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爾-格羅夫模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迪爾-格羅夫模型(Deal–Grove model)用數學方法描述材料表面氧化物層的生長,特別用於預測和解釋硅在半導體器件製造中的熱氧化過程。該模型最早由快捷半導體的Bruce Deal 和安迪·葛洛夫於1965年發表,[1]建立在Mohamed M. Atalla在1950年代末期於貝爾實驗室關於硅表面通過熱氧化鈍化的工作基礎之上。[2]該模型是CMOS器件和集成電路製造的重要步驟。
物理假設

模型假設氧化反應發生在氧化層與基底材料的界面處,而不是在氧化層與周圍氣體之間。[3]因此它考慮氧化物質按下列順序經歷的三個現象:
- 氧化劑從氣相主體擴散到表面。
- 氧化劑穿過已存在的氧化層擴散到氧化層-基底界面。
- 氧化劑與基底發生反應。
該模型假設每個階段的速率均與氧化劑的濃度成正比。第一步遵循亨利定律;第二步遵循菲克擴散定律;第三步則遵循對氧化劑的一級反應動力學。該模型還假設反應處於穩態,即不存在瞬態效應。
結果
在這些假設下,氧化劑在三個階段中的通量可用濃度、材料性質和溫度表示為[4]:
其中是氣相輸運係數,是周圍大氣中氧化劑的濃度,是氧化層表面處的氧化劑濃度,是氧化層與基底界面處的氧化劑濃度,是氧化層內的擴散係數,是氧化層的厚度,是基底表面氧化反應的速率係數。
在穩態下,三種通量相等:,可導出以下關係:
假定擴散控制生長,即由決定生長速率,並將上述兩式中以表示的與代入與的表達式,得到:
若是單位體積氧化物中氧化劑的濃度,則氧化物的生長速率可寫成微分方程的形式。該方程的解給出任意時間時的氧化層厚度。
其中常數和分別概括反應和氧化層的性質,並且是表面存在的初始氧化層。這些常數如下所示:
常數和分別代表反應與氧化層的性質,是表面初始存在的氧化層厚度。常數定義為:
其中,為亨利定律中的氣體溶解參數,是擴散氣體的分壓。
解二次方程得到:
對上式取短時間與長時間極限,可見兩種主要的工作模式。第一種模式為線性生長,發生在很小時。第二種模式為二次方(平方根)生長,發生在氧化層隨時間增厚時。
與常被稱為「二次」與「線性」反應速率常數。它們隨溫度呈指數依賴,形式為:
其中是活化能,是以電子伏特為單位的波茲曼常數。不同方程的不同。下表列出在工業常用條件下(低摻雜、大氣壓)單晶硅的四個參數值。線性速率常數依賴晶體取向(通常以面向表面的晶面密勒指數表示)。表中給出的是與硅的數值。
Remove ads
對硅的適用性
Deal–Grove 模型在大多數條件下對單晶硅的適用性很好。然而,實驗數據表明非常薄的氧化層(小於約25納米)在中的生長速率遠高於模型預測。在硅納米結構(例如硅納米線)中,這種快速生長通常隨後出現動力學減弱的自限性氧化過程,因此需要對迪爾-格羅夫模型進行修正。[3]
如果在某一氧化步驟中所生長的氧化層遠大於25 nm,則通過一個簡單的調整可以解釋異常的生長速率。對於厚氧化層,若不是假定初始厚度為零(或任何小於25 nm的初始厚度),而是假定在氧化開始前已存在25 nm的氧化層,則模型能給出準確結果。但對於接近或薄於該閾值的氧化層,必須採用更複雜的模型。
1980年代,人們意識到需要更新迪爾-格羅夫模型以描述上述薄氧化層(自限性情形)。一種更準確模擬薄氧化層的方法是1985年的Massoud模型。Massoud模型為解析解,基於平行的氧化機制。它通過加入速率增強項來改變迪爾-格羅夫模型的參數,從而更好地描述初始氧化生長。
迪爾-格羅夫模型對多晶硅也不適用。首先,晶粒的隨機取向使選擇線性速率常數變得困難。其次,氧化劑分子沿晶界快速擴散,因此多晶硅的氧化速度快於單晶硅。[來源請求]
摻雜劑原子會使硅晶格產生應變,從而使硅原子更容易與進入的氧結合。該效應在許多情況下可忽略,但重摻雜硅的氧化速率明顯更快。環境氣體的壓力也會影響氧化速率。[來源請求]
參考
參考書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