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尤拉語
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迪尤拉語(又稱朱拉語、迪烏拉語,當地寫作Julakan ߖߎ߬ߟߊ߬ߞߊ߲)屬於曼德語族,主要通行於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和馬利,在迦納、幾內亞及幾內亞比索等國也有使用者。作為曼丁語群的一支,它與班巴拉語關係最為密切,兩者能相互理解,與馬林克語亦然。迪尤拉語是西非重要的通用語,無論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使用人口皆達數百萬。與其他曼德語支語言相同,迪尤拉語具有聲調特徵,書寫系統可採用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恩科字母。
Remove ads
歷史
「迪尤拉」(當地稱"jula")一詞原本並非族群稱謂,而是曼德語族中對「商人」的統稱,用以區分穆斯林商人與同地區非穆斯林農耕族群(主要是塞努福人)。後來逐漸成為班巴拉人、曼丁卡人等經商族群的代稱,其語言亦被統稱為迪尤拉語。[3]與此同時,歷經數世紀的族群融合過程,現代城鎮如博博迪烏拉索、奧迭內與孔城的某些社群已將此稱謂納入其族群認同。[4][5][6]這些社群所使用的迪尤拉語變體具有共同特徵,與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市集通行的通用語形式有所區別。[7][8][9]
後世亦將此詞用於指稱一種簡化版的班巴拉語(源自馬利),混雜馬林克語元素,逐漸發展成廣泛使用的通用語。[10]象牙海岸的曼丁語母語者貶稱此簡化語言為「Tagbusikan」,而稱自身語言為「Konyakakan」、「Odiennekakan」或「Maukakan」。隨著數百萬薩赫爾地區移民工人的湧入,象牙海岸對通用語的需求促使迪尤拉語進一步普及。許多布吉納法索人在象牙海岸習得此語言後,又將其傳播回原居地。現今,象牙海岸約61%人口、布吉納法索約35%人口(主要分布於南部與西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迪尤拉語。[3]
Remove ads
音系
七個元音音素可以延長 /iː eː ɛː aː ɔː oː uː/ 或鼻化 /ĩ ẽ ɛ̃ ã ɔ̃ õ ũ/。[11]
書寫系統
恩科文字是為曼丁語言連續體創造的本土文字系統,由幾內亞教育家蘇羅馬納·坎特於1949年發明。如今,該文字已被納入Unicode,方便在網上使用,但由於資金不足及法語的官方地位,這種字母的使用主要發生在正規教育以外,也未在街道指示牌等處得到系統性應用。
在布基納法索,迪尤拉語的正字法由國家語言委員會下的迪尤拉語小組委員會管理。1971年7月15日,國家迪尤拉語小組委員會成立[12],並於1971年7月16日開始研究制定迪尤拉語字母。一套字母系統於1973年7月27日公布,並在1979年2月2日正式確立。[13]後來又增加了一些字母,如用於外來詞的⟨c, j⟩,並替換了部分字母:⟨sh⟩改為⟨s⟩,⟨ny⟩改為⟨ɲ⟩。[14]
在布基納法索,迪尤拉語字母由28個字母組成,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素。在其正字法中,長元音以重複字母表示;例如,/e/寫作⟨e⟩,而/eː/則寫作⟨ee⟩。元音的鼻化則在元音後加上n表示;例如,/ẽ/寫作⟨en⟩。
雖然1973年曾建議標記聲調,但實際上聲調通常不標出。2003年發布的轉寫指南也沒有重申這一建議。聲調標記僅在詞典編纂作品中使用。不過,為避免歧義,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標記聲調。
例如:
- ⟨a⟩ "他/她"(第三人稱單數代詞)
- ⟨á⟩ "你們"(第二人稱複數代詞)
Remove ads
媒體應用
迪尤拉語出現於2004年電影《真相之夜》,該片由布吉納法索首位女導演凡塔·蕾吉娜·納克羅執導。
參見
- 迪尤拉人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