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長崎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長崎氏(日語:長崎氏(ながさきし,Nagasaki-shi))是鎌倉時代的北條氏得宗家的御內人[1],也是鎌倉幕府的御家人[2]。本條目將一併介紹自稱為桓武平氏、且被認為是同族得宗被官的平氏。
![]() |
概要
長崎氏自稱是平清盛之孫資盛的後裔,其始祖是成為北條得宗家家令的平盛綱。進入鎌倉時代後,與本姓分離的苗字普遍化,據說長崎氏是在獲得伊豆國田方郡長崎鄉(今靜岡縣伊豆之國市)的領地後,開始以「長崎」為苗字,此即為長崎氏的開端[1]。作為北條得宗家的首席御內人,長崎氏成為了世襲內管領的家族,並擔任幕府統管軍事、警察及刑事訴訟(檢斷沙汰)的侍所所司要職[3]。盛綱的孫子平賴綱及其曾孫長崎圓喜等人,在鎌倉時代後期權勢滔天,甚至超過了將軍家與北條得宗家。
關於盛綱,其史料上的首次出現是在1221年的承久之亂中。在北條泰時出征時,盛綱是跟隨他的18名騎兵[a]之一,與據稱是其兄弟的平實忠(關實忠)一同出現在《吾妻鏡》中,並帶有平氏的通字「盛」[4]。他以兵衛尉的官職名登場,可見當時他已身居高位。在1377年至1395年間編纂的《尊卑分脈》中,將盛綱記為平資盛之子,並有「長崎流」的記載[5]。約於1635年至1636年成書的《勢州軍記》在記載伊勢國諸家族時,稱平實忠與平盛綱兄弟是平清盛的後裔[b]。約於1856年至1860年成書的《系圖纂要》記載,壽永三年(1184年),源賴朝因感念小松氏的舊恩,將平盛國託付給北條氏[c],並將盛綱視為資盛的曾孫(資盛—盛國—國房—盛綱),將其與平姓關氏聯繫為同族[d]。然而,關於長崎氏是否為資盛後裔這一點,學界意見不一,存在支持說(如森幸夫[6]等)與否定說(如細川重男[7]等)。不過,鑑於飯沼資宗和長崎高資的名字都效仿資盛使用了「資」字[8],且在《太平記》卷十「長崎高重最期合戰之事」中,高資之子長崎高重在戰場上自報家門稱:「桓武第五皇子葛原親王三代之孫、平將軍貞盛十三代後裔、前相模守高時之管領、長崎入道圓喜之嫡孫,次郎高重」[e],可以確定長崎氏自身是懷有平氏後裔這一認知的。
平盛綱、盛時、賴綱、宗綱等人,因與後來作為內管領專權的長崎圓喜、高資父子是同族,為方便起見被歸入長崎氏,但用長崎姓來稱呼他們並非正式用法(關於這點,詳見後述)。
Remove ads
歷史
平盛綱曾侍奉北條泰時、經時、時賴三代得宗。在承久之亂中,他是泰時出征時隨行的18名騎兵之一。在伊賀氏事件、宮騷動中也表現活躍。1234年(文歷元年)8月5日,他接替尾藤景綱成為泰時的家令,登上御內人之首。他也負責接收京都大番役的勤務報告,據推測約在1234年就任了統管軍事與警察的侍所所司[1][11]。
盛綱之孫平賴綱成為北條時宗的寄合眾及家令(內管領),並以幕府軍事、警察統管機構侍所所司的身份應對元寇。時宗年僅34歲便英年早逝後,他輔佐年僅14歲便成為執權的貞時。 1285年(弘安八年),賴綱在霜月騷動中消滅了幕府的有力御家人安達泰盛,從而掌握了幕府實權。但到了1293年(永仁元年),他遭到貞時的討伐,最終自盡(平禪門之亂)。
此後,賴綱的堂兄弟(一說為弟或叔父)長崎光綱之子長崎圓喜及其子長崎高資父子相繼擔任內管領及侍所所司,掌握了幕政實權。但根據《太平記》記載,1333年(元弘三年/正慶二年)5月,新田義貞攻陷鎌倉,幕府覆滅,長崎一族與北條氏一門一同在鎌倉東勝寺自盡,就此滅亡。值得一提的是,《太平記》詳細記載了高資之子高重以及同族的長崎思元、為基父子的奮戰事跡,卻未提及高資本人的動向。
進入室町時代,賴綱之弟重綱的後代得以倖存。據傳,奧州名取郡的領主,江戶時代成為仙台藩士的秋保氏也是其族人。此外,還有一支族人侍奉於後北條氏。長崎重光在今世田谷區瀨田地區修築了瀨田城(又名長崎館),並創建行善寺作為其菩提寺[f]。後北條氏滅亡後,該支族人便在當地定居,擔任名主。其兄弟則移居至川崎市高津區北見方,也擔任名主。
另外,「長崎」這一名稱也被認為是今日長崎縣及長崎市名稱的由來。 東京都豐島區長崎及山形縣鶴岡市長崎的地名,據說也源於鎌倉時代執權北條氏的家臣長崎氏曾在此地擁有領地。
關於出身眾說紛紜的楠木正成,因其與駿河國入江莊長崎鄉楠村(長崎氏所管轄的領地)有關,有觀點認為楠木氏是與長崎氏關係密切的族人。
南北朝時期,北條時行發動中先代之亂,意圖復興鎌倉幕府,曾三度奪回鎌倉。在此期間,有記錄顯示,與時行一同被處決的武將中,有出身於歷代得宗被官的長崎氏與工藤氏的長崎駿河四郎和工藤次郎。長崎駿河四郎推測為長崎氏族人,但其詳細譜系不明[12]。
Remove ads
關於得宗被官平氏一族的苗字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9年6月) |
鎌倉時代是苗字取代姓而普遍化的時代。這是因為在鎌倉幕府創立之初,初代將軍源賴朝為了明確區分作為統治者的自己及近親與作為被統治者的御家人,並強化他們作為將軍家臣而非朝臣的意識,要求其直屬家臣御家人使用苗字而非姓(姓基本上由朝廷授予,而苗字多源於將軍賜予的領地名稱)。因此,例如北條時宗只在接受官位等正式場合才會使用其正式名稱「平時宗」。然而,這一要求並未施加於北條氏的家臣這類非御家人。整個鎌倉時代,非御家人也逐漸開始使用苗字(如長崎氏、楠木氏),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沒有獲得苗字的由來要素(如獲賜領地、遷居某地、宗族首領開始使用苗字等),可以想見他們並不會使用苗字(從而繼續使用姓)。
盛綱自稱長崎氏的說法僅見於近世的史料,同時代的史料中並無此類記載。其孫賴綱亦是如此。長崎氏領有長崎鄉,也被認為是盛綱、賴綱之後時代的事情。因此,沒有直接證據能將盛綱、賴綱與「長崎」這個苗字聯繫起來。同時,也沒有記錄表明他們曾使用過不同於長崎的其他苗字。既然盛綱和賴綱在世時未曾自稱長崎氏,那麼「長崎盛綱」、「長崎賴綱」這種稱呼,便是基於其後代自稱長崎氏而進行追溯的叫法。這雖不完全錯誤,但仍存有問題。因此,現在多用其本姓「平」,將他們記為「平盛綱」、「平賴綱」。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在世時就被如此稱呼。
人物
- 平氏
- 平盛綱
- 平盛時
- 平賴綱 - 《系圖纂要》記為盛綱之子,但盛時之子(盛綱之孫)說更有力[13][9]。
- 平宗綱 - 賴綱之子。
- 飯沼資宗 - 宗綱的親弟弟。其名也傳作助宗(追加法632條)、賴盛(《系圖纂要》)、資綱(《家傳史料》「關家筋目」)[14]。
- 平盛貞 - 因其通稱與盛時、賴綱同為「平三郎左衛門尉」,被視為該家系的嫡流人物[g]。宗綱之子。
- 長崎氏
- 長崎時綱 - 被認為是盛時的兄長。
- 長崎光盛 - 被認為是盛時的弟弟(《系圖纂要》記為賴綱之弟)。
- 長崎光綱 - 被認為是賴綱的親弟弟或堂弟(《系圖纂要》記為光盛之子)。
- 長崎高泰 - 《系圖纂要》記為光綱之弟。勘ケ由左衛門尉。
- 長崎泰光 - 高泰之子(《系圖纂要》)。孫四郎左衛門尉。
- 長崎思元 - 《系圖纂要》記為光綱之弟。北條邦時的乳父。三郎左衛門尉。其俗名不詳,有觀點認為他與《系圖纂要》所載的長崎高光(又名高元,法名:昌元)是同一人[16]。
- 長崎為基 - 《太平記》記為思元之子,《系圖纂要》則記為高光(昌元)之子(因此或可推斷思元即高光?)。勘ケ由左衛門尉。
- 長崎師家 - 《系圖纂要》記為高光之弟。九郎左衛門尉。
- 長崎圓喜 - 關於其出家前的俗名,根據當時文書,應為「盛宗」[19]。《系圖纂要》等系譜則記為「高綱」。
- 長崎高賴 - 圓喜之弟。曾受高時之命暗殺其侄高資,但以失敗告終,後被流放(《保歷間記》)。
- 長崎高資 - 圓喜的嫡子。
- 長崎高貞 - 圓喜之子,高資之弟。其名也作「高真」。四郎左衛門尉。元弘之亂時,作為阿蘇治時的軍奉行參加了千早城攻擊。鎌倉陷落後投降,但未獲赦免,最終被處決。
- 長崎高重 - 高資的嫡子[1](《系圖纂要》記為高貞之子)。
- 長崎泰綱 - 龜谷局(毛利時親室、毛利貞親母)之父[21]。其在系譜上的位置不明,但因其名中帶「綱」字,被視為族人之一。
※關於其家譜(系圖),現存有《系圖纂要》所載的版本,但該系圖的可信度較低[22]。學界正通過與其他史料、古文書的對照,持續進行復原工作。
Remove ads
腳註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