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40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40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0年冬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3年11月27日) |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0年冬,新四軍下轄新編第一、第二、第三支隊、江南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西路指揮部、江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豫鄂挺進縱隊,共計88744人。[1]
背景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八路軍應派部隊與新四軍合力發展華中的部署。八路軍第2縱隊主力和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先後越隴海路南下,與新四軍第6 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第5縱隊。第4縱隊執行向西防禦任務。第5縱隊執行向東發展任務。7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率主力北渡長江,改稱蘇北指揮部;10月在取得黃橋決戰的勝利後,與南下支援的八路軍第5縱隊會師。11月17日,在江蘇海安成立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23日遷鹽城),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胡服任政治委員,統一指揮隴海路以南、長江以北的新四軍和八路軍部隊。留在蘇南的新四軍第2支隊領導機關,組建了新的江南指揮部。
新四軍

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 教導總隊
1939年5月,葉飛率新四軍江南東進縱隊進入蘇南東路地區,即長江以南、常州以東,今蘇州、無錫所轄各村鎮,與當地的抗日武裝合編為「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並成立東路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蘇南東路地區的黨政軍工作。1940年4月25日,譚震林化名林俊,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在常熟徐市改編部隊,副司令員何克希,參謀長張開荊,政治部副主任吳仲超、劉飛。創建了蘇常太、澄錫虞抗日游擊根據地。
皖南事變後,新江抗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
司令員梅光迪,副司令員韋永義。
- 第4支隊:支隊長朱長清。
- 第5支隊:支隊長薛惠民。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總指揮葉挺,陳毅(代),政治委員劉少奇,副總指揮陳毅,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 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校


司令員梁從學。


1939年,由第二縱隊南下部隊344旅、新編第2旅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後重組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1941年初,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
下屬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校長兼政委彭雪楓。
- 直屬特務團:團長程致遠,政委蔡文福
- 直屬獨立團
- 豫皖蘇邊區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蘊齋[12]
- 肖縣獨立團
- 永城獨立團
- 睢杞獨立團

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韓振紀、政治部主任吳法憲、副主任鄧逸凡。1940年6月,該部隊由344旅687團、第四縱隊第二旅與皖東北的蘇魯豫支隊、隴海南進支隊、第四總隊合編。1941年初,改為新四軍第三師。

- 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員張愛萍(兼)
- 宿縣獨立團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