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加納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加納城(日語:加納城/かのうじょう Kanou-jō *)是一座位於日本岐阜縣岐阜市(美濃國)的城。別名為沓井城。江戶時代時為加納藩的藩廳。國之史跡。
歷史
文安2年(1445年),土岐氏的家宰齋藤利永於上加納的沓井鄉建造「沓井城」,用於守護土岐氏的居城革手城[1]。接著城主由齋藤妙椿和其養子齋藤妙純擔任[2]。明應4年(1495年),發生為了爭奪土岐氏繼承位的船田合戰。史料記述到沓井城有改修的紀錄。[3]
天文7年(1538年),齋藤氏本家斷絕。翌年,長井利政繼承齋藤氏的家督,並將根據地移至稻葉山城,沓井城因而廢城。[4]。
慶長6年(1601年),屬於西軍的織田秀信之居城岐阜城受到拆除處分,取而代之的是,在沓井城舊址而建的「加納城」。該城是為了牽制西方的豐臣氏和大名,德川家康命本多忠勝和其女婿奧平信昌建築而成的。築城完成後,信昌入城,作為加納藩10萬石的初代藩主,之後分別由大久保氏、戶田松平家、安藤氏、永井氏擔任藩主,直到明治維新。[5]
明治4年(1871年),加納城在廢藩置縣後遭到廢城,城門等城內建物被拆解和變賣。昭和14年(1939年),陸軍在本丸跡處設立第51航空師團司令部。同29年(1983年)至50年(1975年),作為自衛隊的駐屯地。同58年(1983年),被列為國之史跡[6]。
構造
加納城位在長良川形成的沖積扇東南端,北側和東側分別有清水川和荒田川。因為北側有東西向的中山道經過,兩側的街道漸漸形成加納宿。
該城為平城構造,城域呈南北方向細長型,南北600公尺、東西300公尺。主要分為本丸、二之丸、三之丸、廄曲輪和大藪曲輪等曲輪。根據元祿8年(1695年)的町繪圖,本丸東方為二之丸,其北面為三之丸。本丸的北面是廄曲輪、番屋和小藏,西面是大藏,南面是具有「馬出」機能的大藪曲輪,東面是米藏。在城的北方與長刀堀之間的一帶為侍屋敷。寬文年間的城繪圖,描繪到二之丸處為居屋敷,城的南方為舟藏。[7]城為兩重堀設計,在城的東側、南側、西側利用河川作為外堀,內堀則是環繞著本丸。
該曲輪東西120公尺、南北160公尺,外形近似方形,但東側有個出枡形的區域,該區域為本丸的正門,從該處藉由橋與二之丸相連。本丸周圍築有以矽質岩製成的護岸石垣,並以土壘和堀環繞。
西北側設有天守台,但未建築天守,而是以位在二之丸東北隅的御三階櫓[註 1]取代之。據說是因為當時將中心據點移向新建的名古屋城,而將建造天守的計畫取消[5]。在東側、南側設有虎口。除了西北角外,其餘三角皆設有隅櫓。
調查發現於出枡形北側的堀,殘存防止外敵侵入的畝狀障子堀,更進一步推測本丸周圍皆設有障子堀。另外,在本丸南門發現根石等內枡形的痕跡,以及沓井城的土壘,可證明加納城是利用沓井城的城址建造。[2]
從繪圖跟調查結果得知,當時二之丸為藩主的御殿,與本丸一樣在外側以土壘和石垣圍繞。除了西南角外,其餘三角皆設有隅櫓。
在二之丸除了發現與御殿相關的礎石建物和井戶外,還有三個塗滿漆喰的池狀遺構,外形呈長方形,底下分別是扇形、圓形、瓢形的凹坑。更下層發現劃分屋敷地的溝槽、礎石建物和掘立柱建物,可能是沓井城的家臣團屋敷地之一部份。在三之丸也發現同樣的溝槽,推測該屋敷地的範圍從二之丸至三之丸。另外,在二之丸南側發現到以中世時期的土壘為基礎而建造的土壘,可知曾存在設有土壘的設施。[2]
在調查之後,對於本丸跟二之丸的石垣之構築方法有一定的認知。首先將底層的砂礫層挖開一部份,接著將基石固定在溝狀的凹槽內,然後以卵石和黏土充填。在根石背後的土堆完成後,將卵石塞進兩者之間,石垣則能隨之建起。[2]
-
御三階櫓復元圖
-
御三階古繪圖(源於〈御三階野繪圖集之平〉)
-
中山道加納宿(源於歌川廣重〈木曾海道六十九次・加納〉)
-
本丸跡
-
石垣
-
土壘
歷代城主
江戶幕府成立後,加納城成為加納藩的藩廳,藩主亦成為加納城的城主,藩主列表可參照「加納藩#歴代藩主」。
相關條目
- 日本城堡列表
- 加納宿
註解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