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25年6月洛杉磯抗議
2025年美國發生的一系列查緝移民議題的抗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25年6月洛杉磯抗議是自2025年6月6日起,加州洛杉磯郡爆發反對移民突襲的抗議行動。起因是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在洛杉磯多個地點展開拘捕行動,逮捕無證移民,引發民眾不滿並走上街頭[24][25][26]。抗議在6月6日升級為街頭暴動,示威者與洛杉磯警察局及移民局人員發生激烈衝突[b]。大多數抗議活動以和平方式進行,發生在洛杉磯市中心大約五個街區的範圍內[c]。
本文記述一項美國新聞動態。隨着事態變化,內容或許會迅速更新。 | ![]() |
翌日(6月7日),抗議延燒至派拉蒙與康普頓,與聯邦部隊的對抗更加激烈。在情勢惡化下,時任總統唐納·川普依據美國法典第10編 § 第12406節決定直接向加州國民兵下命令,並調派300名兵力進駐洛杉磯維持秩序[39][40],這是自1965年以來國民警衛隊首次在未經州長請求的情況下被動員[41]。多個團體和獨立抗議者組織並參加了抗議活動。五角大樓於6月9日調動700名海軍陸戰隊員進駐該市[42]。包括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在內的批評人士認為,軍方的反應為時過早、具有煽動性,且是為了政治利益與威權主義,引發了關於軍事應對抗議活動還是用警察控制抗議活動的爭論[43][37][44]。此次抗議中,有超過500名示威者被捕,另有多名執法人員和抗議者受傷。
洛杉磯的反ICE抗議活動激發了紐約、芝加哥和達拉斯等美國其他城市的反ICE抗議活動。
Remove ads
背景
2024年11月,在共和黨人唐納·川普擊敗民主黨人賀錦麗贏得總統大選之後,洛杉磯市議會宣布該市為庇護城市[45][46]。川普的移民政策引起了加州移民社群的關切[47]。川普政府官員警告說,庇護城市將成為移民打擊行動的目標[48]。2024年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還表示,他將在未經州長同意的情況下使用軍隊結束抗議活動,而他的助理在他的第一任期內曾勸阻他不要這樣做[49]。
抗議過程
6月6日上午9時15分(太平洋夏令時間),洛杉磯時尚區發生一起移民突襲,另外兩次突襲分別發生在一家服裝批發商和一家家得寶門店[51][52]。有超過100人在上述三處地點被捕。多名聯邦特工使用閃光彈回應抗議活動[53]。抗議者與特工在大都會拘留中心爆發衝突[54]。參與突襲的特工佩戴有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調查局和煙酒火器及爆炸物管理局的徽章[52]。國土安全調查局表示,有44人因涉嫌違反移民法而被捕[55],另有一人因妨礙公務被捕[56];美國加利福尼亞中區聯邦地區法院臨時首席法官比爾·埃塞利表示,服務業雇員國際工會加州主席戴維·韋爾塔因阻擋車輛而被捕,並被控犯有共謀妨礙公務的重罪[57][52]。韋爾塔因受傷被送往醫院,隨後被轉移到大都會拘留中心[58]。洛杉磯人道移民權利聯盟主任安吉麗卡·薩拉斯表示,在七次突襲行動中共拘留45人[45]。
抗議活動在逮捕行動後開始[25][26]。抗議者與身着防暴裝備的ICE特工在韋斯特萊克的家得寶附近發生衝突[59]。ICE還在一家服裝店逮捕了數人,並與活動人士發生衝突[25]。截至晚上7時,約有200名抗議者仍留在警察局,隨後洛杉磯警察局宣布抗議活動為非法集會,下令抗議者解散[5]。在「一些抗議者向警察投擲碎混凝土塊」後,洛杉磯警察局與抗議者發生激烈對峙,警方使用催淚瓦斯、胡椒噴霧和閃光彈驅散人群[25][60]。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裡,警察局授權使用非致命性彈藥[5][25]。晚上8時24分,全市發布戰術警報[58]。
反對突襲的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到周六[61]。據加州派拉蒙市市長佩吉·萊蒙斯稱,抗議者看到國土安全部官員在當地分支機構附近集結,隨後在家得寶附近發生了衝突[62][d]。國土安全部估計,有1,000人在該大樓前抗議[66]。洛杉磯人道移民權利聯盟主任安吉麗卡·薩拉斯表示,洛杉磯共進行了七次突襲,45人被拘留[45]。至少有兩人受傷[62]。據《紐約時報》報道,抗議活動延誤了對被拘留者的處理[61]。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宣布,將部署加州公路巡邏隊保護洛杉磯的高速公路[67]。據國土安全部稱,截至6月7日,洛杉磯已逮捕118名無證移民[68]。
在派拉蒙市,抗議者用購物車和回收箱封鎖街道。聯邦特工隨後發射了閃光彈和胡椒球彈,造成兩人受傷[69]。抗議者向邊境巡邏車投擲石塊和水泥[70]。據報道,世界社會主義網站記者在記錄抗議活動時受傷,其中一名記者被美國移民官員用橡皮子彈從背部擊中[18]。據洛杉磯人道移民權利聯盟的一名律師稱,一些抗議者扔磚頭,其他人也有受傷跡象[69]。下午2時30分,洛杉磯警察局使用揚聲器發布驅散令。洛杉磯縣警局警員隨後對抗議者使用催淚瓦斯驅散。一名抗議者投擲的石塊擊中ICE車輛的擋風玻璃,導致一名ICE特工受傷[13]。晚上8時左右,兩人因涉嫌襲警被捕,其中一人據稱投擲燃燒瓶,導致三名警員受輕傷[13]。英國攝影記者尼克·斯特恩在報道派拉蒙一家家得寶附近的抗議活動時,被警方發射的非致命子彈擊中,隨後接受手術。據報道,家得寶經常被用來僱傭流動工人進行日工[19]。
抗議者還聚集在洛杉磯市中心的大都會拘留中心,執法人員組成散兵線驅散抗議者[71][72]。晚上11時前不久,抗議者在洛杉磯市中心的一個十字路口向一輛正要離開該地區的警車投擲並擊中物體[73]。同日晚,抗議活動蔓延到康普頓,幾名示威者投擲裝滿據稱聞起來像汽油的物質的玻璃瓶[74][75]。
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白宮執法和驅逐行動執行副主任湯姆·霍曼宣布,國民警衛隊將於當晚進駐洛杉磯[76]。當晚,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簽署備忘錄,派遣2,000名加州國民警衛隊成員參與抗議活動[75]。特朗普援引美國法典第10編 § 第12406節將國民警衛隊聯邦化[77][78]。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在推文中表示,彭德爾頓營的現役海軍陸戰隊員處於「高度戒備」狀態[79][80]。
Remove ads

抗議活動在清晨逐漸平息,但仍在持續,組織者呼籲當天繼續抗議[81]。上午11時30分,社區服務組織舉行集會,隨後遊行至洛杉磯市中心的拘留中心[82][83]。洛杉磯市政廳外的抗議活動發生在下午2時左右[84]。
來自第79步兵旅戰鬥隊的300名加州陸軍國民警衛隊士兵[85]被部署到洛杉磯的三個不同地點[86][87];大多數士兵在聯邦大樓外出現[87]。在赫格塞斯的指揮下,來自海軍陸戰隊空地作戰中心二十九棕櫚村的約500名現役海軍陸戰隊員被置於「準備部署狀態」[88][89]。在大都會拘留中心,國民警衛隊和國土安全部官員使用煙霧彈和胡椒噴霧驅散抗議者,並為國土安全部、邊境巡邏隊和其他軍用車輛進入拘留中心開闢道路[90]。國民警衛隊士兵也抵達了洛杉磯市中心的拘留中心外[91]。
霍曼在接受NBC新聞採訪時表示,如果抗議活動繼續下去,「會有人喪命」,並指出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和洛杉磯市長凱倫·巴斯可能會因對ICE突襲行動的反應而面臨聯邦指控[87][92]。特朗普後來威脅說,如果抗議活動蔓延到其他城市,他將「在各地派遣軍隊」,並表示「如果我們看到對我們的國家和公民構成危險」,海軍陸戰隊將在當地部署[93]。
下午2:30,洛杉磯警察局中央分局宣布洛杉磯市進入「戰術警戒」狀態[94]。洛杉磯警察局中央分局隨後宣布,已授權使用非致命性彈藥驅散抗議活動,向警察投擲物品的人將被逮捕,事件指揮官已宣布此次集會為非法集會[95]。在阿拉米達和聖殿公園地區的一場抗議活動中,兩名洛杉磯警察局警察被試圖突破衝突線的摩托車手撞傷。兩名騎手均被拘留,警察在現場接受治療[17]。洛杉磯警察局宣布,在洛杉磯市中心的市政中心地區有多人被逮捕,其中包括數名被拘留並被戴上扎帶的人[96]。
下午4時前,抗議者進入洛杉磯市中心的101號國道並阻塞交通,導致警方隨後關閉雙向高速公路[97]。洛杉磯警察局宣布,由於抗議活動,部分高速公路和多條街道禁止車輛通行[98]。警方報告稱,有人向警察發射煙花,還向警車投擲石塊、摩托車和煤渣塊,並試圖焚毀警車。抗議者還向警察和其他人投擲煤渣塊[99]。五輛Waymo無人駕駛汽車遭到破壞、焚燒和摧毀。洛杉磯警察局官員警告說,燃燒的鋰離子電池會釋放有毒氣體[100]。Waymo於次日暫停服務並將其車輛從洛杉磯市中心移走,但一位發言人表示,示威者不認為汽車是故意針對的投擲目標。該服務仍在洛杉磯的其他地區運營[101]。下午4時左右,紐森致信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要求他撤銷特朗普部署國民警衛隊的命令,稱這是「嚴重侵犯州權」[102]。
當晚,洛杉磯警察局在社交媒體上宣布,洛杉磯市中心地區全域均被視為非法集會區,並敦促所有人離開[103][104]。
洛杉磯警察局報告稱,第六街和百老匯大街(洛杉磯市中心)[105][106]附近以及第八街和百老匯大街附近的商店皆有搶劫事件發生[107]。據報道,垃圾箱和垃圾桶內還發生了多起火災。包括洛杉磯警察局總部、美國法院和舊洛杉磯時報大樓在內的建築皆被人塗鴉。至少有一家商店的窗戶被據稱的搶劫者砸碎[54]。洛杉磯警察局總部的多扇窗戶也被砸碎[54]。
美國北方司令部成立一支正式的特遣部隊,即第51特遣部隊,以協調軍事響應。一份官方聲明稱:「作為美國北方司令部的陸地部隊司令部,美國北方陸軍組建了第51特遣部隊,並任命一名兩星上將,作為對第十條部隊的地面指揮和控制單位[85]。」該特遣部隊由斯科特·M·謝爾曼少將指揮[108]。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下午早些時候,服務雇員國際工會在格蘭德公園組織集會,有數千人參加[110][111]。參議員亞當·希夫和亞歷克斯·帕迪拉致信國土安全部和司法部,要求對逮捕韋爾塔一事進行審查[112]。當天下午晚些時候,韋爾塔以5萬美元的保釋金獲釋[113]。
抗議者在一座聯邦大樓上塗鴉,並在街上高呼「國民警衛隊滾出洛杉磯」、「ICE滾出洛杉磯」、「特朗普滾出洛杉磯」和「你真丟臉」等口號。手持防暴盾的警衛警告抗議者不要靠近大樓,只能走人行道[114]。夜幕降臨後,許多抗議者被警察用扎帶綁住,後被抬上洛杉磯警察局的一輛警車。其他抗議者向警察投擲包括煙花在內的物品。CNN的一名工作人員和兩名與其一起工作的安保人員被短暫拘留,但後來被釋放,沒有受到任何指控[115]。一輛特萊蒙多新聞採訪車也遭到抗議者的破壞[116]。警方在告訴人們清理現場並停止向揚聲器投擲物品後,向市中心的一群抗議者投擲閃光彈和橡皮子彈[117]。多家商店遭到洗劫,包括一家蘋果零售店、一家阿迪達斯商店、一家珠寶店和一些藥店[118]。破碎的商店窗戶上被噴塗上「抵制ICE」(No ICE)字樣[119]。約有30人砸碎一家CVS藥店的大門,準備從中偷竊。博物館也遭到破壞[120]。洛杉磯警察局宣布進入戰術警報,並補充說「所有制服人員必須繼續執勤」[121]。截至晚上9:30,警察和警員仍然保持大量警力,但所有抗議者均已離開該地區,並開始清理工作,包括清理街道上的瓦礫、清掃玻璃以及塗抹文字與塗鴉[122]。
特朗普在白宮對記者發表講話時,將抗議者描述為「叛亂者」[123]。許多媒體猜測這種說法可能為他援引1807年《反叛亂法》提供了理由[57]。特朗普進一步表示,他認為應該逮捕加州州長紐森,並表示「如果我是湯姆,我也會這麼做」。湯姆指的是曾被紐森嘲諷要去加州逮捕他的湯姆·霍曼。紐森隨後不久回應稱:「我希望永遠不會在美國看到這樣的一天」,「這是邁向威權主義的明確一步」[124]。
特朗普在真實社交上寫道:
「如果他們吐口水,我們就動手」。這是美國總統就洛杉磯發生的災難性騷亂發表的聲明,這場騷亂是由加文·紐森煽動起來的。叛亂分子有朝國民警衛隊男女隊員和其他人吐口水的傾向。這些愛國者被告知要接受這一點,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但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情況並非如此。如果他們吐口水,我們就動手,我向你們保證,他們將遭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猛烈的打擊。這種不尊重是絕對不能容忍的![e][125][126][127]
截至中午,部署到洛杉磯的國民警衛隊兵力已從300人[85]增加到1,000人[12]。CNN和NBC洛杉磯分台報道,根據五角大樓的消息,來自海軍陸戰隊空地作戰中心二十九棕櫚村的700名海軍陸戰隊員(來自第7海軍陸戰隊第2營)將與國民警衛隊一起在洛杉磯部署[42][85][128][129][130]。同一天,特朗普又批准部署2,000名國民警衛隊成員,使國民警衛隊總數超過4,100人[12][11]。
晚上9時左右,CNN記者傑森·卡羅爾被拘留,其所屬團隊的兩名攝製組成員也被捕[131]。深夜,《舊金山紀事報》刊登了美國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寫給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的一封外泄信件,信中請求「指示國防部部隊要麼拘留違法者,就像在任何由軍隊守衛的聯邦設施中一樣,直到他們被聯邦執法部門逮捕和處理,或者逮捕他們。」諾姆還請求在洛杉磯提供「無人機監視支持」以及武器和後勤援助[132]。
Remove ads
6月10日下午,在北洛杉磯街300號聯邦大樓、愛德華·R·羅伊巴爾聯邦大樓和大都會拘留中心外的市中心地區再度爆發抗議活動[133][134][135]。下午2時過後不久,洛杉磯警察局宣布這次集會為非法集會[133][134]。警方在下午3時左右接到驅散令後開始逮捕抗議者[133]。抗議者還再次短暫地轉移到101號美國國道上,隨後被警方驅散[136][137][138]。
截至6月10日,部署到洛杉磯的國民警衛隊成員人數已達2,100人[139][140]。有目擊者發現國民警衛隊陪同和保護ICE特工執行移民逮捕任務[141][142]。部署的700名海軍陸戰隊員也於當天抵達大洛杉磯地區[139][140]。
洛杉磯市長巴斯宣布當地進入緊急狀態,並宣布從晚上8時到次日早上6時在洛杉磯市中心一平方英里的區域內實行宵禁,以應對23家商鋪遭到塗鴉破壞和其他搶劫的情況[143][144][145][146]。宵禁區域以5號州際公路、10號州際公路和110號州際公路為界,以及上述三條公路交匯處。受影響的街區包括但不限於時尚區、金融區、窮街、藝術區和華埠[147]。一名在住所附近行走的女子被洛杉磯警察局使用非致命性彈藥近距離射擊[148][149]。
Remove ads
洛杉磯市中心在同一時間內發生三起獨立的抗議活動[150]。在第二天宵禁生效前,警察在推搡一群抗議者時發射泡沫彈和閃光彈[151]。
據市議員馬里奧·特魯希略稱,6月11日,唐尼市多處地點遭到移民執法人員突襲,包括家得寶、L.A. Fitness、永援聖母教堂前的人行道以及唐尼紀念基督教堂[152]。CHIRLA估計,自6月6日以來,約有300名移民被拘留。該組織表示,由於僅與五名被聯邦拘留的人交談過,因此無法確定許多被拘留者的所在地[153]。
洛杉磯縣警長羅伯特·盧納表示,洛杉磯縣警長辦公室與部署的軍事人員之間的溝通「有限」,軍方與市長辦公室之間也沒有任何溝通[154]。此外,三個代表軍人家庭的倡導團體報告稱,許多加州國民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隊員對被部署到國內表示不合理,士氣「不高」[155]。
據《紐約時報》報道,6月12日上午,洛杉磯市中心沒有發生抗議活動的報告[156]。
美國聯邦參議員亞歷克斯·帕迪利亞在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於洛杉磯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試圖提問後,被強行帶走[157]。帕迪利亞離開會場後隨即被按倒在地並戴上手銬[158]。帕迪拉亞隨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如果這就是本屆政府回答參議員提問的方式……我只能想象他們會對整個洛杉磯社區、整個加州乃至全國的農場工人、廚師、日工做些什麼[f][157]。」在帕迪拉亞被帶離新聞發布會之前,諾姆表示,政府計劃將洛杉磯從州長和市長的「沉重領導」中「解放」出來[159]。
約20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進駐洛杉磯,並且接替部分加州國民兵在洛杉磯聯邦機構設施外執勤。[160]當天海軍陸戰隊在威爾希爾聯邦大樓外拘捕一名平民[161]。
6月14日,洛杉磯舉行了多場「無王抗議」活動[162][163][164],與此同時,反ICE抗議活動仍在繼續[165]。中午 12時02分,洛杉磯警察局因抗議活動聯合向市政中心、歷史核心區和金融區發出了交通警告[166]。數百人聚集在洛杉磯聯邦大樓前抗議,對駐紮在大樓的海軍陸戰隊和國民警衛隊成員發出噓聲並高呼「恥辱」(shame)一詞[167]。人群隨後被警方從聯邦大樓驅散[168]。
6月17日,洛杉磯市長巴斯宣布解除在市中心區域已實施一周的宵禁[169]。當天,特朗普政府向洛杉磯增派2000名來自第49憲兵旅的國民警衛隊士兵[170]。
6月17日上午,一名20歲的沃爾瑪員工(美國公民)目睹邊境巡邏人員在皮科里維拉的沃爾瑪門店前逮捕另一名員工。他將另一名員工的垃圾桶移到巡邏人員的車輛前後,巡邏人員將第一名員工推倒在地並將其逮捕。檢察官比爾·埃塞利聲稱他毆打了一名巡邏人員的臉,但旁觀者的視頻並未顯示這一幕。當晚,被捕員工的好友在皮科里維拉舉行抗議活動,高呼「ICE滾出皮科」(ICE out of Pico)的口號,並揮舞着墨西哥和美國國旗[171]。
洛杉磯道奇隊報告稱,ICE特工試圖進入道奇體育場但被拒之門外,抗議者隨後聚集在體育場外。國土安全部對此提出異議,稱這些特工來自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並非試圖進入體育場。道奇隊與聖地亞哥教士隊原定的比賽仍按計劃舉行[172]。
洛杉磯縣各地繼續開展多起移民突襲行動,聯邦特工在試圖逮捕當地一家洗車場的工人時遭遇了數百名抗議者的襲擊[173]。
洛杉磯道奇隊發表聲明,將與洛杉磯市政府協調,捐贈100萬美元用於法律服務,以幫助受突襲影響的移民社區。副總統JD·萬斯於傍晚抵達洛杉磯,並參觀了威爾希爾聯邦大廈。在前往參加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籌款活動之前,他沒有與州和地方當局會面,並拒絕所有當地媒體出席新聞發布會。他聲稱洛杉磯需要「擺脫移民」,並嘲笑當地官員,包括稱他的前參議院同事、參議員亞歷克斯·帕迪利亞為「何塞·帕迪利亞」[174]。
影響
洛杉磯官員在6月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一夜之間至少有23家商戶遭到搶劫,損失估計達數百萬美元[175]。
五角大樓估計,40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和700名海軍陸戰隊員的總部署將持續60天,耗資約1.34億美元[176]。
6月10日,印度尼西亞外交部宣布,駐洛杉磯領事館已獲得ICE在突襲行動中拘留兩名印尼公民的相關信息,並正在與當地政府協調,爭取獲得領事協助。這兩名印尼公民的身份分別為53歲的女性和48歲的男性。前者因非法移民身份被捕,而後者則因有毒品違法記錄和非法入境美國而被捕[177][178][179]。
墨西哥駐洛杉磯總領事卡洛斯·岡薩雷斯·古鐵雷斯宣布,截至6月7日,至少有11名墨西哥國民被捕,並將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58]。次日,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證實已有35名墨西哥國民被捕,並在新聞發布會上評論說「他們不是罪犯」[180]。6月9日,辛鮑姆敦促美國當局尊重正當程序和人權[181]。
抗議活動在美國全國多個城市引發響應。6月8日,舊金山ICE辦公室外爆發聲援抗議活動,最終以警方逮捕148人告終。兩名警察在該市的抗議活動中受傷,有多棟建築和車輛受損[182][183][184]。
在紐約市,26號聯邦廣場外再度發生一場聲援抗議活動,最終警方拘留多人[185]。另外有二十多人在特朗普大廈抗議時被捕[186]。之後,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紐約街頭,舉着「ICE滾出紐約市」的標語[187]。在聖安娜,數人在聖安娜聯邦大樓前的抗議活動中被捕[188]。多個城市的警察使用催淚瓦斯驅散抗議者,包括奧斯汀[189]和佐治亞州的比福德[190]。同日,大批抗議者聚集在芝加哥市中心舉行遊行。紐約爆發遊行抗議,附近地區交通癱瘓,至少15人被捕。在舊金山,約有200名抗議者聚集在舊金山移民法庭外。西雅圖、丹佛、奧斯汀、達拉斯、華盛頓特區和波士頓等地也爆發了抗議活動[191]。
2025年6月14日,正值美國陸軍250周年閱兵和特朗普79歲生日當天,美國全國爆發無王抗議,數百萬人參與了全國各地的2千多場抗議活動。[192][193]
據美聯社報道,截至6月10日,已有20多名記者被執法部門逮捕或「毆打」,令新聞自由組織質疑記者是否被故意作為重點目標[194]。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記者6月10日表示,至少發生了35起針對記者的襲擊事件,其中30起來自執法部門[194]。保護記者委員會、第一修正案聯盟和新聞自由基金會在致國土安全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的一封信中表示擔憂,「聯邦官員似乎故意針對僅僅在報道新聞的記者」[194]。洛杉磯新聞俱樂部秘書報告說,該組織記錄了30多起記者、攝影師和其他媒體專業人員受到警方行動影響的事件,這些行動包括搜查記者的材料和包,以及向他們發射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195]。
6月8日,澳大利亞9News記者勞倫·托馬西在報道洛杉磯市中心大都會拘留中心外的抗議活動時,腿部被橡皮子彈擊中,當時警方正開始驅散抗議者[196][20][197]。該錄像在澳大利亞被反覆播出[198]。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稱此次槍擊事件是「有針對性的」,並表示他已向特朗普政府交涉[199]。澳大利亞外交貿易部發表聲明稱「所有記者都應能安全地開展工作」[200]。阿爾巴尼斯和參議員馬特·卡納萬都表示,托馬西的槍擊事件似乎是有針對性的,卡納萬補充說,他只看了部分視頻,「不願妄下結論」[199][200]。
同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報道抗議活動時遭到催淚瓦斯襲擊[201]。6月10日,同一組工作人員又遭到胡椒彈襲擊[202]。
2025年6月8日,英國記者兼攝影師尼克·斯特恩被一枚非致命性的3英寸(76公釐)射彈擊中,接受了緊急手術。由於他的傷口開裂,需要物理治療[87]。6月9日,ITV電視網《早安英國》節目的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被橡皮子彈擊中[203]。
據報道,6月7日,世界社會主義網站記者在記錄抗議活動時受傷,其中一名記者被美國移民官員用橡皮子彈從背部射擊[18]。同日,南加州新聞集團的一名記者被警察用胡椒球子彈射擊[195]。
6月8日,一名《紐約時報》記者遭到槍擊,但沒有受重傷[204]。
6月9日,《紐約郵報》新聞攝影師托比·坎漢姆正在拍攝駐紮在高速公路下方的加州公路巡警,記錄抗議活動及其應對情況。據報道,拍攝期間,一名加州公路巡警將槍口對準聚集的記者開槍射擊,一顆橡皮子彈擊中坎漢姆的前額[205][206]。
6月9日,中國新華社的一位記者在洛杉磯被警方的催淚彈擊中胳膊,另一位攝影記者被警方的橡皮子彈擊中受傷。[208][209]
分析
據路透社報道,此次抗議活動是特朗普總統自1月份上任以來在國內遭遇的最強烈抗議[210],並成為全國範圍內關於移民、抗議、聯邦武力用於國內事務、總統權力界限以及言論和集會自由等辯論的焦點[43]。報道稱,ICE特工使用面具和巴拉克拉瓦頭套引發了人們對缺乏問責和恐嚇手段的擔憂[211]。儘管有暴力事件發生,但大多數抗議活動以和平方式進行[c]。特朗普在沒有州長合作的情況下將國民警衛隊聯邦化,這是自1965年塞爾瑪蒙哥馬利遊行以來首次採取此類行動[212]。
特朗普政府利用社交媒體曝光抗議者與聯邦當局之間的暴力衝突,儘管大部分衝突採取和平手段[37]。抗議者使用墨西哥國旗作為象徵[213][214],而政府則將其描繪成「外國入侵」的證據[37]。抗議期間,虛假圖片、錯誤信息和陰謀論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其中大多數錯誤地暗示整座城市都陷入了暴力之中,並對移民和民主黨人表示憤怒,以及讚揚特朗普[38]。
《紐約時報》稱,特朗普政府尋求與加州州長紐森對抗,「就其政治議程核心問題,與深藍州的頂級政治對手展開攤牌」[37]。路透社稱,這讓特朗普得以「兜售其強硬的移民政策,同時聲稱加州如果沒有他的干預就無法制止暴力」[215]。《紐約時報》隨後的報道稱,民主黨對抗議活動採取謹慎態度,並認識到共和黨人「巧妙地」能夠「將自由派議員描繪成對不法行為的容忍者」,並警告抗議者不要中特朗普的圈套[216]。Axios稱,特朗普利用抗議活動迫使共和黨人在國會支持他的「大而美法案」,並轉移人們對該法案以及他最近與埃隆·馬斯克爭執的報道[217]。報道還稱這為特朗普的政治基礎提供了「紅肉」,知名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活動人士越來越多地呼籲進一步部署軍隊,逮捕反對其政策的民主黨人和合法居民[218]。
學者認為此次抗議活動與1992年洛杉磯暴動截然不同,幾乎沒有可比性。許多人指出,當前的抗議活動基本上是和平手段進行,不針對居民,對房屋或企業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且規模亦較小,只局限於洛杉磯市中心的五個街區內[36][35]。
6月10日,洛杉磯韓裔美國人聯合會駁斥小唐納德·特朗普的一條推文。小特朗普在推文中寫道「讓屋頂上的韓國人再次偉大!」( "Make Rooftop Koreans Great Again!"),並配上了一張屋頂上男子的照片,以此暗指1992年洛杉磯暴動,當時韓裔美國人向襲擊他們商店的搶劫者開槍。聯合會呼籲不要將此類事件用於任何政治目的,除非指責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的突襲行動缺乏正當法律程序[219]。
拍攝小特朗普在X上發布的照片的攝影記者姜亨元表示,他斷章取義地拍攝了這張照片,由於小特朗普沒有回應他將照片從賬戶中刪除的請求,他已聯繫律師採取法律行動[219]。
司法部長帕姆·邦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駁斥了特朗普赦免國會山騷亂被告的做法與特朗普政府對洛杉磯暴力事件和抗議活動採取更加強硬的應對措施之間形成雙重標準的說法。紐森州長回應稱,特朗普的應對措施前後矛盾,他只反對對他有利的違法和暴力行為[220]。


《紐約時報》將加州國民警衛隊的聯邦化和部署描述為特朗普「突破總統權力的界限,並引發批評,稱他為了政治利益而激化局勢」,因為他將這些事件描繪成「對國家的生存威脅」[37],並採用一個被圍困國家的言論,特朗普表示他需要「解放洛杉磯」,使其免於「移民入侵」[221]。其他軍事語言包括將抗議者稱為「叛亂者」和「暴力叛亂暴徒」,稱他們對美國主權造成威脅,特朗普需要防止洛杉磯「被夷為平地」,以及他不會允許「一座美國城市被外國敵人入侵和征服」[222]。
《經濟學人》稱,特朗普的回應幾乎不關心恢復秩序[223],並表示其目的是「製造對抗」,同時加劇「抗議、暴力和鎮壓的循環」,以使政府受益[44]。《政客》報道稱,特朗普的回應是試圖避免喬治·弗洛伊德之死相關抗議活動重演,當時有人建議他不要部署軍隊,特朗普的回應是出於他對選民執政授權的信念,這一信念推動了他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獲勝,同時也是對其他市和州領導人的警告[222]。
6月9日,特朗普表示局勢「得到很好的控制」,並下令增派2,0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和700名海軍陸戰隊員進入洛杉磯[224]。美國北方司令部表示,這些部隊將在「第51特遣部隊」的指揮下開展行動,第51特遣部隊是洛杉磯部隊的軍事編號[224]。特朗普政府宣稱,駐紮在洛杉磯的軍隊比在伊拉克或敘利亞的軍隊還要多,並暗示將在更多城市部署更多軍隊[225]。《衛報》報道稱,數十名海軍陸戰隊和加州國民警衛隊士兵對此次部署「深感不滿」,感覺自己像是「一場他們不想加入的政治鬥爭中的棋子」[226]。
據《紐約時報》報道,多名法律學者表示,特朗普部署國民警衛隊的法律理據並未得到他所引用法律的授權,相反,他似乎是在宣布可疑的緊急狀態以積聚行政權力[221]。《政客》稱,特朗普所述的法律理據「如此罕見而戲劇性的舉措,其依據站不住腳,甚至是人為的」,並可能加劇新一輪的騷亂[227]。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根據何種授權向洛杉磯部署現役海軍陸戰隊[224],而美聯社報道稱,五角大樓正在「忙於」為將配備標準制式武器的海軍陸戰隊制定交戰規則[228]。法學教授史蒂夫·弗拉德克質疑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在應對行動中採取的行動是否合法,他認為這些行動超出了特朗普總統為保護財產和人員而發表的有限聲明[49]。
《軍事時報》報道稱,此次軍事部署引發了專家和前國防官員的重大法律和政治擔憂。他們指出,保護聯邦財產的官方命令使軍隊執行了一項「尷尬且可能危險的任務」,這「有可能使這些部隊看起來像是在執行執法任務」,並將其捲入黨派政治。該報進一步指出,特朗普在「可能發生」抗議活動的城市部署軍隊的行政命令範圍過廣,可能允許軍隊在其他城市開展行動[229]。前少將保羅·伊頓稱此次部署是軍隊政治化的一個例子,可能是動用《反叛亂法》的前奏[230]。
6月9日清晨,紐森州長宣布計劃起訴特朗普政府,原因是在未與其辦公室協商的情況下部署國民警衛隊,稱其「非法且不道德」[54]。加州總檢察長羅伯·邦塔於當天晚些時候向加州北區地方法院提起訴訟[231],該訴訟被指派給查爾斯·布雷耶法官審理,他亦是前最高法院大法官史蒂芬·布雷耶的弟弟[232][233]。翌日,邦塔提交了一份緊急申請,要求頒發臨時限制令,聲稱國民警衛隊的聯邦化不僅損害了該州的主權、耗費了該州的資源,而且「加劇了緊張局勢,並助長了(而不是平息)內亂」[234]。布雷耶拒絕了邦塔的緊急裁決請求,並批准了特朗普政府的請求,給予更多時間回應州長的申請[235]。該政府於6月11日提出反對意見,稱該訴訟是「粗魯的政治噱頭」,並辯稱特朗普的決定不受法院審查[236]。6月12日,布雷耶法官批准加州提出的臨時限制令動議,禁止聯邦部署國民警衛隊,並在進一步聽證會期間將國民警衛隊的控制權交還給紐森。布雷耶表示,特朗普沒有部署國民警衛隊的法定權力,其行為違反了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然而在當天晚些時候,在布雷耶的裁決生效之前,特朗普政府隨即向美國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提出上訴,法院最終暫停該裁決,並安排於6月17日舉行聽證會[237][238]。6月20日,第九巡迴上訴法院一個由三名法官(兩名特朗普第一任期任命的法官及拜登任命的一名法官)組成的合議庭一致裁定,總統繼續擁有加州國民警衛隊的指揮權[239][240],所依據的是1827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涉及1812年戰爭的判例莫特訴馬丁案(25 U.S. 19, 1827)。9月2日,布雷耶對該案做出裁定,認定特朗普政府違反了《民兵法》,由此不得在加州動用國民警衛隊或軍隊以執行民事執法任務[241]。
據媒體報道,士兵被部署到洛杉磯時沒有得到足夠的帳篷、移動廁所和垃圾箱,而且截至6月9日,士兵的睡眠地點仍不得而知。高級軍事領導人表示,士兵們將繼續睡在地板上或戶外,直到6月12日,屆時聯邦官員將決定是否制定更永久的住所計劃[242]。6月11日,士兵們在海豹灘海軍武器站的戶外帆布床上睡眠[243]。
反應
洛杉磯市長凱倫·巴斯對此次突襲表示批評,稱「作為一個自豪的移民城市的市長,我對所發生的事情深感憤怒,移民以多種方式為我們的城市做出了貢獻。這些手段在我們的社區中散播恐怖,破壞了我們城市安全的基本原則」[g][26],隨後她補充道「我們不會容忍這一行為」[24]。6月7日,她宣稱「每個人都有權和平抗議,但……暴力和破壞是不可接受的,肇事者將被追究責任」[h][244]。巴斯還提到,洛杉磯被聯邦政府用作「試驗案例」[245]。6月11日,巴斯舉行新聞發布會,超過30名來自周邊城市的民選官員出席[246]。
洛杉磯縣警局否認參與移民突襲行動[247],另外洛杉磯警察局也否認參與民事移民執法行動[248]。
洛杉磯足球俱樂部的球迷在6月8日對陣堪薩斯城體育會的比賽中,在BMO體育場舉行了90分鐘的靜默抗議,並打出標語批評ICE的突襲[249]。
洛杉磯縣都會運輸局表示,儘管實行宵禁,但該局仍將在6月13日、14日和15日洛杉磯道奇隊和舊金山巨人隊的比賽期間開行從聯合車站發出的道奇體育場快線,對於持有門票等到場證明的球迷將不受宵禁限制[250]。
國家冰球聯盟表示正在密切關注2025年NHL選秀的進展情況,選秀將於6月27日至28日在活力洛城孔雀劇院舉行[251]。
中北美洲及加勒比海足球協會表示密切關注2025年美洲金盃的局勢,該賽事將在SoFi體育場和尊嚴健康體育公園舉行。此外,2025年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盃比賽將在玫瑰碗球場舉行,這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252][253]。
加州州長加文·紐森對戴維·韋爾塔的拘留予以譴責[52]。眾議員吉米·戈麥斯、盧茲·里瓦斯、諾瑪·托雷斯和盧·科雷亞到關押被拘留者的拘留中心探訪。戈麥斯聲稱拘留者「無法按時獲得食物和水」,也無法「獲得藥品」[26]。
紐森後來在電視講話中批評特朗普總統動員加州國民警衛隊的決定[62],稱其「故意煽動」,「只會加劇緊張局勢」[254][255];他還敦促抗議者「永遠不要使用暴力」,要「和平地表達自己的想法」[256]。針對特朗普授權向洛杉磯增派2,000名國民警衛隊隊員,紐森稱此舉「魯莽」且「不尊重我們的軍隊」[12]。據《紐約時報》報道,加州民主黨人曾私下表示擔心特朗普會將該州國民警衛隊聯邦化,但承認他們的法律選擇有限[257]。《金融時報》稱,部署國民警衛隊的命令將「加劇特朗普政府與加州之間的緊張關係」[258]。加州就其繞過州長將國民警衛隊聯邦化的決定起訴特朗普政府[259]。
參議員亞當·希夫和亞歷克斯·帕迪利亞譴責國民警衛隊調動至洛杉磯。帕迪利亞稱此次調動是「一項完全不恰當且具有誤導性的任務」[260],而希夫則稱其「史無前例」,並表示此舉「旨在加劇緊張局勢、製造混亂並使局勢升級」[260]。
太平洋夏令時間6月10日下午6時30分[261],紐森向加州和全國發表電視講話,批評特朗普派遣國民警衛隊和海軍陸戰隊前往洛杉磯,稱這是對民主的攻擊[262][263]。

特朗普政府敦促民主黨人譴責抗議活動,並指責「左翼」煽動抗議活動[58]。國土安全部指責凱倫·巴斯和加文·紐森助長所謂的暴力行為[66]。特朗普後來稱讚國民警衛隊[265]。特朗普在布拉格堡紀念美國陸軍成立250周年的演講中,將抗議者描述為「牲畜」和「外國敵人」,並表示「我們將解放洛杉磯,讓它再次自由、清潔和安全」[266]。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稱,向警察吐口水的抗議者將被「動手」,「不尊重警察的行為將不會被容忍」[267]。美國副總統JD·萬斯譴責抗議活動,稱抗議者是「叛亂分子」[268]和「極左翼暴徒」[269],並呼籲「果斷的領導」[270]。他後來將矛頭指向紐森,在推特上敦促他「做好你的工作」[271]。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表示,紐森應該被「塗上焦油,粘上羽毛」[272]。
國土安全部長克里斯蒂·諾姆警告說,抗議者將被起訴[61]。聯邦調查局局長卡什·帕特爾回應巴斯發誓「不會容忍這種行為」的推文時表示「我們會容忍」[26]。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代理局長托德·萊昂斯批評洛杉磯警察局據稱兩個多小時沒有對抗議活動做出反應[61]。聯邦調查局副局長丹·邦吉諾表示將對抗議活動進行調查[273]。白宮政策副幕僚長兼總統國土安全顧問斯蒂芬·米勒在推特上寫道:「驅逐入侵者,否則向叛亂投降[274]。」米勒還聲稱,如果抗議活動繼續下去,美國將不復存在[45]。
6月5日,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局長凱莉·萊夫勒在X宣布,小企業管理局將洛杉磯地區辦事處遷至此處,理由是該市「公開拒絕與ICE合作」[275]。兩天前,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小企業管理局將包括洛杉磯在內的所有庇護城市辦事處遷出[276]。
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伯尼·桑德斯譴責特朗普政府正將美國迅速推向威權主義[277]。羅德島州聯邦參議員傑克·里德批評特朗普派遣70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往洛杉磯的決定,稱其試圖「將軍隊用作政治武器」[278]。特拉華州聯邦參議員克里斯·康斯也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部署表示批評,他說:「令人遺憾的是……調動的是那些為太平洋戰爭而不是洛杉磯街頭訓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i]。」庫恩斯和康涅狄格州聯邦參議員克里斯·墨菲都指責特朗普政府利用抗議活動來轉移人們對其他事務的注意力,例如《大而美法案》[279]。
紐約州眾議員丹·戈德曼、密西西比州眾議員本尼·湯普森及前美國國會警察哈里·鄧恩(後者曾在2021年1月6日的國會山騷亂中在場)指責特朗普政府虛偽,認為特朗普對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和洛杉磯抗議活動的反應存在差異。戈德曼表示,「唐納德·特朗普赦免了1500名毆打警察和叛亂分子,無視法庭命令,並將起訴武器化,以對抗其政治對手。然而,當美國人抗議他未經正當程序就驅逐非暴力、非犯罪移民的行為時,他卻假裝關心『法律和秩序』[280]。」
相反,民主黨參議員約翰·費特曼指責民主黨沒有譴責抗議活動中的暴力行為,他寫道:「當我們拒絕譴責縱火焚燒汽車、破壞建築物和襲擊執法人員的行為時,我的政黨就失去了道德制高點[j][281]。」肯塔基州參議員蘭德·保羅批評民主黨對抗議活動的反應「令人震驚」,他說:「你們讓一座城市陷入火海。你們看到人們揮舞着外國國旗遊行,人們在洛杉磯揮舞着墨西哥國旗遊行,抵制聯邦法律,干涉聯邦法律。你們的州長和市長,都是民主黨人,卻說他們會干涉,不會維護聯邦法律[k]。」 阿肯色州參議員湯姆·科頓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呼籲「以壓倒性的武力結束騷亂」。科頓和佛羅里達州參議員里克·斯科特都將抗議活動歸咎於民主黨[279]。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表示,特朗普政府在洛杉磯的「升級和挑釁加劇了緊張局勢,煽動了暴力」,形容「這是通往暴政之路上獨裁主義的標誌——所有美國人都應該對總統公然無視我們的憲法制度感到震驚和驚駭」[282]。
22位民主黨籍州長發表聯合聲明譴責川普部署國民警衛隊是濫用權力,前副總統賀錦麗批評川普是「挑動混亂、製造恐慌」[283]。
6月8日,抗議者破壞並點燃了五輛Waymo自動駕駛汽車,此後該公司表示已關閉前往洛杉磯市中心的服務[101],並限制了在舊金山的服務[284]。
諷刺新聞網站「洋蔥報」發表文章,戲仿地方政府和聯邦政府對抗議活動的回應。繼特朗普於6月9日倡議逮捕紐森州長後[124],《洋蔥報》發表《移民與海關執法局發布加文·紐森斬首視頻》("ICE Releases Gavin Newsom Beheading Video"),諷刺伊斯蘭國斬首事件[285]。另一篇文章《抗議者敦促不要給特朗普政府已經做的事情找藉口》("Protesters Urged Not To Give Trump Administration Pretext For What It Already Doing")[286]是在巴斯市長6月11日發表講話後發表的[246]。
YouGov對4,200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36%的人支持抗議活動,45%的人反對,19%的人不確定。同一項民意調查還發現,47%的人反對特朗普向該地區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而支持該行動的比例為34%;45%的人反對特朗普派遣國民警衛隊,而支持該行動的比例為38%[281][287]。
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和英國的政府或領事館已向其在洛杉磯的公民發布了針對抗議活動的警告[288][289][290][291][292]。香港特區政府也警告前往美國的公民在持續的抗議活動期間採取安全預防措施[293]。
伊朗政府利用抗議活動嘲諷特朗普政府,一個隸屬於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武裝部隊的賬戶發布了一張抗議者手持墨西哥國旗的照片,並配文「讓墨西哥再次偉大!」[294]。《德黑蘭時報》刊登標題為「讓美國再次被鎮壓」的新聞,引用特朗普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294][295]。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