赫塔古羅夫上將
  • 1963年-1964年:謝爾蓋·斯捷潘諾維奇·馬里亞欣(1964年4月晉坦克上將)
  • 1964年:A·C·魯達科夫中將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諾夫上將
  • 1967年-1968年:伊萬·尼古拉耶維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晉上將)
  • 1968年-1973年:馬戈麥德·坦卡耶維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晉上將)
  • 1973年-1975年: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晉坦克上將)
  • 1975年-1978年:奧利格·菲多羅維奇·庫利舍夫(1976年10月晉上將)
  • 1978年2月-:尤里·費奧多羅維奇·扎魯金(1978年2月晉上將)
蘇聯中央集群歷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組建,駐奧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銷。1968年10月16日重新組建,駐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萬·斯捷潘洛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庫拉索夫(1948年11月晉大將)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爾·彼得羅維奇·斯維里多夫中將
  • 1953年-1954年: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晉大將)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謝·謝苗諾維奇·扎多夫大將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亞歷山大·米哈伊諾維奇·馬約羅夫(1969年2月晉上將)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謝夫(1972年11月晉上將)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謝苗諾維奇·蘇霍魯科夫(1977年4月晉上將)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上將
蘇聯南集群歷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組建,駐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1947年撤銷。1956年據蘇匈兩國政府協定重新組建而成,駐紮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蘇聯元帥
  • 1947年:維亞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維奇·茨韋塔耶夫上將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將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將
  • 1961年-1962年: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大將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萬諾維奇·普羅瓦羅夫上將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萬諾夫(1970年4月晉上將)
  • 1975年-1979年4月:費多特·菲利波維奇·克里夫達(1976年2月晉上將)
  • 1979年4月-:B·N·西韋諾克上將
Remove ads

機構

 
 
 
 
 
 
 
 
政治協商委員會
 
 
 
 
 
 
 
 
 
 
 
 
 
 
 
 
 
 
 
 
 
 
 
 
 
 
 
 
 
 
 
 
 
 
 
 
 
 
 
 
 
 
常設委員會
 
 
 
 
 
 
 
 
 
聯合秘書處
 
 
 
 
 
 
 
 
 
 
 
 
 
 
 
 
 
 
 
 
 
 
 
 
 
 
 
 
 
 
 
 
 
 
 
 
 
 
 
 
 
 
 
 
 
 
裝備委員會
 
後勤委員會
 
 
 
 
 
 
 
 
 
 
 
 
 
 
 
 
 
 
 
 
 
 
 
 
 
 
 
 
 
 
 
 
 
 
 
 
 
 
 
 
 
國防部長委員會
 
 
 
 
 
 
 
 
 
 
外交部長委員會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
 
 
 
 
 
 
 
 
 
 
 
 
 
 
 
 
 
 
 
 
 
 
 
 
 
 
 
 
 
 
 
 
 
 
 
 
 
 
 
 
 
 
軍事委員會
 
 
 
 
總參謀部
 
 
 
 
技術委員會
 
 
 
 
 
 
 
 
 
 
 
 
 
 
 
 
 
 
 
聯合武裝部隊
一體化部隊


  • 政治協商委員會:為華約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各締約國黨的總書記或第一書記、國家元首、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組成。負責協商和決定締約國的國防、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重大問題。下設常設委員會(駐莫斯科),聯合秘書處(執行機構,設在莫斯科)。
  • 國防部長委員會:為華約的最高軍事機構。由締約國國防部長、華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和總參謀長等人組成。主要任務是研究共同的軍事政策及聯合武裝部隊的訓練、演習、組織建設等問題。
  • 外交部長委員會:負責協商各締約國的對外政策。
  •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為華約的軍事指揮機構。負責對華約武裝部隊的領導、訓練、裝備和調動等。各締約國派一名將軍作為常駐代表,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任總司令,其他成員國的國防部長或副部長任副總司令。
Remove ads

成員國

Thumb
華沙公約成員國冷戰時和北約對峙圖
更多信息 國家, 加入 ...

和北約的比較

兩個聯盟公佈的數據(1988-1989)[11]
北約估計 華約估計
類型 北約 華約 北約 華約
軍人 2,213,593 3,090,000 3,660,200 3,573,100
作戰飛機 3,977 8,250 7,130 7,876
全面打擊飛機 不適用 不適用 4,075 2,783
直升機 2,419 3,700 5,720 2,785
戰術導彈發射器 不適用 不適用 136 1,608
坦克 16,424 51,500 30,690 59,470
反坦克武器 18,240 44,200 18,070 11,465
裝甲步兵戰車 4,153 22,400 46,900 70,330
大砲 14,458 43,400 57,060 71,560
其他裝甲車 35,351 71,000
裝甲車發射橋 454 2,550
防空系統 10,309 24,400
潛艇 200 228
核動力潛艇 76 80
大型水面艦艇 499 102
航空母艦 15 2
配備巡航導彈的飛機搭載艦艇 274 23
兩棲戰艦 84 24
Remove ads

影響和結局

北約、華約兩大國際組織的成立,代表雙方以冷戰形式的軍事對抗正式開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發生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改革運動,華約組織武裝力量居然在蘇聯的領導下,大規模武裝入侵自己的成員國捷克斯洛伐克,招致盟友普遍抗議,如阿爾巴尼亞於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華約。

1960年代中蘇交惡後,華沙條約國家對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了與北約相同的敵對措施,並威脅進行核攻擊,這也是中國唯一一次被軍事集團核威懾,[12]這是因爲1969年中蘇爆發的衝突,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國防部長格列奇科元帥、部長助理崔可夫元帥等人主張「一勞永逸地消除中國威脅」。

1990年10月3日,東德兩德統一後也退出華約,轉往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約於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動,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簽署了終止華沙公約的議定書,華沙公約組織正式宣布解散。1992年,俄羅斯主導的集體安全條約簽署,2002年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立。與此同時北約開始了東擴,1999年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為北約新成員國。之後三次不斷吸引東歐國家申請加入。

更多信息 原華約成員國, 退出華約時間 ...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