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影子大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影子大亨》(英語:The Hudsucker Proxy)是1994年上映的美國喜劇電影,由科恩兄弟擔任編劇、執導、製作人,山姆·雷米擔任聯合編劇兼第二單元導演,蒂姆·羅賓斯、珍妮佛·傑森·李和保羅·紐曼主演。
影片劇本早在1985年已完成,1991年喬·西佛代表西爾弗影業買下劇本後正式開拍。華納兄弟隨後同意發行電影,得到Working Title Films和寶麗金影視娛樂資金支持。影片於1992年11月開拍,1993年3月殺青,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卡羅可製片廠拍攝。邁克爾·J·麥卡利斯特和馬克·斯泰森為影片構建了等比模型,由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製作特效。
Remove ads
劇情
1958年12月,來自印第安納州蒙夕的商學院畢業生諾維爾·巴恩斯前來紐約找工作。他缺乏工作經驗,只能在大公司赫德薩克工業(Hudsucker Industries)的傳達室當文員。不久之後,公司創辦人兼總裁華林·赫德薩克突然在開商務會議的時候從頂樓窗戶跳樓自殺。事後,冷酷無情的董事會成員西德尼·J·穆斯伯格了解到公司章程要求股東向公眾出售公司股份,提議聘請一位非常無能的總裁經營公司,臨時壓低股價,好讓大家能趁機買下公司的控股權。
巴恩斯在傳達室接到任務,要將一封「藍色信」交給穆斯伯格,其實是赫德薩克臨死前發出的絕密通訊。然而,巴恩斯沒有把信發出去,而是向穆斯伯格簡述自己的發明(只是畫了一個圓圈,然後神秘兮兮地說:「你知道的,為了孩子」,沒有說別的)。穆斯伯格聽罷,覺得巴恩斯是個傻子,便選他當赫德薩克的代理人。在城的另一邊,艾米·亞徹是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記者,曾榮獲普利策獎,現任職於《曼哈頓阿格斯》(Manhattan Argus)報社。她接到任務,要給巴恩斯寫一篇報道,找出這個男人的真實模樣。於是她混入赫德薩克工業,以私人秘書的身份接近巴恩斯,謊稱是他夢夕母校的校友,只不過沒啥交集。一天晚上,艾米潛入公司大樓尋找線索,意外撞見打理樓頂大鐘的莫斯,發現他是赫德薩克的萬事通。莫斯將穆斯伯格的計謀一五一十告訴艾米,艾米則將這些情報發給總編,但總編不相信。
公司其他管理員決定製作巴恩斯的發明,希望它買砸,進一步壓低公司股價,而這個發明其實是呼啦圈。這個呼啦圈一開始默默無聞,後來突然取得成功。巴恩斯被勝利沖昏頭腦,沒能從突如其來的成功中感受到喜悅,成為又一個冷漠無情的大亨。然而早已迷上他天真一面的艾米被他的態度激怒,決定離他而去。電梯操作工巴茲急於求成,提出了一個新發明:可調節吸管。然而他的發明非但被巴恩斯無視,而且還招致對方截屏自己。與此同時,公司的看門人阿洛伊修斯發現艾米的真實身份,通知了穆斯伯格。穆斯伯格向巴恩斯公開艾米的秘密身份,又說來年會解除巴恩斯的總裁職務。穆斯伯格說服董事會相信巴恩斯是精神病人,必須把他送到當地的精神病院。
跨年夜那天,艾米在披頭族酒吧找到醉醺醺的巴恩斯,當面給他道歉。結果巴恩斯衝出去,被巴茲率領的黑幫追趕。巴恩斯逃到赫德薩克大廈的頂樓,換上他在傳達室的制服,爬出窗台。阿洛伊修斯把他鎖在窗台外面,看着他在午夜時分滑倒,從大樓摔下。巴恩斯墜落的時候,莫茲停下大樓大鐘,止住時間。之後,華林·赫德薩克化身成天使出現在巴恩斯面前,叫他讀那封應該給穆斯伯格的藍色信(還在巴恩斯制服口袋裡)。原來,赫德薩克在信中指示穆斯伯格將他的股份轉讓給繼任總裁的人,而非賣給公眾。這位繼任人原本會是穆斯伯格,但他沒有發現這封信,於是赫德薩克按照計劃選巴恩斯當繼任人。來到大鐘里,莫茲將阿洛伊修斯打倒。巴恩斯最終安全落到地面,與艾米重逢。伴隨着1959年的到來,穆斯伯格自殺未遂,被送到精神病院,同時巴恩斯為孩子推出新發明,在摺疊好的紙片上畫了一個神秘的圓圈,其實是飛盤。
Remove ads
陣容
- 蒂姆·羅賓斯 飾 諾維爾·巴恩斯(Norville Barnes)
- 珍妮佛·傑森·李 飾 艾米·亞徹(Amy Archer)
- 保羅·紐曼 飾 西德尼·J·穆斯伯格(Sidney J. Mussburger)
- 吉姆·特魯-福斯特 飾 克拉倫斯·「巴茲」·岡德森(Clarence "Buzz" Gunderson),電梯操作工
- 比爾·科布斯 飾 鐘錶工莫茲(Moses)
- 哈里·布金 飾 看門人阿洛伊修斯(Aloysius)
- 布魯斯·坎貝爾 飾 記者施密特(Smitty)
- 約翰·馬奧尼 飾 報社總編Al
- 查理士·鄧寧 飾 華林·赫德薩克(Waring Hudsucker)
- 帕特里克·克蘭肖 飾 古代分揀員
- 安娜·妮可·史密斯 飾 扎扎(Za-Za)
- 史蒂夫·布西密 飾 披頭族酒吧調酒師
- 山姆·雷米 飾 赫德薩克頭腦風暴者
- 喬·波里托 飾 布姆斯特德先生(Mr. Bumstead)
- 彼得·蓋勒 飾 維克·特內塔(Vic Tenetta)
- 約翰·古德曼 飾 羅克韋爾新聞片播音員
Remove ads
製作
喬爾·科恩最初認識山姆·雷米,是給他1981年電影《屍變》當助理剪輯師的時候。兩人於1981年開始創作本片劇本[5],並在1985年電影《XYZ謀殺案》的攝製階段[6]及同年電影《血迷宮》的後期製作階段繼續完成劇本,期間與科恩兄弟同居一室。科恩兄弟和拉米受普雷斯頓·斯特奇作品(如《七月聖誕》)及好萊塢諷刺片《蘇利文遊記》(1941)啟發[7]。影片感情基調及普通人當英雄的正派元素受《迪茲先生進城》(1936)、《見見無名氏》(1936)及《風雲人物》(1946)等法蘭克·卡普拉作品影響[8],台詞則致敬霍華·霍克斯的《女友禮拜五》(1940)。珍妮佛·傑森·李在片中扮演大大咧咧的記者艾米·亞徹,是在參考羅莎琳德·拉塞爾和凱瑟琳·赫本的言行舉止[7]。另有觀察人士發現影片還參考了《縱橫天下》(1954)及《成功的滋味》(1957)[9]。不過兄弟倆明言不評價或戲仿其他電影,而是如伊森所說,「看了那些電影」,覺得「它們太有趣了,我們也拍一部吧」,而不「它們太有趣了,我們來評價一下吧」。拉米說劇本是「大財團喜劇」,「回歸到他們以前四五十年代拍的那些非常大型的浪漫喜劇」[10]。自此,兄弟倆在公寓裡來回踱步,輪流開動打字機。到了思路堵塞的時候,拉米會變着法給他們鼓勁。譬如,伊森來回踱步的時候,拉米會搬動公寓裡的東西,藉此甩開伊森。有時他甚至朝兄弟倆仍鞭炮[10]。
有位影評人這樣描述電影受的眾多影響:「從不正經的名字及笨拙的體態中,我們可以看出諾維爾·巴恩斯是普雷斯·頓斯特奇式的英雄,只不過困在弗蘭克·卡普拉的故事中,而且兩樣東西永遠不應該交匯在一起,尤其是在這樣一個似乎由弗里茨·朗創造的世界中——機械怪物般的收發室與包豪斯風格的大辦公室形成鮮明對比,完美契合《大都會》所呈現的勞資糾紛關係[11]。」有記者認為影片角色代表着資本主義與勞動經濟學的角力。對此,喬爾·科恩表示:「這些角色可能體現了你說的那些宏大主題,但這些問題不屬於我們的興趣範圍——而且我們也不感興趣[3]。」影片多次呈現「命運之輪」這個敘事母題,相應展現圓形這個視覺母題,包括片頭莫茲的獨白、赫德薩克的大鐘、穆斯伯格的懷錶、呼啦圈及飛盤的發明、諾維爾與艾米有關業障的對話[9]。
科恩兄弟與拉米構思的第一個畫面,是諾維爾·巴恩斯從摩天大樓的窗戶一躍而下,之後再想出巴恩斯去到那裡的辦法,以及拯救他的方式[12]。呼啦圈在劇中屬於劇情設計。喬爾回憶道:「我們得讓諾維爾發明一些看起來很荒謬的東西,這件東西從理性層面看注定會失敗,但從觀眾這個層面看,會覺得它肯定是現象級的成功之作[11]。」伊森說:「圓形這個母題融入到影片的設計中,看起來更加合適[11]。」喬爾認為:「由此一來,圓形就成了推動電影的設計元素,與垂直直線構成張力,高高的樓與隨處可見的圓形(形成對比),圓形與劇情及影片結構交相輝映。影片的開頭就是結尾,之後的內容屬於倒敘,返回到開頭[11]。」科恩和拉米花了三個月時間,才將劇本寫好。早在1985年,科恩兄弟就說降下來的項目「發生在50年代末的一座摩天大樓內,是關於大財團的故事。角色說話很快,穿着耀眼的衣服」[11]。
雖然影片劇本到1985年才完成,喬爾還是覺得他們不可能在那個時候拍這部電影,因為那時候他們沒什麼名氣,再加上劇本拍起來成本太高,兩人才拍完《血迷宮》這部獨立電影,已經沒有什麼錢,無法負擔這部劇的拍攝費用[13]。直到拍完《巴頓芬克》(1991),兄弟倆才向更主流的電影靠攏[14]。到了影片重提上日程,科恩和拉米草草改寫了劇本。製片人喬·西佛很喜歡科恩兄弟之前的電影,代表他的製片公司西爾弗影業買下劇本,將項目介紹給華納兄弟影業。西爾弗允許科恩兄弟完全控制影片的藝術層面[12]。
Remove ads
科恩兄弟首次啟用大明星拍攝電影[15]。喬·西佛首選湯姆·克魯斯扮演諾維爾·巴恩斯,科恩堅持讓蒂姆·羅賓斯出演[16]。另外,喬恩·克萊爾參與巴恩斯一角的試鏡[17]。薇諾娜·瑞德和布莉姬·芳達爭奪艾米·亞徹這個角色,最終輸給了珍妮佛·傑森·李[9]。李之前參與科恩作品《米勒的十字路口》和《巴頓芬克》的試鏡,但遺憾落選,使得科恩選他參與《赫德薩克的代理人》[13]。準備艾米·亞徹這個角色的時候,李閱讀三四十年代知名女性的傳記,包括羅莎琳德·拉塞爾、凱瑟琳·赫本和珍·亞瑟[10]。據喬爾回憶,給西德尼·穆斯伯格這個角色選角的時候,「華納兄弟建議了許多名字」,「其中許多都是明顯不適合的喜劇演員」,因為穆斯伯格是個反派,只有保羅·紐曼將這個角色演活[13]。然而科恩兄弟一開始是選克林·伊斯威特扮演這個角色,只不過對方因檔期衝突推掉[18]。
紐曼和羅賓斯簽約後,寶麗金影視娛樂和Working Title Films同意為華納兄弟及西爾弗影業提供資金支持[19]。影片啟用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卡羅可製片廠(Carolco Studios)五個隔音片場進行拍攝,1992年11月30日開拍。拉米擔任第二攝製組導演,負責拍攝呼啦圈的戲份及華林·赫德薩克自殺的場面[13]。美術指導丹尼斯·加斯納參考法西斯建築(尤其是阿爾伯特·斯佩爾的作品)、特里·吉列姆作品《妙想天開》(1985)[12]、弗蘭克·勞埃德·賴特作品及裝飾風藝術運動作品設計布景[20]。加斯納考慮出動五個大房間來容納這個隔音片場。他表示:「要知道,我們想搞個大場面。」他設計的那張1950年代風格桌子非常大,必須拆成五個部分,到隔音片場裡組裝,覺得這個尺寸能產生壓抑感[15]。主體拍攝於1993年3月18日結束[13]。
另外,影片還有許多在芝加哥市場取景的戲份,其中商品市場用作赫德薩克工業大樓的入口及大堂,芝加哥希爾頓酒店用作聖誕節舞會場地[來源請求]。
Remove ads
邁克爾·J·麥卡利斯特(《聖戰奇兵》、《風雲際會》)與馬克·斯泰森(《超人再起》、《小飛俠彼得潘》)負責監督影片微縮模型的製作。曾在眾多科恩兄弟電影中擔任機械效果設計師的彼得·切尼(Peter Chesney)打造了一副16英尺(15.9米)的天使之翼,用在扮演華林·赫德薩克的演員查理士·鄧寧身上:「我用了好多電動機來造這個複雜的鋼鐵電樞,安排一切,讓他能摺疊、展開、拍打這副翼。之後我們給它裹上真的鴨毛和火雞毛。我們根據鴿子懸停在地面的慢動作照片打造這幅翼[22]。」大樓所處的背景由麥卡利斯特和斯泰森共同設計,是一個1比24的比例模型,單獨拍攝,到後期製作再合併。為了拉長這個鏡頭,赫德薩克大樓的模型有90層樓,而非實際上的45層[23]。
影片背景雖然設置在紐約市,但有芝加哥的影子,開場的摩天大樓就有當地的商品市場和怡安中心。影片出現的紐約摩天大樓還包括建寧大廈、·弗雷德·F.·法蘭奇大廈和曼哈頓華爾街一號:「我們挑了我們最喜歡的現實當中的紐約大樓,把它們放進一個街區」,締造出「夢幻般的感覺,融入到(影片的)氛圍和氣息中」。而前提在於,開場模型需是夢幻般的、1950年代的紐約城,之後根據這個概念打造微縮城市。麥卡利斯特說科恩兄弟不想實打實地創造1950年代的紐約天際線,而是想打造一個風格化的版本[15]。因此格斯納以《40年代紐約城》(New York in The Forties)這本書為參考,藉此打造城市景觀。經過三個月的努力,27位劇組成員打造出24比1的微縮城市。至於赫德薩克大樓,他們打造了6比1的模型,用於近景鏡頭,包括開頭推向諾維爾的緩慢放大鏡頭。而這個有待拍攝的鏡頭插在時鐘模型的鏡頭裡,拍攝時需要用廣角鏡頭移向站在等比的布景內的蒂姆·羅賓斯。麥卡利斯特認為這屬於尖端技術,只能用計算機來完成[15]。他們造的大多數建築模型只有兩面,只能從正面和側面看,還有一些只有一面的,只能從前面看,而赫德薩克大樓是完成的三維模型[15][20]。亞內克·西爾斯率領的The Computer Film Company負責操作影片開頭諾維爾的放大鏡頭、電腦生成下雪特效及複合角色下落的鏡頭[20]。
為了塑造兩個自殺跳樓畫面,劇組在側面懸掛了微縮的紐約布景,讓布景完全跟着大樓的高度移動。麥卡利斯特算出一次掉落需要七秒,但出於戲劇目的把它延遲到30秒。科恩兄弟和攝影指導羅傑·迪金斯認為這些鏡頭用廣角鏡頭拍攝更有效時,問題出現了。「這些大樓是為18毫米膠片鏡頭打造的,但我們用14毫米鏡頭,再用10毫米的鏡頭,就想着拍更多東西[20]。」然而拉寬視野會讓畫幅邊框超出城市模型的邊緣,留下沒有建築物的空白地方。到最後,劇組將只有一面的建築物放在邊緣處,打造額外的建築。查爾斯·達寧掉落的鏡頭照常規模式拍攝,但蒂姆·羅賓斯掉落的鏡頭有中止的時候,所以他的鏡頭要反着拍,把他從鏡頭中拉開[20]。
Remove ads
片中華林·赫德薩克從公司大樓跳下的場景取材於現實中聯合品牌(United Brands)前主席伊萊·布萊克1975年自殺[25]。
原聲帶
卡特·伯韋爾為影片譜寫配樂,是他第五次和科恩兄弟合作。主題音樂以阿拉姆·哈恰圖良芭蕾舞劇作品《斯巴達克斯》選段《斯巴達克斯與弗里吉亞的慢板》("Adagio of Spartacus and Phrygia")為基礎,呼啦圈的戲份則出現了這部芭蕾舞劇的其他音樂。由彼得·蓋勒扮演、以迪安·馬丁為原形的維克·特內塔唱起了《回憶油然而生》("Memories Are Made of This")這首歌,體現了影片故事發生時的流行音樂。除此之外,影片還出現了哈恰圖良的《加雅涅》組曲。諾維爾第一次遇見艾米一幕中,伯韋爾也使用了該劇的一個選段。小男孩第一次試玩呼啦圈的時候,背景音樂響起了哈恰圖良的《年輕登山者的舞蹈》("Dance of the Young Mountaineers"),緊接着《馬刀舞曲》(兩首歌均出自《加雅涅》)[20]。
Remove ads
發行
發行方華納兄弟舉行試映,得到大體上兩極分化的觀眾評價。他們提議重拍,但被擁有最終剪輯版特權的科恩兄弟婉拒,理由是對這部他們迄今為止預算最高的作品感到緊張,非常渴望這部電影在主流市場獲得成功。到最後,製片人補上已經刪掉的畫面,又為結尾 補拍一下小鏡頭[13]。《綜藝》認為劇組補拍鏡頭是為了拯救這部片子,因為華納擔心這部片子淪為票房炸彈。喬爾·科恩在採訪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事先聲明,他們沒有重拍,只是稍微加了一些畫面。我們想拍一些武打戲,用在影片結尾。補拍是我們編輯電影出來的產物,不是預覽電影的。我們每部電影都有補拍鏡頭,所以這很正常[13]。」
1994年1月,影片首映禮在猶他州帕克城的聖丹斯電影節舉行[27]。除此之外,影片還是第47屆坎城影展的開幕片,於1994年5月12日放映[28],同時參與角逐金棕櫚獎,但輸給了《低俗小說》[29]。影片於1994年5月12日上映,最終僅在北美地區收穫2,816,518美元的票房[30],海外票房1130萬美元[4]。官方公布的拍攝成本為2500萬美元,但據報後來因宣傳推廣工作增加到4000萬美元。影片淪為票房炸彈[7]。
Remove ads
除了低迷的票房表現,影片上映時也獲得影評人兩極的評價。匯總媒體爛番茄收錄46條評論,打出59%的新鮮度,平均得分6.4/10。網站共識寫道:「《影子大亨》是一部奇怪得耐人尋味、視覺效果非常獨特的作品,最終呈現的效果幾乎是大家所想的那樣有趣、吸引人,儘管不是非常那種[31]。」
羅傑·埃伯特讚揚影片的美術指導、比例模型、接景、攝影和角色,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影片的所有東西都流於表面,沒有實質內容,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影片有認真對待過自己的故事,哪怕是一丁點嘗試。所有內容都很格式化,演員表演故作諷刺[32]。《華盛頓郵報》的德森·湯姆森認為影片「毫無意義地浮華,過分引用1930年代的作品。而且演員表演缺乏人情味,儘管影片明顯想體現這個至關重要的元素。」他覺得這部片子就跟代理的東西那樣虛假[33]。
《國家評論》的約翰·西蒙認為影片「愚蠢、讓人難以忍受」[34]。
為《綜藝》雜誌撰稿的托德·麥卡錫(Todd McCarthy)認為影片是所有模仿古典好萊塢電影的新好萊塢電影作品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技術上最讓人震撼的一部。儘管影片本身是在戲仿,但它是人工合成品,缺乏一些本應具備的情感及人情味,雖然看起來很神奇[35]。詹姆斯·貝拉迪內利給出非常正面的評價,認為影片可以與同樣講大企業的勞勃·阿特曼作品《大玩家》串聯起來。從洞穴般的郵件室,到會議室里錯綜複雜的陰謀,無不在仿照《妙想天開》的場景。影片就是這樣純粹地諷刺最惱人和最讓人開心的東西。在這個1958年的超現實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到1990年代公司遇到的問題,這些東西都被扭曲,以迎合影片製作人的意願[36]。
1999年5月18日,華納家用媒體發行了影片的DVD。影碟不包含花絮內容[37]。2013年2月26日,影片藍光光碟發行,為華納經典珍藏系列的首批公開產品。這個版本的影碟仍沒有花絮片段[38]。
影片上映20年後,羅傑·埃伯特影評網的斯各特·塔福亞(Scout Tafoya)稱讚影片擴展了原型作品的主題及概念,呈現出一趟風格化的冒險旅程:「1930、40年代喜劇的談吐和舉止很快,但不會像科恩兄弟的作品那樣跑得那麼快。他們的鏡頭高速掃過八卦消息及資本主義,呈現得飛快。布景如同奇蹟,讓人覺得很舒服,值得表揚。經過對裝飾風藝術到未來主義等早期現代藝術的調查,每一幅畫面的呈現效果加倍了[39]。」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