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鋸蟻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锯蚁属
Remove ads

鋸蟻屬學名Prionomyrmex)是牛蟻亞科之下鋸蟻族的一門已滅絕分類群。1868 年,古斯塔夫・邁爾(Gustav Mayr)在波羅的琥珀中採集了長頭鋸蟻Prionomyrmex longiceps)的正模標本化石後首次描述了它。目前該屬已描述了三個物種,其特點是長顎、細長的身體和大體型,前兩個特徵與該屬的姐妹群——響蟻屬相似。該屬物種生活在始新世恰特期,其化石標本僅在歐洲各地發現。有人推測這些螞蟻喜歡生活在叢林中,其中一種被認為是樹棲築巢物種。鋸蟻屬物種具有強大的螫針,用於制服獵物。2000年,Cesare Baroni Urbani建議將大眼響蟻和他描述的一個物種都併入鋸蟻屬 ,但這一說法並未被昆蟲學界廣泛接受。相反,蟻類學家仍然將鋸蟻和響蟻劃分為不同的屬,從而使響蟻屬成為一個有效的屬。

事实速览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和分類

1868年,奧地利昆蟲學家古斯塔夫・邁爾(Gustav Mayr)收集到了長頭鋸蟻P. longiceps)的正模標本化石。[2] 這塊化石發現於在始新世波羅的琥珀中,邁爾在其期刊文章《Die Ameisen des baltischen Bernsteins》中對其進行了正式描述,並根據單型性(一個分類群只有一個分類單元被描述的情況)而創建了鋸蟻屬,長頭鋸蟻則為模式種。最初,邁爾將該屬納入了猛蟻亞科中,但在1877年,意大利昆蟲學家卡洛・埃默里(Carlo Emery)將該屬歸入了牛蟻科(Myrmeciidae,現稱為牛蟻亞科 Myrmeciinae)。同年,埃默里建立了該亞科。[3] 1915年,美國昆蟲學家威廉・莫頓・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建立了鋸蟻族(Prionomyrmecini),並將鋸蟻屬納入其中。[4] 同年,惠勒將該屬重新歸入猛蟻,但未提供任何解釋。英國蟻學家霍勒斯・多尼索普(Horace Donisthorpe)同樣將該屬保留在猛蟻亞科,同樣也未作任何解釋。後來小威廉・布朗(William Brown Jr.)於1954年將其重新歸入牛蟻亞科。[5][6]

2000年,Baroni Urbani描述了一個波羅琥珀的新化石種,並將其命名為賈氏鋸蟻Prionomyrmex janzeni)。[7] 在檢查了賈氏鋸蟻和大眼響蟻的標本後,Baroni Urbani指出新描述的種與大眼響蟻同屬於鋸蟻屬,並將響蟻屬作為鋸蟻屬的次異名,將鋸蟻族上升為亞科鋸蟻亞科 Prionomyrmecinae)。[7] 在此之前,響蟻屬的的命名者約翰・克拉克(John S. Clark)指出,響蟻在外觀上與鋸蟻相似;頭部和上顎完全相同,但腹柄節不同。[8] 基於鋸蟻的上顎與大眼響蟻的上顎相似,這表明該兩個屬互為過渡種。[9] 該分類方案並未持續太久,2003年,Dlussky和Perfilieva根據後腹柄節融合的特點,將響蟻重新作為一個有效的分類群。(大眼響蟻的後腹柄節完全融合進腹部,整體呈單結節;鋸蟻的後腹柄節則半融合進腹部,呈半圓狀)[10] 同年發表的其他研究文章結論也與Dlussky和Perfilieva相同,鋸蟻亞科後來被降級,歸類為牛蟻亞科的一族。[11] 然而,Baroni Urbani在其2005年和2008年的出版的文章中再次將鋸蟻族視為一個亞科,這表明有更多證據支持他的分類方案,而反對沃德(Ward)和Brady的觀點。[12][13] 2012年,Gennady M. Dlussky根據恰特期阿基坦期工蟻化石描述了瓦氏鋸蟻P. wappleri)。該化石種同意且使用了Archibald等人以及Ward和Brady的分類方案沒有對Baroni Urbani的方案作出評論。[14]

該屬學名由兩個詞組合而成;priono源自希臘語priōn,意為「鋸子」,而myrmex是另一個希臘語詞,意為「螞蟻」。[15][16]

Thumb
P. longiceps casent label
牛蟻亞科 Myrmeciinae

Archimyrmex

牛蟻屬 Myrmecia

鋸蟻族 Prionomyrmecini
鋸蟻屬 Prionomyrmex

古氏鋸蟻 Prionomyrmex gusakovi

賈氏鋸蟻 Prionomyrmex janzeni

長頭鋸蟻 Prionomyrmex longiceps

瓦氏鋸蟻 Prionomyrmex wappleri

Avitomyrmex

Macabeemyrma

響蟻屬 Nothomyrmecia

伊普雷斯蟻屬 Ypresiomyrma

Remove ads

描述

該屬物種體長十分龐大;身體細長;上顎修長,如鋸子般。整體頭部加上上顎呈狹窄三角形狀。中體和足部同樣很修長。[14] 鋸蟻體態和響蟻極其相似但可以通過腹柄節不同來區分。(大眼響蟻的後腹柄節完全融合進腹部,整體呈單結節;鋸蟻的後腹柄節則半融合進腹部,呈半圓狀)[8] 鋸蟻具有強力的螫針[6] 其中的長頭與賈氏鋸蟻來自始新世,另一個瓦氏鋸蟻則來自漸新期[14][17]

賈氏鋸蟻 Prionomyrmex janzeni

Thumb
賈氏鋸蟻工蟻

賈氏鋸蟻由瑞士巴塞爾大學的Cesare Baroni Urbani於2000年根據保存在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波羅琥珀中的兩個標本描述。[7][18] 該物種來自始新世的路特期普里阿邦期[19] 兩個標本保存得非常好,其中標本二號更大,更容易看到。標本一號被推測為工蟻;模式材料包括正模標本的工蟻和副模標本的擬工蟻,由古昆蟲學家Jens-Wilhelm Janzen捐贈給漢堡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研究所和博物館。Baroni Urbani以Janzen的名字命名了這種鋸蟻。[7] 估計體長為13mm(0.51in),頭部細長,有橢圓形的大複眼。[18] 觸角很長,由12節組成,觸角柄節彎曲。上顎很長且彎曲,為頭部總長度的四分之三。腿和胸部都很細長;與高進化度的螞蟻不同,賈氏鋸蟻的足部脛節上有兩個而不是一個距。腹柄節高且呈圓頂狀,後腹柄節與腹部半融合,呈半圓形。腹部長且側面圓,共5節腹節。身體和部分足部覆蓋特步微彎曲的毛髮,直立至近直立。正模標本(工蟻)為褐色,副模標本(擬工蟻)為黑色。雖然賈氏鋸蟻與長頭鋸蟻(P. longiceps)看起來相似,但賈氏鋸蟻的觸角柄節上沒有柔毛。[7]

長頭鋸蟻 Prionomyrmex longiceps

Thumb
長頭鋸蟻工蟻。由惠勒繪圖,1915年

古斯塔夫·邁爾(Gustav Mayr)於1868年根據一位正模標本工作者在始新世的波羅海琥珀中採集的樣本,描述了長頭鋸蟻(P. longiceps)。[2] 然而,邁爾採集的原始標本已經丟失。長頭鋸蟻的體長估計為12至14公釐(0.47至0.55英寸),腹柄節粗壯,腹柄上突較大。與賈氏鋸蟻不同,該物種的觸角柄節上有直立和近直立的毛。足部和其他身體部位的毛也更長更厚。[18] 上顎很長且彎曲,頭長度長於頭寬度(頭長:2.2-2.64mm,頭寬:1.68-2.08mm)。[2][18] 足部很長,爪很發達,腹部有螫針。[4][6] 惠勒於1915年描述了一隻長頭鋸蟻的雄性繁殖蟻,惠勒表示這種雄蟻的頭短而寬,複眼很大,上顎小且間距很遠。身體呈深褐色或黑色,翅膀略帶黃色。[4]

瓦氏鋸蟻 Prionomyrmex wappleri

Thumb
瓦氏鋸蟻工蟻

2012年,莫斯科國立大學的俄羅斯古昆蟲學家根納季・德魯斯基(Gennady M. Dlussky)在德國發現了一塊距今2900萬至3000萬年前的阿基坦期的化石中發現了瓦氏鋸蟻的工蟻。該標本目前收藏於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波恩大學的古生物學研究所。德魯斯基根據姓氏「Wappler」創造了種加名wappleri」,以紀念德國古昆蟲學家托爾斯滕・瓦普勒(Torsten Wappler)。[14] 該物種的估計體長為14公釐(0.55英寸),頭長度是寬度的1.35倍。眼睛小而呈橢圓形,位於頭部的上部,頭部的長度是眼睛的四倍。上顎是頭長的四分之三;該物種於長頭鋸蟻和賈氏鋸蟻的不同之處在於唇基正中頂端是尖的而不是圓的,並且觸角鞭節第一節只有第二節的一半長。在瓦氏鋸蟻被發現之前,所有已滅絕的牛蟻亞科物種僅在始新世沉積物中發現。這表明該亞科在晚漸新世仍然存在於歐洲[14]

Remove ads

生態

Archibald和他的同事認為,已滅絕的牛蟻亞科物種(包括鋸蟻屬)的生活習性可能與該亞科中現存的物種相似。這些物種在地面上覓食,也可能在樹上和低矮的植被上覓食,捕食節肢動物。也可能會採集植物花蜜,因為鋸蟻屬的螞蟻以此作為食物來源。[19] 工蟻可能不會招募同伴前往食物來源,也不會留下信息素,因為它們是單獨覓食者。工蟻可能依靠視覺來捕獵並幫助自己導航。[19][20]

威廉・莫頓・惠勒認為長頭鋸蟻P. longiceps)可能是一種樹棲物種。這意味着這種鋸蟻並非生活在土壤中,而是在樹上築巢。他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長頭鋸蟻具有長足、強壯的爪和長上顎;此外,長頭鋸蟻還被認為是掠食性螞蟻,擁有發達而有力的螫針,用於殺死獵物。該物種可能更喜歡低海拔的叢林棲息地,其身體結構比牛蟻更為原始。[4][6] 雌性蜂蟊科物種已知會寄生在長頭鋸蟻身上。[2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