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颱風莎莉 (1964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颱風莎莉 (1964年)
Remove ads

超級颱風莎莉 (英語:Typhoon Sally, PAGASA:Aring) 為1964年太平洋颱風季熱帶氣旋之一。在香港,天文台懸掛七號風球、五號風球及六號風球(即現今之八號東北、西北及西南信號)[2],造成5死56傷4失蹤[3]

事实速览 颱風(日本), 形成 ...
Remove ads

概述

Thumb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一個熱帶低氣壓在9月3日早上於關島東南偏東約1660公里形成[4],它初時向偏西方向移動,並在當日增強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莎莉,莎莉其後在9月4日增強為颱風,並在9月6日清早增強為強烈颱風(三級颱風),到了9月6日下午,莎莉更進一步增強為四級颱風,莎莉的強度在9月7日下午達至巔峰[5],一分鐘中心平均風力達115節(215km/h),中心氣壓更低至900HPA[6],莎莉其後開始緩慢減弱,在9月9日晚上減弱為強烈颱風,總計莎莉保持了3日半超級颱風的強度[5],與此同時,莎莉亦在9月9日橫過巴林坦海峽,於下午進入南中國海[4],因此天文台在9月9日,早上11時懸掛一號風球,隨著莎莉在9月10日進入香港附近400公里,天文台9月10日早上2時懸掛三號風球,莎莉進一步抵達香港附近300公里時,天文台在9月10日早上10時30分懸掛七號風球(即現今之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5],(根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資料,莎莉進入南海後,中心氣壓回升至970HPA左右,中心風速約85節)[6],到了中午時份,莎莉已進入香港附近200公里,隨著風向漸由東北轉為西北,天文台在下午4時40分改掛五號風球(即現今之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受地形阻擋影響,天文台在此時只吹和緩程度的西北偏北風,到了晚上9時,莎莉已移至香港天文台東北偏東約70公里,隨著風向轉為偏西,地形阻礙頓時消失[4],天文台在2小時內由清勁程度增至烈風程度,烈風只持續約40分鐘[5],風力便開始減弱,在午夜前約下午11時,莎莉最接近香港,約在香港東北約60公里掠過,天文台的風力已再次減弱至清勁程度,隨著風向轉為西南,天文台在下午11時30分改掛六號風球(即現今之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由於莎莉在清晨移至香港160公里外[7],本地烈風又已經減退,因此天文台在9月11日早上3時20分改掛三號風球,而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更在早上5時10分除下[7],莎莉雖然比數日前襲港的露比更強(生成位置比露比更東而且進入南海時沒有登陸呂宋)[6],但因在南海採取較西北路徑而在香港東面登陸[8],令香港處於熱帶氣旋的可航半圓內,香港只受烈風影響[9],沙莉對香港的破壞主要是登陸後引進的西南氣流而產生的暴雨,9月11日上午約6時,筲箕灣聖十字徑村附近生山泥崩瀉[7],摧毀了兩間屋,共造成8死,2傷的慘劇[9][10][1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