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颱風山陀兒
2024年的18號颱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颱風山陀兒(英語:Typhoon Krathon,國際編號:24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202024,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務管理局:Julian)是一個強烈且反覆無常的颱風,於2024年9月底至10月初襲擊台灣和菲律賓。「山陀兒」(泰語:กระท้อน)一名由泰國提供,是一種水果[1][2][3],是自1977年颱風賽洛瑪以來第一個從台灣人口稠密的西部平原登陸的颱風,也是10月份第一個襲擊高雄的颱風,更是自2001年熱帶風暴潭美以來,第一個在台灣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的颱風。此外,山陀兒也為巴丹群島省巴士古帶來豐沛雨量,9月的降雨量超過兩個月的降雨量,超過1991年颱風露絲創下的紀錄,也是自2021年颱風璨樹以來襲擊該省的最強颱風。
山陀兒是當季第18個被命名的颱風和第二個猛烈颱風,並且是當年度颱風季第二個超強颱風。9月26日,山陀兒在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附近發展成為熱帶性低氣壓,於9月28日沿著東南邊緣向西南移動,後被日本氣象廳(JMA)列為熱帶風暴。9月29日,山陀兒在形成寬闊、粗糙的颱風眼後,達到最低颱風強度,並且在兩個亞熱帶高壓之間向北偏西北移動,然後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從巴丹群島省薩布坦附近經過。10月1日凌晨,日本氣象廳報告風暴已達到最高強度,十分鐘持續風速為 195公里每小時(120英里每小時),中心氣壓為920百帕斯卡(27.17英寸汞柱)。隨後,山陀兒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中的四級超強颱風水平,一分鐘持續風速為240公里每小時(150英里每小時)。當山陀兒移入南海北部時,眼牆置換循環開始,並且在雷達影像中清晰可見,次級眼牆幾乎包圍內眼。一旦眼牆置換循環結束,山陀兒就開始使雲頂變暖,並顯示出減弱的充滿雲層的眼狀特徵,從而導致上升流和海洋熱含量下降。10月3日,山陀兒從台灣高雄市小港區附近登陸,其對流螺旋帶逐漸減弱,並向北偏東方向移動到台灣中部,靠近中央山脈西緣。登陸後,該系統迅速減弱,對流活動極小,而日本氣象廳持續監測在南海上空出現的氣旋並於當天消散的情況。
颱風侵襲前,菲律賓多地發布風暴信號,其中卡拉延島和卡加延省聖安娜發布紅色信號,而在侵襲菲律賓後造成至少5人死亡、3人失蹤以及8人受傷。同時,台灣中央氣象署對巴士海峽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導致1.1萬多人需要緊急疏散,並動員近4萬名士兵參與救援,山陀兒在台灣造成至少13人死亡,其中包括屏東縣安泰醫院火災中的9人。整體而言,山陀兒共造成18人死亡、731人受傷以及1人失蹤,並造成至少4,810萬美元的財產損失。
Remove ads
發展過程
颱風山陀兒的生成可追溯到9月26日,當時日本氣象廳(JMA)報告稱,在日本嘉手納空軍基地西南偏南250公里(155英里)處出現一個熱帶性低氣壓[4],其特徵是低空環流中心部分暴露,南半圓持續存在深狀對流,北面形成帶狀[5][6]。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於9月27日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指出對流帶正在向中心移動,環境分析表明,由於垂直風切變低、高空向赤道方向的流出良好,海面溫度為29—30 °C(84—86 °F),因此有利於氣旋形成[7]。同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PAGASA)宣布該系統已在菲律賓責任區內發展成為熱帶性低氣壓,因此給予名稱為「Julian」[8],由於引導氣流較弱,低氣壓正緩慢地向西南偏南移動[9]。

協調世界時9月27日上午9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該熱帶性低氣壓升級,給予名稱為「20W」,並指出其低層環流中心被遮蔽,據推測該中心位於形成渦旋熱塔的旋轉對流帶的中心[10]。衛星影像顯示,風暴正在穩步鞏固,深對流螺旋帶延伸至系統的三個像限,並環繞低層環流中心[11]。9月28日,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將其命名為「山陀兒」,其動力來自低垂直風切變、溫暖的海面溫度和高的海洋熱含量,同時沿著中層亞熱帶高壓的東南邊緣向西南移動[12]。然而,山陀兒在過去六個小時內速度減慢,位於兩個深層亞熱帶高壓之間的鞍形氣壓場內[13],衛星圖像顯示,由於環流中心形成中心密集雲團區,氣旋狀況正在好轉[14]。
協調世界時大約9月28日下午6時左右,日本氣象廳將山陀兒升級為強烈熱帶風暴,並利用德沃夏克分析法根據衛星影像評估其強度[15]。山陀兒表現出強烈的赤道外流,同時極地通道較弱,而觀測到的捲雲表明,隨著系統增強,更徑向的外流開始發展[16]。隔日清晨,在其打開寬闊、邊界不清的颱風眼後[17][18],風眼中充滿雲層,且該系統在兩個中層亞熱帶高壓之間朝北北西方向移動,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均將其升級為颱風[19]。9月30日,山陀兒的風眼直徑為23英里(37公里),在紅外線衛星影像上清晰可見[20],周圍氣溫溫暖,為12—14 °C(54—57 °F)[21],風暴逐漸朝西北西方向移動,並從巴丹群島省薩布坦附近經過[22]。颱風的眼壁區域雲頂呈現明顯的圓形,中心的眼狀結構收縮且模糊[23]。協調世界時晚上9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報告稱,山陀兒的1分鐘持續風速達到 240公里每小時(150英里每小時),系統已達到超級颱風強度[24]。10月1日清晨,日本氣象廳將山陀兒升級為猛烈颱風,估計其最高強度為中心最低氣壓920百帕斯卡(27.17英寸汞柱),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為 195公里每小時(120英里每小時)[25]。
隨著山陀兒移入南海北部地區[26],於過去六個小時內,在溫暖的天氣條件下,其雲頂溫度急劇下降[27]。雷達影像中出現明顯的眼牆置換循環,次級眼壁幾乎完全包圍內眼[28]。一旦眼牆更換循環結束,山陀兒就開始使雲頂變暖,並顯示出減弱的充滿雲層的眼狀特徵,從而引起上升流和海洋熱含量下降[29],並且它正在台灣西南部移動,位於東部的亞熱帶脊線和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上空的另一個脊線之間[30]。隔日,衛星影像顯示該系統保持對稱,然而由於垂直風切的增加,變暖的雲頂暴露出來[31]。台灣時間10月3日中午12時40分,山陀兒從台灣高雄市小港區附近登陸[32],其深對流螺旋帶逐漸減弱,向北偏東方向進入台灣中部,靠近中央山脈西緣[33],這使得山陀兒成為自1977年颱風賽洛瑪以來第一個從台灣人口稠密的西部平原登陸的風暴[34][35]。登陸之後,系統迅速減弱,表現出最小的對流活動,並最終減弱為熱帶風暴[36]。當該系統向內陸移動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停止對它的警告,台灣崎嶇的東南山脈削弱與環流中心相關的大部分深對流,使其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37]。中央氣象署指出,山陀兒是第一個在10月份襲擊高雄的颱風[38],也是自2001年熱帶風暴潭美以來,第一個在台灣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的風暴[39],而日本氣象廳持續監測系統進入南海的過程[40],該系統在南海幾乎靜止在兩個中層亞熱帶高壓之間,並於當天消散[41]。
Remove ads
防颱措施
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務管理局把山陀兒強度升級後不久,向巴丹群島省、卡加延省、伊莎貝拉省、阿巴堯省、阿布拉省、卡林阿省、高山省東部和中部、伊富高省東部、北伊羅戈省、南伊羅戈省北部、奧羅拉省北部[42]、新怡詩夏省北部和東部、邦阿西楠省、拉烏尼翁省、季里諾省、本格特省和波利洛群島發出一號風暴信號[43]。隨著山陀兒增強為強烈熱帶風暴,卡加延省東北部和巴布延群島東部地區發布二號風暴信號[44]。隨著風暴持續增強,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務管理局向巴布延群島東北部發出三號風暴信號[45]。9月29日,由於風暴造成的惡劣天氣,各地方政府部門宣布9月30日停課[46],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務管理局則在巴丹群島、巴布延島和卡拉延島發布四號風暴信號[43] 。
菲律賓選舉委員會下令在受風暴影響地區延長原定於9月30日截止的2025年菲律賓大選參選登記時間[47]。卡加延河谷地區約有1,110人疏散[48],另外在卡加延省的卡拉延市和聖安娜市發布紅色警報[49]。由於暴風雨預計將導致水位上漲,安布克勞、賓加和馬加特等水壩都打開閘門做洩洪作業[50]。據國家減災與管理委員會稱,已有10人被提前疏散[51]。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建議民眾不要前往沿海和山區,全島多所學校、海灘、國家公園和渡輪服務也關閉,而高雄市所有25個蓄水池已排空,以應付風暴[52][53]。中央氣象署對巴士海峽和台灣海峽發出海上颱風警報[54],隨著颱風山陀兒逼近台灣,也發出陸上颱風警報[55]。受颱風影響,全台各縣市在10月2日[56]和3日[57]皆宣布停班停課,並造成所有國內線[58]和至少250條國際線航班通通取消[59]。山陀兒襲台造成約有11,362人被迫疏散[60],近4萬名士兵被調動參與救援工作[61],而高雄市政府敦促居民對風暴保持警惕,並回憶起1977年颱風賽洛瑪對該市造成的嚴重破壞[62]。
影響和後果

9月30日至10月1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務管理局在巴士古氣象站觀測累積雨量達到727.8公釐(28.7英寸),超過9月份兩個月的降雨量,打破該地區在1991年颱風露絲(Trining)帶來616.4公釐(24.3英寸)降雨量最高記錄。菲律賓全國降雨量分別在佬沃降下481.6公釐(19.0英寸),在卡拉延島降下201.5公釐(7.9英寸),在碧瑤市降下120公釐(4.7英寸)[63]。阿布拉省至少有26個家庭因洪水而流離失所[64],另外山崩也阻塞拉烏尼翁省、阿布拉省、阿帕堯省[65]和高山省[66]的道路。位於呂宋北部的五座機場受颱風影響而暫停營運,停放在巴士古機場的兩架輕型飛機因強風受損,而佬沃國際機場也受到輕微損壞,洪水也影響林加延機場和美岸機場的跑道運作,而聖費爾南多機場和碧瑤機場也因雲層遮蔽和能見度低而暫停營運[67][68]。七個海港也暫停運營,99段道路和3座橋樑無法通行[69],而巴丹群島省省長馬裡盧·凱科表示該省可能需要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從風災過後完全復舊[70]。

菲律賓慈善抽獎辦公室向受到颱風山陀兒影響的北伊羅戈斯省居民分發3,000份食品包[71]。美國政府透過美國海軍陸戰隊[72]提供緊急援助和空中運輸支持,以應對颱風山陀兒造成巴丹群島省等地的破壞[73]。美國已向菲律賓派遣人員和飛機,協助巴丹群島省在颱風「克拉松」過後開展救災工作,其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的兩架KC-130空中加油機將人員和設備運送到帕賽市維拉莫爾空軍基地[74]。美國政府透過美國國際開發署撥款2,800萬披索(568,527.92美元)援助巴丹群島省受颱風山陀兒影響的民眾[75],而美國國防部則部署軍事資產協助菲律賓武裝部隊和民防辦公室向該地區運送人道主義物資[76]。菲律賓空軍調動PZL W-3 Sokół直升機,為巴丹群島省受颱風影響的地區提供緊急物資和人員,作為政府持續救援工作的一部分[77]。同時,美國海軍「拳師號」兩棲攻擊艦(LHD-4)及其第15海軍陸戰隊遠徵部隊抵達菲律賓,支援山陀兒颱風過後的救援工作[78]。10月4日,菲律賓總統小費迪南德·馬科斯視察巴丹群島省和北伊羅戈省受災地區[79]。受風暴嚴重影響,北伊羅戈省、巴丹群島省、卡加延省等58個地區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51][80][81][82]。
截至2024年10月18日[update],根據國家減災與管理委員會報告指出,山陀兒共造成380,778人受災[83],其中11人流離失所,在受災城市中有20個城市發生停電,3個城市發生停水,8個城市發生電信服務中斷。本次颱風災情共有2,843棟房屋受損,另有127棟房屋被摧毀[84],造成5人死亡,12人受傷,1人失蹤[51],而在巴丹群島省更是有276棟房屋被摧毀,另有2,048棟房屋受損[85]。山陀兒在菲律賓造成基礎設施損失總計9.6518億披索(1,960萬美元)[51],農業損失達6.0738億披索(1,233萬美元)[83],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7,344.94公頃(42,860.3英畝)[86],總損失達15.7億披索(3,193萬美元)。當地政府發放價值2,159萬披索(438,340.61美元)的救援援助[69],並派出一架C-130運輸機運送援助物資,疏散滯留在巴丹群島省的200名民眾[87][70]。
Remove ads
9月30日,山陀兒外圍雨帶引發泥石流,阻塞花蓮縣蘇花公路的部分路段[97]。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一座寺廟因為泥石流而受損[98]。基隆天外天垃圾焚化廠發生山崩,至少12輛垃圾收集車受損[99]。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朱銘美術館被洪水淹沒,工作人員受困[100]。屏東縣一家醫院的一棟建築物發生火災,造成9人死亡[101]。一人在花蓮縣修剪樹木時墜落身亡[102],另一人在台東縣因駕駛車輛撞上落石而死亡[103]。全島至少有719人受傷[104],新北市有兩人失蹤,隨後被發現死亡[105],另外在全島至少報告9,499宗與災害有關的事件[106]。

由於颱風山陀兒影響,共造成436,634戶停電[107],另有404,673戶停水[108]。貨船「BLUE LAGOON」機艙漏水而被棄船,船上19名船員在蘭嶼西南方約18英里(29公里)處被海巡署直升機救起,隨後船隻在蘭嶼漂流至岸邊[109][110]。這場風災造成農業損失高達新台幣4.986億元(1,620萬美元)[111],其中高屏地區損失最為慘重[107],因此當地政府承諾向受影響的企業提供補貼和貸款[112]。颱風通常襲擊台灣東海岸,但山陀兒卻不同尋常地襲擊台灣西海岸,這促使台灣媒體將其描述為一場「奇怪」的風暴[113]。據報導,山陀兒在高雄市和基隆市等至少124處出現淹水[114],迫使當局向高雄市和鄰近的屏東縣部署約1,500名士兵,協助開展颱風救災工作[115]。受山陀兒影響,基隆市在一天內降雨量達到408公釐(16.1英寸),打破在1980年9月23日的351.3公釐(13.8英寸)降雨量紀錄,另外在台東縣利嘉林道、屏東縣大漢山以及新北市瑞芳區分別降下1,713.5公釐(67.5英寸)、1,570公釐(61.8英寸)和1,067.5公釐(42.0英寸)的降雨量新紀錄[116]。
Remove ads
颱風除名
2025年2月20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及天文服務管理局考慮到Julian儘管未在菲律賓登陸,但對當地造成超過10億披索的損失,故將其從颱風名稱列表中除役。在菲律賓責任區內,它將不再被用作颱風名稱,並將在2028年太平洋颱風季改用「Josefa」[117]。
儘管「山陀兒」為首次使用的颱風名稱,但在2025年2月舉行的第57次颱風委員會會議上,由亞太經社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宣布,山陀兒和其他八個颱風名稱將從西太平洋颱風命名列表中除名[118][119]。
參見
- 2024年熱帶氣旋
- 颱風天秤 (2012年)
- 颱風莫蘭蒂 (2016年) – 一個強烈颱風嚴重襲擊菲律賓北部和台灣南部
- 颱風蘇拉 (2023年) – 一個儘管未在菲律賓登陸但名稱卻被棄用的颱風
- 颱風丹娜絲 (2025年) – 一個在登陸時路徑和強度相似的颱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