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來西亞高速公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馬來西亞高速公路馬來語Sistem Lebuhraya Ekspres Malaysia;英語:Malaysian Expressway System),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馬來西亞大道局監督,由私人業者承建管理的高速公路,總長度共計2001公里。所有高速公路均有收費,並以BOT模式經營。而由馬來西亞公共工程局管理的高速公路或主幹道路則屬於馬來西亞聯邦公路類別。系統下的高速公路皆以E開頭,並在後方加上1至2位數,其中奇數為從南至北,偶數則為從西至東[1]

Thumb
馬來西亞高速公路標誌
Thumb
馬來西亞的大道盾牌

概況

Thumb
馬來西亞半島高速公路網、虛線為建造或規劃中路線
  放射線(主幹道)   縱線   橫線
  地區、城市環線及其並行線或聯絡線

馬來西亞的高速公路網絡被認為是在亞洲和全世界範圍內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僅次於日本韓國[2]高速公路網絡全長5027公里,其中2996公里的路段為無收費高速公路,2031公里的路段則為收費高速公路。[3][4]

西馬半島及東馬砂拉越沙巴兩地都建有高速公路,但西馬較為完善。亞洲陸路交通基建發展計劃之一的泛亞公路在馬來西亞擁有三條路線,即2號線、18號線和150號線。

南北大道貫穿馬來西亞半島西海岸檳城怡保巴生谷新山等地,而東馬的泛婆羅洲高速公路從砂拉越州三馬丹文萊直達沙巴州塞羅東,目前正在建造中。

歷史

馬來西亞在1970年之前沒有高速公路,各州屬之間的交通主要靠聯邦公路。隨着聯邦公路上車輛日益擁擠,港口及機場使用量增加及國家人口膨脹,馬來西亞政府提出興建高速公路以加強交通建設。馬來西亞第一條收費高速公路丹絨馬林-仕林河高速公路於1966年3月16日通車(今天的聯邦1號公路的一部分)。該公路於1994年因南北大道的使用而解除收費。

馬來西亞第一條隧道是1979年竣工的吉隆坡-加叻大道雲頂森芭隧道,由時任工程部長甘尼基隆主持開幕。

南北大道第一階段工程包括從章吉遮令至怡保的路段和從新那旺至愛極樂的路段,耗資2100萬令吉,於1987年5月完工。1986年12月29日,公共工程部與馬友乃德工程有限公司(United Engineers (M) Sdn. Bhd.)簽署意向書以便建造第二階段工程。

1988年3月18日,馬友乃德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南北大道有限公司,並與政府簽約,接手南北大道的建設和30年特許經營權,同時獲得政府的16.5億令吉的貸款和10年的車流量保證下全面展開第二階段的工程。為了確保資金的來源,當某些路段完工後,就開放通車已收取過路費。1994年,耗資3,400萬令吉的南北大道第二階段工程正式完工並全面通車,於同年9月8日由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莫哈末主持開幕。

其他的主要高速公路包括東海岸大道(東西線)、北海-居林大道以及加影-芙蓉大道等。目前橫跨霹靂和雪蘭莪州海濱區的西海岸大道正在建造中,規劃中的州際公路尚包括九洞-司南馬-峇都交灣大道、東海岸大道吉蘭丹段等。

而巴生谷外的州內高速公路則有北馬區的檳威大橋檳城第二大橋北海外環公路;中馬區的芙蓉-波德申大道;南馬區的第二通道高速公路新山東部疏散大道士乃-迪沙魯大道。計劃興建的高速公路包括檳城泛島高速公路(PIL,喬治市峇六拜)、南吉打大道(雙溪大年萬拉峇魯,作為南北大道檳城段的繞道公路)、新山-巴西古當大道(JOPGEX)等。

Remove ads

巴生谷

Thumb
吉隆坡西部疏散大道白沙羅連貫公路,靠近士曼丹站一景。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後,馬來西亞亟需另闢新港以作進出口貿易。當局決定以巴生港代替新加坡,因此巴生谷的交通建設較為發達,建有聯邦大道連接吉隆坡和巴生兩地。1990年代以後,巴生谷人口不斷增加,工業和商業活動更加繁榮,舊有的高速公路已不敷使用,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建造新的高速公路以緩解阻塞問題。

1990年完工的新巴生河流域大道是第二條連接巴生和吉隆坡的高速公路。南北大道第二中環銜接大道於1997年建造,讓使用者可直達吉隆坡國際機場。

其他位於巴生谷的主要高速公路有莎亞南大道(KESAS,1997年啟用)、白沙羅-蒲種大道(LDP,1999年啟用)、西部疏散大道英語Sprint Expressway(2001年啟用)、新班底大道(NPE,2004年啟用)、精明隧道(2007年啟用)、隆布大道(2007年啟用)及大使路—淡江大道(DUKE,2009年啟用)。目前正在興建的高速公路包括東巴生谷大道(EKVE)、隆布大道延長線、白沙羅—莎阿南大道(DASH)、新街場—淡江高架大道(SUKE)、斯迪亞旺沙-班底大道(SPE)等。

檳城

檳城的高速公路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當時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決定興建檳威大橋,以連接大陸的北賴與檳島的牛汝莪。檳威大橋於1982年開始修建,並於1985年竣工。這座大橋於1985年9月14日由時任首相馬哈迪·莫哈末開幕。

檳城修建新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應對喬治市與北海人口的增長,並滿足日益增加的兩岸交通需求。在檳威大橋建成之前,檳城島和大陸之間穿越檳城海峽的唯一途徑是乘搭渡輪。此外,島上的峇六拜和大陸的北賴等主要工業區也相繼落成,帶動了峇央峇魯和威省等住宅區的發展。[5]

此後,檳城境內相繼建成了許多其他高速公路項目,例如北海外環公路 (BORR)、北海-詩不朗再也收費公路和敦林蒼佑大道。在人口稠密的檳城島,還修建了牛汝莪高速公路和檳城中環公路,以緩解交通擁堵。

北海-居林大道 (BKE) 是一條收費高速公路,連接北海和鄰近吉打州的居林鎮(以及居林高科技園區)。這條州際公路是在20世紀80年代工業化進程中,為因應詩不朗再也向吉打州南部持續擴展的發展趨勢而興建的,並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喬治市都市區。

檳城第二大橋正式命名為蘇丹阿都哈林大橋,於2014年3月1日由時任首相納吉開幕。這座長 24公里(15英里)的橋梁連接檳城島的Batu Maung和威省的Batu Kawan,是目前東南亞最長的橋梁。

Remove ads

新山

新山高速公路的歷史始於20世紀80年代。在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新山成為新加坡通往馬來西亞南部的門戶。

自1994年1月1日新山升格為城市以來,新山都會區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隨着2006年7月30日柔佛南部經濟特區(SJER)、即依斯干達經濟特區(IDR)的成立,新山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新山周邊地區也建設了許多城鎮,並在士乃士姑來地不佬巴西古當淡杯等地區設立了工業區。

新山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連接士乃和新柔長堤士古來快速公路,該高速公路於1985年竣工,是新山第一條收費高速公路。然而,士乃附近的收費站已於2004年廢除。甘拔士公路(Kempas Highway)是馬來西亞唯一一條雙車道州級公路,於1994年竣工。繼新柔長堤(Johor Causeway)之後,第二條通往新加坡的通道——馬新第二通道(Malaysia-Singapore Second Crossing)於1998年4月18日通車。

新山其他的高速公路項目包括:士乃-迪沙魯大道(Senai-Desaru Expresswa),連接西部的士乃和柔佛州東海岸的迪沙魯新山東部疏散大道(EDL),連接南北大道的班丹(Pandan)交匯處和市中心新建的蘇丹依斯干達大廈(Sultan Iskandar CIQ);依斯干達濱海快速公路(Iskandar Coastal Highway),連接西部的努沙再也和東部的市中心;以及新山東海岸公路(Johor Bahru East Coast Highway),連接甘榜巴卡峇都(Kampung Bakar Batu),途經百萬鎮(Permas Jaya)、林丁花園(Taman Rinting),最終到達巴西古當(Pasir Gudang)。

除了新山內環公路(JBIRR)作為新山的內環道路之外,巴西古當快速公路(Pasir Gudang Highway)、第二通道高速公路(Second Link Expressway)和新山公園大道(Johor Bahru Parkway)也作為該市的中環路。第二通道高速公路和士乃-迪沙魯大道則可組成新山的外環路。

Remove ads

高速公路列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