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霞浦話
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的閩東語方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霞浦話(xa2 pʰo3 ua24)是閩語閩東片福寧小片的一種方言,為該地區的代表性方言。霞浦話與福安話聲調接近但韻母相差較大,兩者之間有溝通困難。是通行於寧德霞浦縣的本地方言。霞浦境內除一些方言島,如操閩南片的三沙鎮和水門畲族鄉、牙城鎮的部分村莊、通行福州話的海島鄉和柏洋鄉的部分村莊以及操客家語或莆仙片的極少數村莊等,和一些畲鄉之外,近50萬人均使用霞浦話為其母語及生活用語[1]。
音韻系統
1999年縣志記錄15個聲母,43個韻母,7個聲調。2007年秋谷裕幸調查距離縣城30公里的霞浦縣長春鎮音系,記錄了聲母17個、韻母46個,9個聲調(發音人:姜宗榮,1941年生,退休小學老師)。[2]
1999年縣志記錄15個聲母音位(包括零聲母)。此外,在語流中還會產生另外2個濁聲母/β//ʒ/。
相對於閩東其他方言,霞浦話的一個獨特的特點是將普通話的/s/發得近似齒間音/θ/。此外,當聲母/ʦ/、/ʦʰ/及/θ/後接齊、撮呼韻母時,發音接近舌面前音/ʨ/、/ʨʰ/及/ɕ/;聲母/k/、/kʰ/、/ŋ/、/x/後接齊、撮呼韻母時,發音接近舌面中音/c/、/cʰ/、/ɲ/、/ç/。
Remove ads
霞浦話如不包括音節化的鼻音/ŋ̍/,則共有43個韻母。/ŋ̍/在不同的聲母前異化成/m̍//n̍//ŋ̍/。
與其他帶入聲的方言一樣,霞浦話一共有3種韻尾:元音韻尾、鼻音韻尾及入聲韻尾。鼻音韻尾的/m//n//ŋ/已合流,只保留韻尾/ŋ/。理論來說霞浦話有2個入聲韻尾/k//ʔ/,但韻尾/k/大部分已弱化趨同於喉塞音韻尾/ʔ/。
霞浦話四呼俱全,並有豐富的複韻尾韻母。
Remove ads
與大部分閩方言一樣,霞浦話一共有7個聲調:平、去、入各分陰陽,上聲只保留陰上一類,中古全濁上歸入陽去。[3]
切韻體系對比
|
|
|
|
|
語流音變
霞浦話中同一個字在詞語的不同位置會發生不同的音變。對於大部分詞語,詞語的重心在後字,在這種情況下,詞語的前字韻母弱化,聲調變得短促;詞語的後字聲母變得模糊。[5]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詞語中的讀音可能差距很大,甚至聲韻調都完全不同,如:
阿兄(義:表哥):/a22 xiaŋ44/>/a22 iaŋ44/;兄弟哥(義:哥們,兄弟):/xiaŋ44tʰe212 kɔ44/>/xeiŋ44ne44 kɔ44/
領帶:/liaŋ42 tai35/>/liaŋ55 nai35/;帶魚:/tai35ŋy22/>/teiŋ55ŋy22/
而在三字詞或更多字詞中,處於中間的字,即是前字的後字,也是後字的前字,因此其聲韻調可能都發生變化,音變得短促而模糊,並在語流中可能進一步弱化,難以識別原字。
聲母類化是由連讀引起的。當雙字或多字組成詞語時,首字聲母不發生變化,後續音的聲母受前字韻尾的影響按發音部位的不同接連發生濁化或鼻音化[6]。
如今韻尾/k/雖已融入韻尾/ʔ/,但其後字聲母不發生聲母類化的性質保留了下來[7]。
前字韻尾 | 後字聲母 |
無韻尾或/-ʔ/ |
|
/-ŋ/ |
|
/-k/ |
|
當詞語的重心在後字時,前字的韻母和聲調都可能發生變化。前字的聲調變得短促,辨識度降低,而相應的韻母開口度降低,丟失元音韻尾甚至介音。當前字的元音為/ia/,/ai/時,弱化成/e/;當前字的元音為/ua/,/au/時,弱化成/o/。如:
北京:/paiʔ5 kiŋ44/>/pe55 kiŋ44/;
廣東:/kʰauŋ42 taiŋ44/>/kʰouŋ55 naiŋ44/。
當元音為/ai/,/au/時,韻母發生弱化的傾向要高於元音為/ia/,/ua/的情況。
霞浦話連讀時發生連續變調,前字聲調歸併成3個調值:55,44及22,前字變調與後字的調值無關。後字個別情況下調值發生變化,產生51的新調值,大部分情況下調值不變。霞浦話雙音詞變調圖如下,其中綠色字體為前字變調後的值,紫紅色字體為後字變調後的值,空白處表示後字不發生變調。
霞浦話有合音現象。否定詞「伓」與後續動詞產生合音[8]。合音的結果是後續動詞聲母按發音部位的不同產生了變化,變化規則同聲母在陽聲韻後的類化規則。人稱代詞「我」、「汝」、「伊」與後續詞的前綴「阿」產生合音。保留後字音調,合併前後字音。
霞浦話有不少分音詞,或稱作切腳詞。[9]
語音異讀
霞浦話文白異讀較多,變聲變韻變調均有可能。
相關條目
相關注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