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RDS-6s原子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DS-6s是蘇聯於1953年8月試驗的一枚原子彈。
RDS-6s(俄語:РДС-6с,美國代號「Joe 4」)是蘇聯於1958年8月12日試驗的首枚氫彈,試驗爆炸當量為0.4百萬公噸黃色炸藥(1.7拍焦耳)。
該原子彈採用「分層蛋糕、千層餅,Sloika」設計(俄語:Слойка),其結構是將裂變材料於聚變材料交替疊加,通過裂變—聚變的複合反應,將原子彈的威力提高到早期原子彈的數十倍。但經過試驗表明,RDS-6s原子彈的威力,仍然比美國於1952年測試的常春藤麥克原子彈弱26倍。蘇聯提出的此設計與美國愛德華·泰勒提出的「鬧鐘構型」類似,但是美國沒有進行此構型的任何試驗。[1]
Remove ads
簡介
1948年6月,蘇聯啟動代號為RDS-6的系列先進原子彈與氫彈研究計劃,相關工作由全俄實驗物理科學研究所與蘇聯科學院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FIAN)共同承擔。
首個氫彈的設計方案被命名為Truba(俄語:Труба,意為管狀、圓柱體結構),代號為RDS-6t[2][3]。1948年3月,克勞斯·福克斯向蘇聯提供了美國「古典超」(英語:Classic Super)的設計文檔,文檔內描述了關於「古典超」核彈的構型,該原子彈的槍式初級裝置由鈾-235與裝滿氘的圓筒狀的次級裝置構成[4],RDS-6t的設計原理與之類似,但是將輕質的氧化鈹外殼替換為了重質殼體。[2]

1948年9月—10月期間,安德烈·薩哈羅夫在列別捷夫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在裂變核心周圍交替包裹氘與鈾-238層的創新構型,史稱「薩哈羅夫第一構型」[5][6]。該設計方案代號為Sloika(俄語:Слойка)[7]。1949年3月,維塔利·金茲堡提出用氘化鋰-6替代純氘的構思[5][8],該構型的特點是通過鋰的中子俘獲產生氚,並利用氘-氚聚變產生的14百萬電子伏(2.2皮焦耳)引發鈾-238聚變。以上兩種構型都被應用於RDS-6s。[5]

1953年8月12日完成試爆,實測當量為0.4百萬公噸黃色炸藥(1.7拍焦耳),爆炸的當量約有10%來自鈾-235裂變,15—20%來自核聚變反應,70—75%來自鈾-238裂變。[9]
在RDS-6s的成功試爆後,薩哈羅夫又提出了一種威力更強的設計方案,代號為RDS-6sD,但是此方案被證明不可行。[10][11][7]
1953年12月,所有關於「千層蛋糕、千層餅」構型的研究在RDS-6t點火失敗後被叫停,RDS-6s與RDS-6t的技術路線被證明是死胡同,此後,所有關於氫彈的研究均轉向了兩級氫彈的技術路線。
RDS-27是RDS-6s的一個改進型號,與後者的核心區別在於未使用氚[12],這一改進提升了RDS-27的作戰能力,但是當量從0.4百萬公噸黃色炸藥(1.7拍焦耳)降至0.25百萬公噸黃色炸藥(1.0拍焦耳)。該型號最為R-7洲際導彈的戰鬥部,並於1955年11月6日萬完成試驗。[10][7][13]
儘管RDS-6s原子彈無法達到百萬噸TNT量級,蘇聯仍然聲稱自己具備了製造氫彈與空投氫彈的能力,但據美國分析核爆沉澱物後,確認RDS-6s原子彈構型與泰勒設計的「鬧鐘構型」類似。[14]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