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始亞非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始亞非語(英語:Proto-Afroasiatic language ,PAA),又稱原始含米特-閃米特語、原始閃米特-含米特語及原始亞非語系語言,是假想中所有現代亞非語系語言的共同始祖。儘管學界對其存在年代估算差異巨大,但普遍認為該語言約在12,000至18,000年前(即公元前16,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作為統一語言流通。關於亞非語系發源地的具體位置雖無定論,但多數學者認同其應位於西亞或東北非的某個區域[1]。
原始亞非語的重建工作困難重重,其進展程度遠不及印歐語系語言學研究[2]。各語支分化時間跨度極大,且最早文獻記載時間差距懸殊(東北非的埃及語與西亞的閃語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紀,而乍得語族、庫希特語族和奧莫語族的諸多語言直至公元19-20世紀才有記錄),導致音系對應規律至今難以確立。與此同時,西亞古典閃語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守反映原始亞非語形態特徵亦存爭議,這直接關係到該語言詞彙詞根原初形態的核心爭議——究竟以雙輔音詞根抑或三輔音詞根為主體。
儘管如此,學界在某些領域仍達成共識並重建了部分詞彙。多數學者認同原始亞非語名詞具有語法性範疇,至少存在兩種可能三種數範疇(單數、複數,可能包含雙數),以及至少包含兩種格位的格系統。其主格標記可能呈現顯性特徵,或採用作通格語法模式。動詞派生前綴mV- 的構擬也獲廣泛支持。雖然人稱代詞形態存在爭議,但獨立形式與"黏着"(非重讀附綴)形式的存在已獲確認。指示範疇中n表示陽性/複數、t表示陰性的模式可追溯至原始時期,疑問代詞mV(可能不區分有生性)的存在也形成共識。動詞系統方面,學者們基本認同存在兩種或三種基本形式,但對這些形式的具體功能及其表達的時體態範疇仍存分歧。兩類變位詞綴(前綴與後綴)的功能分化也獲普遍認可。此外,動詞雙音化與重疊現象的重要性,以及三種派生詞綴(尤其是使動後綴 -*s-)的存在已獲構擬。雖然學者已提出1-9的多個數字構擬方案,但完整的數詞系統尚無法重建。
Remove ads
研究歷史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5年9月30日) |
語音學
幾種亞非語言有大量的輔音,這很可能是從原始亞非語繼承而來的。根據 Ratcliffe 的研究,原始亞非語的輔音可能是:[3]
重建原始亞非語元音系統的猜想差異很大。雖然沒有充分共識,但許多學者更喜歡重建一個簡單的三元音系統,包括長短 *a、*i 和 *u。
但是,gor Diakonoff、Viktor Porkhomovksy 和 Olga Stolbova 於 1987 年提出,原始亞非語具有 *a 和 *ə 的兩個元音系統,後者根據其與唇音或唇化輔音的接觸實現為 *i 或 *u。[4] Christopher Ehret提出了一個長短 *a、*e、*o、*i *u 的五元音系統,認為他的重建得到了乍得語和庫希特語言的支持。[5]
一些學者假設原始亞非語是一種聲調語言,隨後在某些分支中失去了聲調。Igor Diakonoff根據他對許多其他諧音詞的重建來論證聲調的存在。[6]相反,Christopher Ehret以亞非語系的三個分支都有聲調這一事實作為他的出發點;他假設了一個至少兩個聲調音素的聲調系統,下降聲調、上升聲調,可能還有第三個聲調,即平調。[7]
其他學者認為,原始亞非語具有音高重音,一些分支隨後發展出聲調。這些學者假設聲調的發展是為了補償丟失或減少的音節,並指出某些聲調通常與某些音節詞尾輔音相關。[8]
語法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5年9月30日) |
詞彙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5年9月30日) |
演變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5年9月30日)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