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龍泉澧河石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龍泉澧河石橋,又名翠花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平頂山市葉縣龍泉鄉龍泉村,橫跨於澧河之上,是一座始建於明代的石樑橋。該橋是南北走向,現長64.75米,寬3.2米,高1.96米,共有33孔32個橋墩。橋體採用石板平鋪結構,並使用鐵製腰鐵和插鐵加強整體穩固性。橋墩西側雕有螭首,東側對應螭尾,兼具分水減衝和裝飾功能。該橋歷史上曾是南北交通要衝,直至1981年西側新建鋼筋混凝土大橋後,其交通功能才被取代。[1]

事实速览 龍泉澧河石橋, 座標 ...
Remove ads

歷史

龍泉澧河石橋的始建年代有不同說法,一說始建於明代,距今約600年歷史;亦有觀點認為可能始建於南宋,擁有近千年歷史。據明嘉靖《葉縣志》記載,該地當時稱「十字溝廣濟橋」,但建築年代已無考證。[1]

乾隆年間,該橋進行過局部修葺,並因橋北呂莊村呂氏和橋南董氏的修橋之爭及改名故事,曾先後被稱為「呂橋」、「董家橋」、「善橋」。相傳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任葉縣知縣的廖寅因平叛有功升任鎮江知府,赴任途中經由此橋,見陽春三月兩岸柳翠花紅,景色宜人,遂贊其為「翠花橋」。[1][2]

該橋在1981年以前一直是澧河南北兩岸居民往來的交通要道。1981年,於其西側約150米處新建一座鋼筋混凝土大橋,取代了其主要交通功能。1988年春,由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牛寧主持進行了局部維修。2013年,在省、市文物部門支持下,葉縣多方籌措資金對該橋進行了全面維修。[1]

龍泉澧河石橋於2006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

Remove ads

建築

橋基:因澧河河底為流沙,為防止橋基下沉,採用碗口粗的柳木樁以梅花形布局打入河底流沙中作為樁基,再將橋墩石橫放於木樁之上。[1]

橋墩與橋面:共有32個橋墩,33孔。每個橋墩由五塊條石疊置而成,並用一根直徑約90毫米的插鐵在豎向上貫穿,將橋墩串聯為整體。橋面每孔由五塊石板並排鋪就,石板之間用鐵製腰鐵(又稱「鐵爪釘」)連接加固。其中第1、3、5塊為人行道,採用石灰岩(青石)鋪設;第2、4塊為行車道,特意選用更堅硬的花崗岩條石,石板上可見歷史車輪碾軋形成的數厘米深凹痕。[4]

分水與裝飾:為減少洪水衝擊,橋墩西側(上游)雕有逆水排列的螭首,東側(下游)則雕有對應的螭尾,此設計兼具實用與美觀,建築風格融合北方之雄渾與南方之秀麗。[1]

防護工程:為進一步保護橋墩,在下遊方向戧水鋪有石板,並加打木樁支撐,形成一道護堤,以穩定橋下流沙,減少水流沖刷。[1]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