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9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39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39年冬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Thumb
新四軍臂章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39年冬,新四軍下轄江南指揮部、江北指揮部、游擊支隊、豫鄂挺進縱隊,共計49901人。[1]

背景

Thumb
1939年2月,周恩來與部分新四軍領導人合影。左起:陳毅粟裕傅秋濤周恩來朱克靖葉挺

新四軍自編成後,即分別開赴抗日前線。以第一、第二支隊開闢江南根據地,以第三支隊開闢皖南根據地,以第四支隊開闢皖中根據地。

1939年2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到皖南視察,與新四軍領導人商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方針,5月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領導第4支隊和7月新編的第5支隊、新四軍游擊縱隊。第4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地。第5支隊開闢了以安徽省來安縣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在安徽省長江北岸開展游擊戰爭,保持和皖南的聯繫。第1支隊派出第6團向蘇南東部發展,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直抵上海郊區。1939年9月,江抗西撤到長江中的揚中縣與挺進縱隊合編,並向蘇北發展。

10月,第2支隊第4團一部北渡長江,在揚州以西改編為蘇皖支隊,打通了與第5支隊的聯繫。11月,第1、第2支隊領導機關合併組成江南指揮部,統一領導在蘇南和向蘇北發展的部隊。這一時期,新四軍還增加了兩支部隊。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組建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開闢了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轄3個團和4個總隊。1939年1月,在竹溝組成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向武漢外圍挺進,先後與豫南、鄂中、鄂東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開闢了豫鄂邊區的抗日根據地,轄5個團隊和3個游擊總隊。

Remove ads

軍部

Thumb
1939年,周恩來(中)與葉挺(右)、項英(左)在皖南新四軍軍部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

政治部

其他部門

江南指揮部

1939年11月7日成立,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鍾期光

蘇皖支隊

1939年10月第二支隊第4團一部經揚中北渡長江,改稱蘇皖支隊,向揚州儀徵六合天長地區挺進。司令員陶勇、政治委員盧勝陶勇(後兼)、副司令員梅嘉生、參謀長張震東、政治部主任盧勝(兼)。

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

劉炎劉飛葉飛吳焜喬信明。 1940年1月由丹陽游擊縱隊和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大部合編而成,司令員葉飛,副司令員管文蔚,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阮英平吉洛,副主任陳同生

第三支隊

Thumb
繁昌保衛戰中新四軍陣地前沿

司令員譚震林,參謀長張正坤,政治部主任胡榮

直屬

江北指揮部

Thumb
1939年,葉挺等在東湯池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左起:葉挺賴傳珠羅炳輝張雲逸

1939年5月,組建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張雲逸,副指揮徐海東,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副主任張勁夫(後)。

  • 軍需主任:胡弼亮

第四支隊

1939年7月改組第四支隊,9月擴編,司令員徐海東,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參謀長林維先

第五支隊

1939年7月以第8團為基礎組成,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郭述申、副司令員周駿鳴、參謀長趙啟民、政治部主任張勁夫郭述申(兼)、方毅

  • 第8團:團長周駿鳴、政治委員陳慶先、副團長羅占雲、政治處主任文明地
  • 第10團:團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先)。
  • 第15團:團長林英堅,政治委員劉景勝

江北游擊縱隊

1938年冬組建,司令員孫仲德,政治委員黃岩,參謀長桂蓬洲,政治部主任黃賢育,副主任鄭行福

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

司令員楊梅生、政治委員劉順元

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司令員梁從學

第六(游擊)支隊

Thumb
新四軍游擊支隊領導人合影。左起:肖望東張震彭雪楓

1939年6月14日,軍部電示游擊支隊歸江北指揮部指揮,其活動區仍歸中原局管轄。1940年2月正式改稱為新四軍第6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副司令員吳芝圃,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

  • 司令部
    • 副官處:處長何正德
    • 機要科:科長吳振英
    • 軍法處:處長雷明
    • 軍醫處:處長林士笑、政治委員李毅
    • 軍需處:處長周鳳森[4]
    • 後方留守處:處長資鳳
    • 無線電中隊長:熊夢飛
  • 政治部
  • 隨營學校:校長彭雪楓(兼)、教育長劉作孚、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兼)
  • 第1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張太生,政治處主任蔡金候
  • 第2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滕海清,參謀長劉紬武,政治處主任李廷傑
  • 第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周時源,參謀長陳景黃,政治處主任宋治民
  • 特務團:團長程致遠,政委蔡文福
  • 獨立團:團長兼政治委員藍僑

第一總隊

總隊長魯雨亭劉子仁(後),政治委員孔石泉,參謀長許遇之,政治部主任王卓然、副主任張先舟

  • 第1團:團長劉子仁,政治委員王靜敏
  • 第2團:團長孔慶同,政治委員肖學林

第二總隊

由第一戰區抗日自衛軍第七路改編,總隊長夏夷,政治委員向明侯政(後)、譚友林(後),副總隊長侯香山屈申亭,參謀長周守,政治部主任方中鋒王學武(後)。

  • 第4團:團長夏夷(後)、屈申亭,參謀長楊德隆,政治處主任陳其五
  • 第5團:團長侯香山,副團長陳XX,參謀長朱敬德、張XX,政治處主任張彤

第三總隊

由蕭縣游擊支隊與宿縣大隊合編而成,總隊長耿蘊齋、政治委員譚友林、副總隊長顧但容、參謀長黃思沛、政治部主任劉作孚黎同新(後)

  • 第7團:團長顧但容(兼)、政治委員孟憲章、政治處主任殷信民
  • 第8團:團長李時莊、副團長陳文甫、參謀長康西山

第四總隊

總隊長兼政治委員張愛萍

  • 第11團:團長趙匯川、政治處主任孫朝旭

豫鄂挺進縱隊

1939年11月由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改編而成,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朱理治,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副主任周志剛王翰(後)。

  • 司令部
  • 政治部
    • 組織科:科長栗在山
    • 宣傳科:科長夏農苔
    • 鋤奸科:科長李林中[5]
    • 民運科:科長楊安平
    • 聯絡科:科長張執一
  • 第1團隊:團長羅厚福,政治委員方正平,參謀長吳林煥,政治處主任廖毅
  • 第2團隊:團長周志堅,政治委員黃春庭(後),副團長許金彪,參謀長張水泉,政治處主任岡林
  • 第3團隊:團長肖遠久,政治委員鍾偉,參謀長朱立文,政治處主任王友德
  • 第4團隊:團長李人林,政治委員羅通周志剛(後)。
  • 第5團隊:團長蔡松榮,政治委員楊煥民,副團長黃德魁,政治處主任羅實初
  • 第6團隊:團長郭仁泰,政治委員鄭紹文,副團長張劃然,參謀長楊子仿,政治處主任謝壽
  • 信應游擊總隊:總隊長張裕生,政治委員劉子厚,副總隊長兼參謀長馮仁恩
  • 鄂東游擊總隊,總隊長熊作芳,政治委員程坦
  • 應城抗敵自衛總隊:總隊長許子威,副總隊長王海山
  • 鄂東獨立團:團長吳林煥、政治委員張體學[6]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