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金剛級鐵甲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金剛級鐵甲艦(金剛型)是英國造船廠於19世紀70年代為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款裝甲輕型護衛艦。在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英國曾提出購買這兩艘艦,但遭到日方拒絕。1887年,兩艦轉為訓練艦,並進行了前往地中海和太平洋沿岸國家的訓練巡航。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戰爭期間,這兩艘軍艦重返現役,其中一艘參加了鴨綠江之戰,兩艘都參加了威海衛之戰。金剛級鐵甲艦在戰後恢復了訓練職責,儘管它們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扮演了次要作用。1906年,它們被重新歸類為測量船,並分別於1910年和1912年被出售拆解。
Remove ads
背景
1874年5月,日本為報復排灣族原住民殺害大批遭遇海難的水手而對台灣發動征討,導致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中國開始向英國詢問購買鐵甲艦的可能性,而日本則已經在與巴西政府就購買正在英國建造的鐵甲艦「獨立」號進行談判。由於「獨立」號在下水時嚴重受損,而日本遠征軍也即將撤出台灣,日本於10月終止了與巴西的談判。這場危機表明加強日本海軍的必要性,代理海軍大臣川村純義就在同月提交了一份預算申請,要求撥款390萬至420萬日元用於從國外購買三艘軍艦[2]。由於當時日本的船廠無法建造如此大型的艦船,因此這些軍艦的訂單交給了英國[3]。然而,這一提案因費用過高被拒絕,經過修訂的230萬日元預算申請在當月晚些時候獲得批准。此後一直沒有實際進展,直到1875年3月川村純義提出用獲批預算的一半購買一艘鐵甲艦,剩餘的資金用於在橫須賀造船廠進行造艦和火炮生產,但在提案修改之前,首相辦公室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之後,提案被修改為使用所有分配資金購買三艘艦艇,一艘裝甲護衛艦和兩艘採用鐵脅木殼的裝甲輕型護衛艦,由英國著名海軍建築師、前皇家海軍海軍造艦總監愛德華·里德爵士設計。里德同時還負責監督船舶的建造,並收取相當於建造成本5%的報酬。日本首相辦公室於5月2日批准了修改後的提案,並通知時任日本駐英領事上野景范,海軍軍官將前往英國與里德就造艦合同進行談判。[4]
1875年7月21日,日本海軍中校松村淳藏抵達倫敦,並向里德提供了艦艇的具體規格需求。里德於9月3日就具體需求作出答覆,提出的報價(不包括武器)超出了預算分配的金額。由於為里德計劃前往俄羅斯旅行,必須在他出發前完成諸般事項,儘管存在報價問題,上野景范還是於9月24日簽署了全部三艘艦的造艦合同。在簽署合同前,上野景范已經將費用告知海軍省,但川村純義關於推遲裝甲護衛艦訂單的回覆直到10月8日才到達。三份造艦合同總額為433,850英鎊,合2,231,563日元,其中還不包括武器裝備。武器裝備都是另外從克虜伯公司訂購的,首付比例為50%的定金,即24,978英鎊。儘管首相辦公室於1876年6月5日批准了額外費用,政府仍然難以籌措所需資金,尤其是還需要更多資金為艦船全面裝備以及為其航行至日本做準備。[5]
Remove ads
性能細節

金剛級鐵甲艦垂線間長220英尺(67.1公尺),舷寬41英尺(12.5公尺)[6]。兩艦的前部吃水深度為18英尺(5.5公尺),後部為19英尺(5.8公尺)。艦艇排水量為2,248長噸(2,284公噸),配備22名軍官和212名士兵[7]。為了減少生物污垢,艦體覆蓋了銅質護板[8]。
金剛級艦配備了一台由厄爾造船工程公司製造的雙缸雙脹式水平回程連杆蒸汽機,驅動一具雙葉16英尺(4.9公尺)螺旋槳。六座圓柱形鍋爐以4.22巴(422千帕斯卡;61磅力每平方英寸)的工作壓力向發動機提供蒸汽。該發動機設計輸出功率為2,500匹指示馬力(1,900千瓦特),使船舶速度達到13.5節(25.0公里每小時;15.5英里每小時)[9]。在海上試航期間,該型艦的最大速度達到13.75—13.92節(25.47—25.78公里每小時;15.82—16.02英里每小時)。它們最大可攜帶345—390長噸(351—396公噸)煤[7],足以在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下航行3,100海里(5,700公里;3,600英里)[6]。
金剛級鐵甲艦採用三桅帆船式帆裝,總帆面積為14,036平方英尺(1,304平方公尺)[7]。為了在僅靠帆航行時減少風阻,煙囪被設計成半可收縮式[6]。1895年,艦上的上桅杆被拆除[10]。
1889年,兩艘船都在橫須賀海軍工廠更換了鍋爐:「比睿」號安裝了兩座鋼製雙頭圓柱形鍋爐,而「金剛」號的新鍋爐則與原來的鍋爐類型相同。然而,新鍋爐在海上試驗中表現出功率不足,「金剛」號的輪機輸出功率為2,028匹指示馬力(1,512千瓦特),最高速度為12.46節(23.08公里每小時;14.34英里每小時);而「比睿」號的速度明顯較慢,最高僅為10.34節(19.15公里每小時;11.90英里每小時),輪機輸出功率僅有1,279匹指示馬力(954千瓦特)。[11]
這些艦艇裝備有三門RK L/25克虜伯來福線後膛砲和六門152公釐(6英寸)克虜伯炮。所有172毫米火炮均作為追擊炮布置,兩門在前,一門在後。前追炮採用樞軸式安裝,射程範圍可從艦側向前方旋轉122度。後方追擊炮的旋轉範圍為每側125度。152毫米火炮安裝在舷側。每艘艦還攜帶兩門75公釐(3.0英寸)短炮,供登陸使用或安裝在艦載輔助船隻上。[12]
172毫米火炮使用重132磅(59.9公斤)穿甲彈,炮口初速約為1,500英尺每秒(460公尺每秒),據稱能夠在炮口處穿透10.3英寸(262公釐)的鑄鐵裝甲。有關152毫米炮的數據則未見記載。[12]
在19世紀80年代,金剛級鐵甲艦的武器裝備得到加強,新增了四門四管25公釐(1.0英寸)諾登費爾特機槍和兩挺五聯裝11公釐(0.4英寸)諾登費爾特機槍,用於防禦魚雷艇。大約在同一時期,每艘艦還配備了兩具用於施瓦茨科普夫魚雷的356公釐(14.0英寸)魚雷發射管。發射管安裝在水線以上,每具發射管配備一枚魚雷。1897年,兩艦的反魚雷艇武器裝備再次得到加強,增加了兩門2.5磅霍奇基斯機炮。日俄戰爭結束後,艦載武器裝備減少為六門從俄國繳獲的12磅炮和六門2.5磅炮。[12]
Remove ads
艦隻
服役
在1878年2月俄土戰爭期間,英國不願接受沙俄軍隊占領奧斯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開始為戰爭做準備。此間,英國政府曾非正式地詢問購買這兩艘金剛級艦的可能性,但遭到了日本政府的堅決拒絕。這兩艘艦於2月至3月間從英國啟航,並在兩個月後抵達橫濱。由於當時日本帝國海軍缺乏必要的經驗,兩艦由日方僱傭的英國船員操作航行至日本[15]。直到7月10日,在明治天皇和眾多高級政府官員出席的橫濱正式儀式上,這兩艘艦船才正式交接給日本海軍。儀式結束後,兩艦向公眾開放參觀。[16]
「金剛」號在1879年末接待了前往日本訪問的熱那亞公爵[17][18]。次年,「比睿」號訪問了中國和波斯灣多個港口。1885年至1886年間,兩艘船均被編入小型常備艦隊。1887年兩艦被改成訓練船,並於1889至1890年間載着日本帝國海軍學院的學員前往地中海進行了一次訓練巡航。「比睿」號和「金剛」號將失事的土耳其軍艦「埃爾圖魯爾」號[a]上69名倖存者運回土耳其,船員們受到了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接見。這兩艘艦船還攜帶了一批海軍學員[21]。直到20世紀末,金剛級艦艇都會進行年度學員巡航,通常是前往太平洋沿岸的國家[22]。1893年夏威夷革命期間,「金剛」號曾在一次巡航中停靠檀香山,不過該艦並未參與這場事件[23]。次年,該艦返回夏威夷,並在那裡短暫擔任巡邏船,直到1894年下半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金剛」號沒有參加鴨綠江之戰,但「比睿」號參加了這次戰役[24]。「比睿」號在與中國艦船的激烈交戰中受損嚴重,被迫撤出戰鬥[25]。「比睿」號在戰後進行了修復,並在1895年初的威海衛海戰中與「金剛」號一起出戰[24],但兩艦都沒有參與重大戰鬥[26]。
金剛級兩艘鐵甲艦在1898年被重新定級為三級海防艦,但仍繼續執行訓練任務。在1906年被重新歸類為測量船之前,它們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次要作用。「金剛」號於1909年從海軍名單中除名,並於次年作為廢品出售。兩年後,「比睿」號也被從海軍名單中除名,並於1912年3月25日前被出售。[24]
Remove ads
參見
- 鐵甲艦列表
腳註
參考書籍
期刊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