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TV Trope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TV Tropes(可寫成TVTropes)是一個專門收集各類作品中橋段的Wiki網站,該網站成立於2004年,由一位名叫「Fast Eddie」的程序員創立。[7][8][9][10][11]
內容
2008年到2012年7月間,TV Tropes以自由內容授權發表文章。[12]之後,網站改以非商業性許可發布,但該網站修改了其許可證,僅允許非商業性地分發其內容,但保留以舊許可發布的內容。[13][14]
TV Tropes網站主要運行在Wiki軟體上,TV Tropes的Wiki軟體是在PmWiki基礎上修改的,但網站經過大幅度修改、維護者也說網站「URL以外,幾乎找不到任何PmWiki的程式碼」。[15];另外,網站程式碼不開源。[5]
2010年10月之前,可以匿名編輯;然而,現在除了瀏覽網站之外,其餘動作皆須註冊。[16]2014 年,Fast Eddie將TV Tropes賣給了Drew Schoentrup和Chris Richmond。[17]
歷史
2004年,一位網路名作「Fast Eddie」的程序員建立了TV Tropes。他宣稱自己是在1970年代於麻省理工學院讀書、以及1990年代瀏覽網路論壇時,對大眾文學的各種套路感到興趣,才動了建立網站的念頭。[7]2014年,他把網站賣給了Drew Schoentrup與Chris Richmond。兩人後來為重寫程式,決定發起眾籌。[17]
TV Tropes起初以探討《吸血鬼獵人巴菲》的橋段為主,但後來開始討論其他作品、同人作品、甚至是網站[7]。該網站還介紹了維基百科、暱稱其為「The Other Wiki」(直譯:其他的維基)。[17]網站講述橋段時,會拿現實生活與情況來舉例;「Useful Notes」(直譯:實用筆記)命名空間會講述科學、哲學、歷史等資料,其語調比較不太正式;另外TV Tropes針對作品,也沒有收錄標準。[7]
2010年10月,Google在發現TV Tropes的成人作品與橋段講解,可能違反服務條款後,臨時撤銷了該網站的AdSense服務。網站後來把這起事件稱為「The Google Incident」(Google事件)。後來討論橋段時,網站把文章分為「NSFG」(Not Safe for Google,直譯:Google不宜)與「SFG」(Safe for Google,直譯:Google宜)以回應Google。[16][18]
2012年,Google再度對TV Tropes施壓(但與2010的事件無關),使後者修改並限制探討性別歧視與強姦相關的橋段。女性主義部落格The Mary Sue批評網站的規定修改,會令電子遊戲與青年文學的橋段描述遭受審查。[19]ThinkProgress也指責Google AdSense在透過經濟手段,阻止網站討論性侵問題。[2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