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近平滑念珠菌

酵母菌科念珠菌属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是屬於念珠菌屬的一種酵母真菌,為二態性真菌,可呈現酵母型與絲狀型兩種形態。[1]已成為免疫功能低下者、敗血症及傷口和組織感染的重要病原體。[2]

事实速览 近平滑念珠菌, 科學分類 ...

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英語Candida tropicalis不同,近平滑念珠菌並非專性人類病原體,曾從非人類來源分離,包括家畜、昆蟲及土壤。它同時也是人體的正常共生菌,並且是最常從人手中分離出的真菌之一。[2]

研究指出,免疫功能低下者、手術患者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特別是接受腸胃道手術者,感染近平滑念珠菌的風險較高。除醫療因素外,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亦會影響念珠菌的生長平衡,例如高糖與精製碳水化合物飲食、壓力睡眠不足或個人衛生不良等,皆可能導致體內念珠菌過度繁殖,進而增加感染風險。[1]目前對於由近平滑念珠菌引起的侵襲性念珠菌病尚無統一治療共識,但通常包括移除植入的異物(如假體)以及使用全身性抗真菌藥物。兩性黴素B氟康唑常用於治療近平滑念珠菌感染。[2]

Remove ads

歷史與分類

1928年,阿什福德(Ashford)在波多黎各腹瀉患者的糞便中首次分離,當時命名為Monilia parapsilosis ,被認為無致病性。[2]

1940年,它曾在一名靜脈注射毒品使用者中引起敗血症。現今,近平滑念珠菌被視為重要的新興院內感染病原體。它是最常見的非白色念珠菌種(C. albicans),也是表淺念珠菌感染中僅次於白色念珠菌的第二常見病原。[3][4]

生物學特性

型態

近平滑念珠菌不形成真正菌絲,其存在形式為酵母型或假菌絲型。培養於葡萄糖瓊脂上呈白色、乳狀且有光澤,細胞形態可為橢圓形、圓形或圓柱形。酵母型表現型光滑或呈凹陷,而假菌絲型則呈皺摺或同心圓狀。[2]

自然生態與傳播

近平滑念珠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環境中,包括土壤水體及醫療環境,也存在於人體的正常微生物群之中,特別是皮膚與黏膜表面。與白色念珠菌主要自黏膜分離不同,近平滑念珠菌常自皮膚表面分離,使其容易在宿主皮膚上定殖,並可經由醫療人員手部接觸造成院內局部傳播。[1]

該菌在自然界中比其他念珠菌更常見,可能因為它是少數不僅限於人類的菌種之一;它不需先前定殖,通常由外部來源傳播。侵襲性感染在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中較常見,北美亦有血流感染報告;該菌最常從人體皮膚分離,亞洲及拉丁美洲發現頻率較高,且能產生對其他生物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的化學物質,因此被視為「殺菌酵母」及真菌拮抗者。[5][6]

臨床特徵與危險群

侵襲性感染在低出生體重新生兒中較常見,北美亦有血流感染報告,血液是最常見的感染來源,其次為皮膚及黏膜。低出生體重新生兒感染的高危險性與皮膚及腸胃黏膜屏障尚未成熟、中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及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有關。[5]此外,近平滑念珠菌能在高脂營養液中良好生長,並具導管表面黏附性,導致臨床上常見導管相關感染及靜脈營養相關感染。[1]

近部分中國大陸醫院的臨床資料顯示,近平滑念珠菌血症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例如有研究指出某醫院四年間臨床深部真菌感染率由8.0%上升至13.4%,其中白色念珠菌雖仍為主要病原,但其比例下降,而近平滑念珠菌的構成比增加6.7%,成為第二常見的臨床真菌病原。[5]

臨床疾病

心內膜炎

近平滑念珠菌可引起心內膜炎,常見於人工心臟瓣膜(57.4%)、靜脈注射毒品(20%)、接受靜脈營養(6.9%)、腹部手術(6.9%)、免疫抑制(6.4%)、使用廣譜抗生素(5.6%)或既往瓣膜疾病(4.8%)的患者。死亡率介於41.7%至65%,治療方案尚不明確。[2]

眼部感染

曾有報告指出,白內障手術後或使用類固醇眼藥水者可能出現眼部感染。[2]

皮膚及腸胃道感染

該菌亦可感染皮膚及腸胃道,假菌絲形成與炎症反應相關。偶爾也會在甲癬中分離出。[7][8]

黏附與生物膜

黏附能力及生物膜形成是近平滑念珠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因多數感染與醫療裝置使用有關。黏附能力是指真菌黏附於其他生物細胞或組織(特別是黏膜表面)的能力,對初期定殖至關重要。[2][9]

近平滑念珠菌通常形成薄而無結構的生物膜,由聚集的芽孢組成,其膜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於蛋白質。生物膜存在有助於抵抗抗真菌治療。[2][10]

植入醫療裝置、假體及使用高熱量靜脈營養液會增加感染風險;低出生體重兒敗血症的風險也較高。[1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