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變異株

SARS-CoV-2突變所產生之變異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变异株
Remove ads

本文主要講述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變異株及其發生的錯義突變

引發2019冠狀病毒病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ARS-CoV-2冠狀病毒)容易發生突變而產生變異株,關鍵病毒蛋白的突變即可能意味着其出現,目前已有多個變異株在世界各地形成並傳播。由於病毒的核酸序列變異有可能導致抗原漂移,而使得病毒得以逃避宿主免疫應答,並影響疫苗的效力[1],這種現象稱為免疫逃避

已有五種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值得關注的變異株,它們分別為Alpha變異株Beta變異株Gamma變異株Delta變異株以及Omicron變異株

變異株對照表

更多信息 最初檢出, 代號 ...
  1.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高關注變異株英語Variant of concern
  2. The reported confidence or credible interval英語credible interval has a low probability, so the estimated valu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as possible, not certain nor likely.
  3. Another study[37] has estimated that P.1 may be ≈100% (50% CrI, 70140%) more transmissible.[B]
  4. Preliminary results from a study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Brazil found P.1 much more lethal for healthy young people. In groups without pre-existing conditions, the variant was found to be ≈490% (220985%) more lethal for men in the 20-39 age group, ≈465% (1901003%) more lethal for women in the 20-39 age group and ≈670% (4011083%) for women in the 40-59 age group.[38]
  5. About 64% (26113%) more transmissible than the Alpha variant,[41] so 1.64 × 1.82 ≈ 2.98.
  6. 相對2020年初參考病毒株,Delta變異株症狀發展更快、更嚴重[42];相對Alpha變異株,感染者住院率增加約一倍[43][44]。但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6月份報告,Delta變異株病例死亡率累計0.2%(如只計無注射疫苗則0.13%),而舊有Alpha變異株則為1.9%[45]
Remove ads

命名法

目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之變異株有三個常用的命名系統,分別由GISAIDNextstrain英語NextstrainPANGO建立。[2]

2021年5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為重要變種病毒提供希臘字母標籤,為免首先發現變種病毒的國家遭受歧視汙名化[68]其中,命名規則在Mu變異株後跳過了希臘字母「Nu」和「Xi」這兩個字母。據俄羅斯官方電視台《RT》報導,有不具名的WHO官員透露跳過「Nu」是為避免與發音相同的「New」混淆,至於跳過「Xi」則是由於這個字母的姓氏很普遍,為了避免「對區域的汙名化」[69][70][71][72]

支序演化樹

Thumb
PANGO命名系統的SARS-CoV-2譜系圖
Thumb
隨疫情發展,D614G變異英語Variants of SARS-CoV-2#D614G(屬B.1演化支[73])逐漸成為目前全球主要傳播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類型。[74]

以下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主要變種的支序演化樹簡化示意圖。[75]

SARS-CoV-2
A.1–A.6

WIV04/2019(參考基因組[76]

B.1[74]
B.1.1[94]
B.1.1.1
C.1

C.1.2 (B.1.1.1.1.2)[73][77]

C.36書面挪威語C.36 (B.1.1.1.36)[73]

Lambda變異株 (C.37譜系, B.1.1.1.37) [62][78][73]

Alpha變異株(B.1.1.7譜系) [A]

VOC-21FEB-02 (B.1.1.7#E484K)書面挪威語Lineage B.1.1.7 with E484K [3][A]

B.1.1.28

Gamma變異株 (P.1譜系) [A]

P.2譜系英語SARS-CoV-2 Zeta variant (Zeta) [79]

P.3譜系英語SARS-CoV-2 Theta variant (Theta)

B.1.1.207書面挪威語Lineage B.1.1.207

B.1.1.318 (AZ.1 - AZ.5)[73][80]

Omicron變異株(B.1.1.529譜系)[95][73][87][A]

BA.1[81]

BA.2[81]

BA.2.12 (BA.2.12.1)[82][83]

BA.2.75

BA.2.75.2 [84][85][86]

XBB (與 BA2.10.1 重組而形成) [87][88][89]

CH.1.1 [90]

BA.2.86
→ JN.1

KP.2

KP.3

LB.1

BA.3[87]

BA.4[87]

BA.4.6 [87][91][92]

BA.5

BA.5.1[87]

BA.5.2 (BF.7, BA.5.2.1.7) [87][93]

BA.5.3 (BQ.1, BA.5.3.1.1.1.1.1) [87][94][86][89]

Beta變異株 (Beta, B.1.351譜系) [A]

CAL.20C書面挪威語California-koronavarianten (Epsilon, B.1.427書面挪威語Lineage B.1.427B.1.429書面挪威語Lineage B.1.429) [B]

B.1.525英語SARS-CoV-2 Eta variant (Eta)

B.1.526英語SARS-CoV-2 Iota variant (Iota)

B.1.617譜系[39][106][107]

B.1.617.1英語SARS-CoV-2 Kappa variant (Kappa)

Delta變異株 (B.1.617.2) [96][A]

B.1.617.2.1德語B.1.617#B.1.617.2.1 (Delta Plus, AY.1) [97]

B.1.617.2.4.2 (Delta Plus, AY.4.2) [73][98]

B.1.617.3

B.1.618書面挪威語Lineage B.1.618 [99][100]

Mu變異株(B.1.621譜系)[101][102][103][104]

B.1.640 [105][87]

  1. 高關注變異株英語Variant of concern
  2.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宣布的引發關切的變種英語Variant of concern
Remove ads

關注度之基準

  1. 需要關注的變異株英語Variant of concern(英語:variant of concern,VOC[108]
  2. 需要留意的變異株英語Variant of interest(英語:variant of interest,VOI[108]
  3. 監視下的變異株英語Variant under monitoring(英語:variant under monitoring,VUM[108]

現階段的主流變異株

需要關注的變異株(VOC)

病毒變異是一個自然隨機過程,並引發關切的程度取決於其導致的傳染性、發病率、死亡率,及逃避檢測、免疫與治療的風險。目前在世界的主要變異株為最早發現於非洲南部由希臘字母「Omicron」標記。

Omicron(B.1.1.529譜系)

B.1.1.529變異株(WHO命名為Omicron[109][110][111])是目前變異最多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毒。據媒體簡報會上發佈:這個變異株有超過50個突變[112],而單單在刺突蛋白的突變也有32種[110][113][112]

  • 於2021年11月,在非洲南部的波札那南非發現[112][114][111]
  • 2021年11月24日,升級為「VUM」等級。
  • 2021年11月26日,再升級為「VOC」等級。
  • 目前變種分支亞型:BA.1(標準亞型)、BA.2、BA.3、BA.4、BA.5,總共超過千種以上的「次分支」、「子代」及「重組」變異株。
目前「VOC-VOI」等級(需要留意)變異株
  • JN.1
目前「VOC-VUM」等級(監視)變異株
  • KP.3.1.1
  • XEC
  • LP.8.1
  • NB.1.8.1
  • XFG

過去的主流變異株

需要關注的變異株(Previous VOC)

Alpha(B.1.1.7譜系)

B.1.1.7譜系,WHO命名為「Alpha」,又稱VOC 202012/01,並稱501Y.V1變種。部分與「N501Y」突變有關。有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

  • 在2020年9月,首次從英國東南方的肯特郡(Kent)所發現採集的樣本中發現[115]
  • 2020年12月18日,升級為「VOC」等級。
  • 2022年3月9日,降級為「Previous VOC」等級。

Beta(B.1.351譜系)

B.1.351譜系,WHO命名為「Beta」,又稱501Y.V2變種。與「N501Y」、「K417N」、「E484K」突變有關,與先前的新冠病毒變種相比,501Y.V2變種的傳染率增加約50%。[116]有證據表明,501Y.V2變種的刺突蛋白突變E484K可能會影響一些多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的中和作用。當前尚未有證據表明該變種影響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嚴重程度[117]。。

Gamma(P.1譜系)

P.1譜系,WHO命名為「Gamma」,又稱501Y.V3變種。包括三個相關突變:「N501Y」、「E484K」和「K417T」。

  • 2020年11月,在巴西發現。
  • 2021年1月2日,在東京國際機場從四名巴西飛抵日本的旅客發現,由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報道[117]
  • 2021年1月11日,升級為「VOC」等級。
  • 2022年3月9日,降級為「Previous VOC」等級。

Delta(B.1.617.2譜系)

B.1.617譜系是2020年10月於印度發現的一種雙突變變異株。直到2021年1月前,該變異株的感染人數都寥寥無幾。4月時該變異株已經蔓延至超過20個國家,遍及南極洲和南美洲以外的所有大洲。[120][121][122]

在該變異株約15個譜系定義突變中包括刺突蛋白突變D111D(同義突變英語synonymous substitution)、G142D[123]、P681R、E484Q[107]、L452R[124],其中後兩個突變可能會影響恢復期血漿單克隆抗體的中和作用。[125]

英國公共衛生部英語Public Health England於5月7日將B.1.617.2列為「高關注變異株英語Variant of concern」,命名為VOC-21APR-02。[96][126]

5月10日WHO稱,因為B.1.617較高的傳染性,該變異正被列為全球範圍內受關切變種[127]。6月1日WHO將受關切變種限定為B.1.617譜系當中的B.1.617.2(Delta)變種。[128] 稍後WHO將B.1.617.2命名為「Delta」。

5月21日,越南宣布發現一種傳播性更高,由Delta變異株加上Alpha變異株上突變的病毒株。[129]6月3日,WHO澄清該病毒株不符合新混合變種的定義,並將其列為帶有突變的Delta變種。[130]

據報道,Delta變異株基本傳染數R0大約為6(有說法稱其高達8或9)[131],是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原始毒株基本傳染數的2倍以上。[132]

  • 2021年4月4日,為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5月11日,為升級為「VOC」等級。
  • 2022年6月7日,降級為「Previous VOC」等級。

需要留意的變異株(Previous VOI)

Epsilon(B.1.427譜系、B.1.429譜系)

B.1.427譜系、B.1.429譜系,WHO命名為「Epsilon」,於2020年3月在美國加州首次發現。

  • 2021年3月5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7月6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Zeta(P.2譜系)

P.2譜系,WHO命名為「Zeta」,於2020年4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首次發現。

  • 2021年3月17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7月6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Eta(B.1.525譜系)

B.1.525譜系,WHO命名為「Eta」,於2020年12月在奈及利亞首次發現。

  • 2021年3月17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9月20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Iota(B.1.526譜系)

B.1.526譜系,WHO命名為「Iota」,於2020年11月在美國紐約首次發現。

  • 2021年3月20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9月20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Theta(P.3譜系)

P.3譜系,WHO命名為「Theta」,於2021年1月在菲律賓首次發現。

  • 2021年3月24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7月6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Kappa(B.1.617.1)

B.1.617譜系的三個子譜系之一當中的「B.1.617.1」,WHO命名為「Kappa」,於2020年10月在印度首次發現。

  • 2021年4月4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1年9月20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Lambda(C.37譜系)

C.37譜系,WHO命名為「Lambda」,於2020年8月在秘魯首次發現。

  • 2021年6月14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2年3月9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Mu(B.1.621譜系)

B.1.621譜系,WHO命名為「Mu」,於2021年1月在哥倫比亞首次發現。

  • 2021年8月30日,升級為「VOI」等級。
  • 2022年3月9日,降級為「Previous VOI」等級。

備註

  1. 臺灣疾管署按美國CDC定義分三類,稱為:需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高衝擊變異株(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