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M75裝甲運兵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M75裝甲運兵車(M75 Armored Infantry Vehicle)是一種美國的裝甲運兵車,於1952年12月至1954年2月之間生產,並在韓戰中服役。其後由更小、更便宜且具備兩棲能力的M59裝甲運兵車取代。部分M75作為軍事援助提供給比利時,並一直服役至1980年代初(1976年時仍有771輛在役[4])。最終共生產1,729輛,隨後停產。
Remove ads
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開發了一款全履帶、全封閉的裝甲運兵車,編號為M44(T16),基於M18「地獄貓」式驅逐戰車底盤。M44重量高達51,000磅,可搭載24名步兵以及駕駛、副駕駛機槍手與車長。戰後於諾克斯堡與阿伯丁試驗場進行測試,但最終因體積過大而遭到否決,當時美軍戰術編制僅需搭載10人小隊。因此僅少量M44投入輔助用途。
1945年9月21日,美軍提出以T43運輸車底盤為基礎,研發一款能搭載小隊的裝甲運兵車。同年9月26日,T18裝甲多用途車(Armored Utility Vehicle)研發案獲批,並由國際收割機公司(IHC)承包,製造4輛原型車。最初設計可搭載14人,並配備兩挺遙控.50口徑機槍,可由車長或兩名射手操控。
第一輛原型車T18取消了副駕駛席位,但保留了遙控機槍。T18E1則取消武裝,改為高聳車長塔,俗稱4號原型。T18E2則用T122機槍架取代高塔,可安裝.30或.50口徑機槍。雖然T18E1最初未安裝武裝,但後續改裝了多種機槍架,最後選用配備.50機槍的M13塔。
原型最初使用六缸 Continental AO-895-2 風冷汽油引擎,排氣經車體側面格柵排出。T18E1改裝後換裝 AO-895-4,引擎排氣管改為水平橫置於車體前方。[3]

1952年測試通過後,T18E1定型並量產,命名為M75。IHC獲訂單1000輛,FMC公司承製730輛。量產過程中為降低成本,對設計進行多項修改,例如每側減少兩個避震器,刪除輔助發電機與加熱器,並將原本兩個75加侖橡膠油箱合併為單一150加侖金屬油箱。
M75與M41「華克猛犬」輕型戰車共用許多底盤與懸吊零件,並採用風冷引擎。其轉向方式透過兩支豎直操作桿,模擬舊式離合/制動方式操作履帶。單輛造價約72,000美元,導致生產提前結束。其高車身設計與冷卻口易受小型武器射擊破壞,也被視為缺點。不過,相比取代它的M59,M75的傳動系統可靠性更佳。
Remove ads
設計

M75採用焊接鋼裝甲,厚度自1英寸(2.5公分)至1.5英寸(3.8公分)不等,車體正面的等效厚度為1.6英寸(4公分)至2英寸(5公分)。滿載重量約42,000磅(19,051公斤)。
車體佈局與後續美國運兵車相似:駕駛位於前左,引擎位於右側。引擎為水平對臥六缸 Continental AO-895-4 風冷汽油機。後期型駕駛配有M19紅外夜視潛望鏡及四個M17潛望鏡。駕駛與引擎後方為車長位置,塔蓋設有六個觀察鏡,並可安裝白朗寧M2重機槍,攜彈量達1800發。步兵乘員位於後艙,另攜帶一具M20「巴祖卡」火箭筒與10枚火箭彈,以及M1或M2卡賓槍的180發彈藥。[3]
M75引擎最大輸出約295匹馬力(220千瓦特)(2,660 rpm),最高時速43 mph(69 km/h)。油箱容量150美制加侖(568公升),續航約115英里(185公里)。兩側各有五個負重輪與三個托帶輪。
Remove ads
其他規格
參見
- 美國軍用車輛供應目錄列表 (G260)
- M39裝甲多用途車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