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青蛙恐懼症
一種對蛙類的恐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青蛙恐懼症(法語:phobie des grenouilles)是一種對蛙類的害怕或恐懼。若已對身心造成嚴重影響,也會被判定為精神疾病之單一恐懼症或焦慮症的一種。環境因子通常源自有關蛙類事件造成的心理創傷、暗示或民俗中常見迷信所致。[1][2]在西方精神醫學文獻通常將這種恐懼以俗稱作「對蛙類的恐懼(Fear of frogs)」而非使用帶有「phobia(恐懼症)」的專業詞根稱呼。[2][3]

針對蛙類的恐懼可細分為「蛙形類恐懼症(英語:batrachophobia) 」以及「蟾蜍恐懼症」 (英語:bufonophobia),前者在恐懼青蛙、蟾蜍的同時,也涵括有尾目的蠑螈、火蜥等兩棲動物;而後者則僅針對蟾蜍懷有恐懼。雖然成年人可能也會患有青蛙恐懼症,但這種病症的主要群體為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兒童。
Remove ads
潛在的病症原因
在英美等國家向來有「若視蛙即厄運之前兆」或者「觸摸青蛙或蟾蜍的表皮,可能會使人患上疣症」的民俗傳說。[1]2012年一項針對葡萄牙的小型民俗研究發現,涉及對爬行動物或兩棲動物的民間傳說普遍存有負面印象[1];亦有在南非開普敦的一項研究表明,科薩人普遍認為青蛙會導致疣症和感染,而這種思維導致參與者兒時對青蛙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會持續到參與者成年以後。[4]不過而也有像根據約翰內斯堡動物園研究人員曾對園內兒童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那些「古老傳說」對現今社會的兒童作用其實並不大,因為他們會更關心青蛙是有毒還是無害。[5]
在開普敦的研究表明,如果參與者在很小的時候不被其監護人允許接近青蛙,那麼成年後參與者依然會恐懼青蛙。[4]恐蛙是一種習得的、跨代傳遞的行為。[4]克利夫蘭的研究也將家族遺傳列為可能的恐蛙因素之一。[6]
有相關案例指出,對青蛙的恐懼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患者目睹青蛙慘死狀後產生;譬如根據1983年加拿大精神分析雜誌《行為治療和實驗精神病學雜誌》就曾記載了一宗對蛙類感到極端恐懼的婦女案例[7]:該名婦女用割草機無意碾過了一群活蛙並親眼目睹它們被割刀攪得血肉模糊,而這場景當時就給這位婦女造成了心理創傷,並從此對蛙類產生極大的恐懼。[7]在加納的一個案例中,一名學生無意踩死了一隻青蛙,並在家人的暗示下患上了青蛙恐懼症,從而無法下床。[8]
另在西非某些地區,利用小孩對青蛙的恐懼也被視作某種治療兒童尿床的「良藥」[9];譬如當地的兒童若被發現尿床,長輩就會嚇唬他們「再犯,就會在其腰間綁上一隻活蛙」以讓他們因恐懼而有效控制自己的膀胱。[9]然而,這也有可能會因在幼年時期因蛙類造成的心理創傷從而引發青蛙恐懼症。[9]
症狀及治療方式
當患者在青蛙周圍時,可能會極為有強烈的、壓倒性的恐懼或焦慮;與青蛙或蟾蜍構成的實際威脅相比,就如同其他的單一恐懼症一樣,這些不適的感覺是被心理暗示所誇大的。[10] 值得一提的是,引發焦慮的潛在因素並不僅限於患者在蛙類的周圍,也有可能通過幾類間接方式引發[10];比如在腦海中浮現出青蛙的模樣、聽聞關於青蛙的敘述、觀看到青蛙的圖片或影片。[10] 根據美國克利夫蘭等醫學中心的研究,患有青蛙恐懼症的患者在生理方面的症狀可能會表現為:心率加快、流汗、顫抖、呼吸急促、頭暈、胸悶及相關消化道症狀,如胃部不適或噁心。[10][6]
行為認知療法可能是一種適當的治療方式,可能可幫助患者理解和控制思想和情緒[6];如某案例記錄一名生物學學生因在青蛙身上實驗「腦脊髓刺毀法」時因恐懼而暈厥。後在觀看錄像帶的實驗方法並放鬆心情練習技巧後,已可冷靜的參與實驗。[8]除此之外,也有脫敏(也稱「暴露療法」)、催眠以及服用藥物等方式減輕或消除對蛙類的負面觀感。[6]
Remove ads
可見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