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軍用直升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軍用直升機
Remove ads

軍用直升機(英語:Military helicopter)是指為軍隊專門設計或由現有直升機改裝而成的機型。軍用直升機的任務取決於其設計或改裝的功能。軍用直升機最常見的用途是空運,但運輸直升機也可被修改或轉換以執行其他任務,如戰鬥搜尋與救援(CSAR)、醫療後送(MEDEVAC)、擔任空中指揮所,甚至被加裝武器以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某些專門設計的軍用直升機則用於執行特定任務,例如攻擊直升機偵查直升機反潛戰(ASW)直升機。

Thumb
約旦皇家空軍操作的UH-60「黑鷹」直升機

類型與角色

軍用直升機在現代軍事力量的海、陸、空作戰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而言,製造商會在不同重量與尺寸等級上開發機體,並可透過安裝任務專用設備以適應不同角色。為降低開發成本,基礎機體可進行加長、縮短、升級新引擎與電子設備,甚至可將整個機械與飛行系統安裝於新機身上,以創造新型飛機。例如,貝爾UH-1易洛魁直升機(俗稱「休伊」)便衍生出多種改進型,包括透過加長與換裝新引擎而誕生的貝爾AH-1「眼鏡蛇」等型號。

現代直升機引入了模組化系統,使同一機體可在數小時內快速轉換配置以執行不同任務。例如皇家海軍服役的AW101灰背隼直升機可在短時間內由反潛任務配置轉換為運輸任務。為了在同時保持靈活性並降低成本的情況下,部分機體可採用「預裝介面未配裝」(意為「具備安裝條件但未實際配備」)的設計方式。舉例而言,美國陸軍AH-64D阿帕契各型直升機皆具備安裝「長弓」(Longbow)雷達系統的能力,但由於購置數量有限,無法讓所有機體都實際裝設該系統。此類系統僅在特定任務需要時或財政允許時,才會安裝於相應的機體上。

Remove ads

裝備

多數軍用直升機皆具備一定程度的裝甲防護;然而,所有裝備皆受限於引擎輸出功率、升力能力與可用載荷。最厚重的裝甲通常位於駕駛艙、引擎、傳動系統與油箱周圍。燃油管線、操縱纜線與尾槳驅動軸也可能以凱夫拉裝甲包覆。裝甲最厚的類型為攻擊直升機、突擊直升機與特種部隊用機。運輸直升機的乘員艙未必全數加裝裝甲,常見折衷方案是為乘員提供凱夫拉襯墊座椅,而艙壁則大多保持未裝甲化。生存性則透過冗餘設計與零件間相互保護的配置來提升。例如黑鷹系列採用兩具引擎,可在特定條件下於單發運轉下持續飛行;兩具引擎由傳動箱分隔並配置於兩側,使得若一側遭攻擊,該側引擎可保護傳動箱與另一側引擎免於損壞。

航空電子設備(avionics)如通信電台與導航輔助裝置是大多數軍用直升機的標準配備。軍用特有的電子設備包括電子反制(ECM)與敵我識別系統(IFF)。其他任務設備可根據需求永久或臨時安裝,例如偵察直升機可加裝光學與紅外線攝影機、反潛直升機則加裝吊放式聲納與搜索雷達、而空中指揮機可安裝額外的電台與電腦。

裝甲、防火、動力與電子系統的改進在外觀上往往不易辨識;出於成本考量,有些國家與軍種傾向以民用直升機執行軍事用途。例如據報導,中國以俄羅斯米-17的民用版本快速擴編突擊直升機部隊。[1] 這些缺乏裝甲與電子反制系統的直升機可用於訓練與展示,但若在戰場上執行突擊任務將極為危險。中國的意圖似乎是在條件允許時,為這些機體改裝國產電子設備與裝甲,以節省資金並迅速成立足夠數量的直升機團,使各集團軍均具備基本直升機作戰經驗。

Remove ads

攻擊

Thumb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航操作的 Z-10

攻擊直升機是用於反坦克與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的直升機。第一款現代攻擊直升機為越南戰爭期間的貝爾AH-1眼鏡蛇,其開創了窄機身、駕駛員與武器官呈「串列座艙」(tandem) 配置、下頜掛機槍、機翼掛載火箭與導彈的經典格式。為了增強其發現與識別目標的能力,部分現代攻擊直升機配備極為先進的感測器,例如毫米波雷達系統。[2]

運輸

Thumb
俄羅斯空軍 操作的 Mi-26

運輸直升機用於支援軍事作戰中運輸人員(部隊)與物資。於較大的軍事體系中,這類直升機常為專門為軍事用途設計,但亦有採用民用機體。直升機用於此類用途的優點在於人員與物資可於無需跑道的地點起降。貨物可內部載運,或透過懸掛於機體下方的吊掛荷載進行載運。人員主要在直升機停地時裝載/卸載。但當地形限制使得直升機無法著陸時,亦可使用救援吊鉤或專用繩索於懸停狀態進行人員吊起/放下。

「空中突擊」(air assault)是一種仰賴運輸直升機的大型軍事策略。此策略由入口點起集結經過客製化之突擊部隊,並分批由直升機運送至著陸地點 (LZ),旨在於相對短時間內輸送大量部隊與裝備至目的地,以突擊並壓制目標區。相比於傘降突擊,空中突擊的優勢在於直升機可於任務進行中持續補給,並將部隊與裝備在任務完成後運回或移至下一地點執行接續任務。

偵察/觀察

Thumb
法國陸軍輕型航空兵操作的「羚羊」直升機偵察直升機

早期的偵察與觀察航空器為氣球,其次為輕型飛機,如 L-2草蜢聯絡機Fi 156。隨著首批軍用直升機出現,其可於機動與定位上的能力即使首次投入偵察任務時便表現優異。最初,觀察直升機僅限於機組人員進行目視觀察,多數機體具備大面積玻璃座艙窗以達成最大視野。隨時間進展,人眼觀察開始由光學感測系統輔助。現今,這些系統包括低光電視 (LLTV) 與前視紅外線 (FLIR) 攝影機。這些通常安裝於穩定平台上,並搭配多功能雷射系統,兼具雷射測距與雷射指示功能,用以支援武器系統目標指示。[3]

由於任務屬性,觀察直升機的主要武器為其感測器套件與通信設備。早期觀察直升機有效於呼叫砲兵火力與空襲。而配備現代感測套件者,亦能為反坦克導彈、雷射制導炸彈等由其他武裝飛機發射之彈藥提供終端制導。[4][5]觀察直升機亦可能掛載機槍與火箭艙組合,有時亦配備反坦克導彈或空對空導彈,但數量少於較大型攻擊直升機。[6]

Remove ads

海上直升機

Thumb
美國海軍陸戰隊操作的AH-1「超級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左)與UH-1Y「毒液」多用途直升機(右)

在 Sikorsky R‑4 與 Sikorsky R‑5 可供英美部隊使用時期,直升機在海軍巡洋艦與戰艦上部署-----當時首先為輔助,後來逐漸取代使用彈射器起飛的觀察飛機。另一項直升機的早期用途係作為飛行甲板救生「plane guard」,負責從航艦附近救回迫降於海面的飛行員。

隨著直升機技術成熟,載重與續航力提升,反潛戰 (ASW) 成為直升機的新興任務。最初,直升機作為武器投放系統,根據母艦或其他戰艦提供之資訊,投放空中魚雷與深水炸彈。至1960年代,渦輪軸引擎與晶體管技術改變海上直升機航空領域。渦輪軸引擎令如 Westland Wasp 之類小型直升機可在比先前活塞機更小之艦艇上運作。晶體管技術則使如 Sikorsky SH‑3 Sea King 能配備內建吊放式聲納、雷達與磁異常探測設備。其結果為一種能從母艦迅速回應潛艦威脅、無須等待艦隊指揮指令之飛機。

今天,海上直升機如 Sikorsky SH‑60 Seahawk 與 Westland Lynx 專為在護衛艦、驅逐艦等船隻上操作而設計。玻璃科技與更佳引擎、現代武器使得即便在驅逐艦等較小艦艇上運作之多任務海上直升機亦可在反潛、反艦、運輸、搜尋與偵察任務中近乎自主作業。

中型與大型直升機則於航母或陸地基地運作。在英國、西班牙、義大利海軍中,較大型直升機組成航母航空兵力的主要反潛力量。當從陸基操作時,這些直升機用於保護軍港與海軍基地外之潛艦活動;較長之續航力與較大載荷令其相較小型直升機更具優勢。

蘇聯海上直升機自其巡洋艦上操作,並具有額外引導長程反艦導彈之角色。

海上直升機為「艦載化飛機」(navalised aircraft),其設計包括加強對抗海水腐蝕、防止進水、及為海上強制迫降作準備等海上專用防護設施。

Remove ads

多任務與救援

Thumb
一名飛行醫療員與一隻軍犬正被吊入一架具備救援裝備的 UH-60「黑鷹」直升機

隨著直升機投入軍事服役,它們很快就被用於搜索與救援[note 1]醫療後送(MEDEVAC)等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佛列特納 Fl 282直升機執行偵察任務,而美國則使用西科斯基 R-4自1944年4月起至戰爭結束期間,在中緬印戰區內救援在偏遠地區迫降的飛行員與受傷人員。 直升機在戰鬥中執行救援任務的應用在韓戰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進一步增加。到了越戰期間,美國空軍採購了西科斯基 S-61R(「Jolly Green Giant」)以及西科斯基 CH-53 海上種馬(「Super Jolly Green Giant」)直升機,用於執行戰鬥搜索與救援(CSAR)任務。[7]

訓練

某些軍種使用其作戰直升機的輕型版本作為飛行員訓練用途。例如英國使用 Aérospatiale Gazelle 同時擔任作戰與教練用途。某些軍種亦於訓練初期階段使用非常基礎之直升機。墨西哥海軍已採購數架民用型 Robinson R22 與 Robinson R44 作為該用途。[8]

通用

通用直升機為多用途直升機。軍用通用直升機可承擔如地面攻擊、空中突擊、軍事後勤、醫療後送、指揮與控制、及兵力運輸等任務。[9]

戰術與作戰

雖非作戰之必需,直升機能為其操作方帶來顯著優勢,堪稱一種兵力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為最大化其戰力輸出,通常會以聯合兵種(combined arms)方式運用直升機。[10]

高強度作戰

Thumb
一架由德國陸軍操作、掛載 SS.10 反戰車飛彈的雲雀II型直升機反坦克直升機

高強度作戰以大規模常規武力(包含大量坦克與強大防空能力)為特徵。面對較不寬鬆的飛行環境,直升機的武裝與戰術必須調整。像是法國在直升機上發展的 SS.11 及 SS.12/AS.12 反坦克飛彈就是為此需求而生;美國則將 BGM-71 TOW 改裝為直升機發射型,並最終發展出 AGM-114 Hellfire;蘇聯則為 Mil Mi-24 適配 3M11 Falanga 飛彈。

在空中,攻擊直升機通常以反坦克飛彈武裝,並與一或多架無武裝或輕武裝的偵察直升機協同作戰。偵察直升機以低空掠地(nap-of-the-earth)方式接近,尋找敵方裝甲編隊並規劃攻擊或伏擊路線。晚期發展的偵察機通常配有雷射指示器,可為攻擊直升機導引飛彈。發現目標後,偵察機會定位並指引攻擊直升機發射;攻擊機僅需短暫露出掩蔽發射飛彈,然後快速返回隱蔽位置。[7]

近代攻擊直升機如 Mil Mi-28N、Kamov Ka-52 與 Boeing AH-64D(Longbow)等,逐步整合感測器與指揮管制系統,降低對偵察直升機的依賴,並能在更複雜的戰場環境中獨立或集中執行任務。

為提升具飛彈武裝直升機之續戰能力,會使用運輸直升機攜帶技術人員、補給彈藥與燃料到前線位置。透過建立前線武裝與加油點(FARP),直升機可於引擎運轉、旋翼不停的狀態下快速加裝武器與加油,迅速返回前線。

Remove ads

低強度作戰

Thumb
一支伊拉克武裝部隊準備登乘 UH-60 黑鷹進行反暴亂/反叛亂(COIN)行動

在反叛亂(COIN)行動中,政府武力通常以固定或臨時的基地為中心,從這些據點展開巡邏與運輸。叛亂分子會利用當地情報與地形優勢建立伏擊或避開政府部隊的行動。政府部隊若依賴固定道路與預定路線行動,易被監視並遭受攻擊。

直升機為 COIN 指揮官提供隨機性與機動性。巡邏可不再依賴固定起迄地(如基地正門),補給也不必沿固定道路,而是能由空中直接投送或運輸。於羅德西亞叢林戰(Rhodesian Bush War)中,羅德西亞軍隊研發出所謂的「Fireforce」戰術:運用小編組的輕型直升機,部分機體配置為機槍轟炸機(gunship)直接以空中火力攻擊叛亂分子,其他機體則作為空中指揮/觀測或運輸部隊。當接觸到敵方時,轟炸機直接壓制,而降落的直升機則投送部隊快速封堵敵方撤退路線。

在北愛爾蘭衝突期間,臨時由直升機運作的巡邏(稱為 Eagle Patrols)使得英國政府力量能降低行動可預測性,從而有效打擊愛爾蘭共和軍(IRA)的運輸與活動。[7] 在2003 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直升機被廣泛用作空中補給與運輸,以避免在高風險路段遭遇伏擊。[11]

由於軍用直升機的採購、訓練與後勤支援成本高昂,叛亂或游擊組織通常較少能掌握直升機。

製造商

Thumb
在巴西組裝中的AS565「黑豹」直升機機體

西歐主要的直升機製造商包括李奧納多公司(原阿古斯塔·韋斯特蘭公司)與歐洲直升機集團。 在北美洲,三大主要製造商為波音公司(旗下波音維托爾公司麥道公司)、貝爾直升機公司以及西科斯基飛機公司

在日本,三大直升機製造商為日本大型企業集團的航空部門,分別是三菱重工業川崎重工航空宇宙公司富士重工業。這些公司最初採用與外國(通常是美國)公司建立策略夥伴關係的商業模式,透過授權生產外國公司的產品,同時在分工與技術轉移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自身設計與製造直升機的能力。

在印度,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印度武裝部隊的主要直升機製造商。

在蘇聯的計劃經濟體系下,米爾莫斯科直升機廠卡莫夫設計局(OKB)僅負責直升機的設計工作。俄羅斯在直升機產業進行重組後,成立了俄羅斯直升機公司這一控股公司,以整合米爾、卡莫夫及其他直升機製造與維修廠。

參見

  • 陸軍航空
  • 直升機轟炸

註釋

  1. 「搜索與救援」(Search and Rescue)有時簡稱為「SAR」。在戰鬥期間進行的搜索與救援任務則被北約國家稱為「CSAR」,即「戰鬥搜索與救援」(Combat Search and Rescue),屬於一種專門的人員回收任務。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