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卵形麥卡比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麥卡比蟻屬(學名:Macabeemyrma)是牛蟻亞科之下的一個單型屬,僅有一個物種——卵形麥卡比蟻(學名:Macabeemyrma ovata),於 2006年發現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來自伊普雷斯期的麥卡比化石谷(McAbee Fossil Beds)。目前僅發現一個化石標本,一隻壓型化石的蟻后。該標本沒有翅膀,其足部和複眼含糊地保留了一小部分。這是一種體型較大的螞蟻,體長可達25mm(0.98in)。其行為可能與現存的牛蟻亞科物種相似,如單獨狩獵模式,築巢於土壤或樹上。麥卡比蟻屬與已滅絕的伊普雷斯蟻屬(Ypresiomyrma)以及現存的大眼響蟻(Nothomyrmecia macrops)具有相似之處,但在大部分文獻中都未歸到任何族,而是屬於牛蟻亞科中的地位未定。(本文選擇將麥卡比蟻屬納入鋸蟻族,但這並非唯一選擇)唯一樣本缺乏明確的性狀,不僅僅是在牛蟻亞科的地位,甚至連是連麥卡比蟻是不是螞蟻都受到了質疑。
Remove ads
歷史和分類

該物種僅有一個保存十分含糊的蟻后化石標本,以壓型化石保存於細頁岩中。[2] 該頁岩來自麥卡比化石谷的露頭化石(fossiliferous outcrops),該層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卡什克里克(Cache Creek)以東露頭的坎盧普斯群Tranquille組中一個未命名層的部分。[3] 正模標本由一位無名士收集,並於2002年捐贈給湯普森河大學。[4] 該標本由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Bruce Archibald、Stefan Cover和Corrie Moreau於2006 年對該屬及物種進行了首次描述。屬名「Macabeemyrma」由地名「McAbee」(模式產地,麥卡比化石谷)[a] 及希臘語中的myrmex(螞蟻)組成。種加詞「ovata」源自拉丁語中的「 ovatus」(卵形),指的是頭殼的形狀。[5]
Archibald 等人最初將麥卡比蟻屬歸類為牛蟻亞科中的地位未定類群,屬於牛蟻亞科但不屬於任何一個族。然而,瑞士巴塞爾大學的Cesare Baroni Urbani在2008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該標本與蟻科其他亞科和部分黃蜂的一些特徵相似,但麥卡比蟻缺乏蟻科的關鍵診斷性狀(共有衍征),因此認爲該屬只能歸為膜翅目。[6][7] 後來一篇描述新發現的牛蟻亞科化石報告接受了Archibald等人的分類,而沒有對Baroni Urbani的觀點發表評論。[3]
Archibald等繪製了兩張支序圖,顯示了麥卡比蟻屬在牛蟻亞科部分螞蟻中的兩種可能的系統發生位置;右側的分支圖比左側的分支圖多了三個已滅絕的屬。[8] 他們認爲卵形麥卡比蟻可能與其他已滅絕的屬(例如Avitomyrmex屬和伊普雷斯蟻屬 Ypresiomyrma)及現存的大眼響蟻具有密切關係。[9]
|
|
Remove ads
描述
蟻后身體保存不良,但仍能大致看出結構。[10] 卵形麥卡比蟻體長約25mm(0.98in),頭部呈橢圓,形似一顆蛋(種加詞「卵形」的由來),頭長約為頭寬的1.5倍。化石顯示其不具翅膀,且丟失部分足部組織,眼睛保存得非常含糊。甚至無法看清爲複眼還是單眼,若要確認,大概和牛蟻是差不多的。上顎形狀無法細節確定,但看得出是細長的,而不是亞三角形,符合除牛蟻屬之外的其他屬特徵。[7][11] 其蛋形的頭部和細長的上顎使其與伊普雷斯蟻屬被區分開來,由於體態相似性,伊普雷斯蟻很可能與卵形麥卡比蟻處於同一個分支。腹柄節為單節。由於化石已保存不良,因此無法確認是否有螫針。[11]
生態
Archibald等認爲該物種的生活習性可能與現存的牛蟻亞科物種相似。[12] 該物種體型龐大,足長,上顎細長。推測複眼碩大,用於捕食和導航,並且可能具螫針。可能像大多數其他牛蟻亞科物種一樣爲土或樹棲物種。工蟻單獨覓食,在地面或植被上覓食,捕食節肢動物。工蟻大概率不會招募行爲,也不會留下信息素蹤跡。[12]
筆記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 recommendations, the locality name was spelled Macabe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