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江歲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江歲月》,是一個由香港公營電台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電視連續劇系列,是該台首個連續劇作品,時與單元劇系列《獅子山下》並稱為該台戲劇作品中的代表作,以演員陣容鼎盛見稱,主要演員包括萬梓良柯俊雄梁家輝等。此劇以香港歷史為題材,通過描寫不同社會階層人物在各時代的經歷反映歷史變遷。共分三輯,首兩輯屬於同一故事,共18集;第一輯在1984年播映,背景時代由香港日佔時期六七暴動;第二輯在1985年播映,背景時代承接上輯直至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為止。第三輯則在1996年播映,屬新的故事線,背景為1983年至1989年的六四事件前後,共8集。

第一輯與第二輯

故事概要

首兩輯屬於同一故事,第一輯的背景時代由香港日佔時期六七暴動,兩二輯承接上輯直至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為止[1]。故事由幾條主線串連而成,當中遍及階層的人物[2],如本地漁民出身,通過走私致富的郭阿男(萬梓良飾);從上海移居香港的富商侯宗建(柯俊雄飾),及其開始紥根香港的子嗣侯單(梁家輝飾);同樣從上海移居的投機客湯子繼(張國柱飾),以及被他拋棄而自力更生的妻女(鮑起靜李賽鳳飾);從家庭手工業者發展為工廠東主的顧嬸(鄧碧雲飾),以及從中國內地偷渡到香港擔任工廠女工,逐步蛻變為大廠商的顧敏(黃淑儀飾);同樣偷渡而來,在香港一展所長的知識青年韋浩然(嚴浩飾)等。

一些角色擔當了連貫各線的功能,如前期的郭阿男、吳桐飾演的觀叔。[3]

製作

背景與發展

1970年代末,當時英屬香港的宗主國英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在此環境下,作為香港公營電台香港電台電視部(下簡稱「港台」)萌生回望香港歷史的製作構思。1980年代初,港台曾拍攝單元劇歲月山河》,被視為這類題材的實驗作,其後該台啟動更龐大的拍攝計劃,即此劇《香江歲月》,並邀請曾任職於無綫電視佳藝電視的資深電視製作人葉潔馨擔任監製[4]:164-165。此劇為港台首個連續劇作品[5]。由於前作《歲月山河》一些內容曾被質疑有醜化中國人之嫌,《香江歲月》籌備時港台高層雲影畦曾表示會避開關於中國人的敏感議題,更着重拍攝技巧[6]

此劇的劇本主要由陳韻文創作[4][7],當時她已移居法國[8]。「製作統籌」通常由馮焯鎏擔任[註 1],當時亦有報導稱他為「劇審」[9]。導演(又稱編導)主要由任職於香港電台的劉國昌張少馨黃敬強等人擔任,通常一集由一名導演負責[4][10][11]美術指導張叔平擔任[12],後來履獲電影美指獎項的他當時已嶄露頭角,對於其工作較具體的記載主要涉及人物服裝及造型設計,據指他是亦受葉潔馨之邀,屬義助朋友性質,近乎不收酬勞[4]:166-167;亦有記載指該台電視部美術總監陳法興有所參與(與不少港台作品一樣)[13][14],其名出現於部分集數的片尾名單,職務為「美術設計主任」[註 1]。攝影由潘恆生[15]等負責。

同名主題曲由顧嘉煇作曲,盧國沾填詞,關正傑主唱[12][16]。片頭以隸書書寫的劇名「香江歲月」,乃由香港大學校長黃麗松所題[17]

劇中有不少移民到香港的北方人角色,劇組安排這些角色直接說國語對白,其國語對白的數量在當時電視節目中鮮見。[18]

Remove ads

選角

此劇被後世視為演員陣容鼎盛[19][20][21],雲集了不同背景的演員,包括來自香港兩個商業電視台無綫電視亞洲電視的藝員,其中來自亞洲電視的比例較多,無綫電視藝員的檔期顯得較難遷就,在第一輯辭演的有李司棋呂有慧等。[9][22]

演員陣容中,以臺灣資深演員、金馬影帝柯俊雄被視為最具份量,但港電作為公營機構,對演員薪酬的上限有所限制,未能提供符合他商業價值的薪酬,當時他收取日薪五百港元,跟其他主要演員相若[4]:167。據葉潔馨憶述,最初是經藝人沈殿霞介紹才得以接觸柯俊雄。[23]

與柯俊雄合作演繹侯氏父子的年青演員梁家輝,雖出身於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但他只在該電視台的劇集中演過跑龍套角色,1983年他憑電影《垂簾聽政》成為香港金像獎影帝後,同年他與港台簽下月薪近一萬港元的合約以拍攝此劇,為期一年,他亦在這期間認識了後來的太太——港台編導江嘉年。由於多年來他的演藝事業一直集中於電影,此劇是他十分罕有的電視劇主演作品。[24][25][26][4]:167

主要演員萬梓良出身於亞洲電視,拍攝此劇時已離開該台,同時他亦打算發展電影事業,此劇成為他在1983-1984年間唯一的電視劇主演作品。他曾透露劇中搭檔米雪是由他推薦參演。[27][28]

黃淑儀則在拍攝此劇前剛與無綫電視解除合約,港台曾希望與她簽下長期合約,但她因不想再受束縛而拒絕[29]。她飾演一名不擇手段而最終事業有成的女子,是她鮮有的反派角色,多年後她認為此角是自己歷來最好的角色。[30][31]

年長演員吳桐在拍攝期間抱病,戲份按其健康狀態變化有所調整。[32][9]

第一輯播出後,有傳媒報導指一些當紅演員曾有意參演,包括無綫電視的汪明荃周潤發,其中汪明荃是自薦,周潤發是因欣賞柯俊雄的演技,但因無綫電視拒絕配合而告吹。港台亦打算促成中國內地的知名演員劉曉慶與臺灣的柯俊雄在第二輯中合作[33][34],也未能成事。第二輯中梁韻蕊飾演的記者角色,港台本曾邀請麥翠嫻任喜寶出演,但兩人均辭演[35]。其他曾洽商但最終未能參演的藝人包括活躍於音樂界及電影界的鍾鎮濤[36]、活躍於電影界的鍾楚紅[34]等。

李賽鳳飾演的湯宇期一角,在第二輯拍攝時,曾有更換演員的打算。[37][36]

Remove ads

拍攝

此劇的拍攝記載可追溯至1983年10月[38][39],直至1984年2月,已完成了七至八集[9],在同年7月煞科[40]

取景方面,葉潔馨為了呈現劇中富豪的氣派,親自率隊往半山區視察豪宅並向屋主交涉借用,最終獲得一名法官澳門富商何鴻燊首肯;她又成功向運輸司麥法誠借用港督別墅轎車,由於轎車被禁止在夜間行駛,導演劉國昌曾運用燈光技巧拍攝出其夜間行駛的效果[4]:166。劉國昌曾指出,尋找舊時代的車輛以作道貝是拍攝的一大難處[10],劇組亦向歷史博物館借用一輛1949的舊式巴士[9]

劇組亦曾赴澳門取景[22][4]:167,包括南光碼頭[10]。第二輯拍攝時曾有報導指打算赴廣州取景[35]

第二輯於1985年10月中開始拍攝[41]。柯俊雄滯留在臺灣是影響進度的原因之一。[42][43]

角色表

更多信息 演員, 角色名 ...
Remove ads

播映與發行

第一輯共12集,每集一小時間 1984年7月29日起在無綫電視的頻道翡翠台首播(當時港台沒有自己的電視頻道),時間為逢星期日的晚上20:35[40][71];第二輯共6集,於1985年在亞洲電視的頻道中文台(後之本港台)首播,時間為逢星期一至五的晚上19:00[註 5],播出前先在本港台重播了第一輯。[43]

1989年港台籌備開拍類似題材的單元劇《雙城記》,反映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江歲月》第二輯結尾)至1980年代香港回歸澳門回歸過渡期的數年間,香港澳門兩地的社會狀況。為配合《雙城記》在1990年5月播出的計劃,港台安排《香江歲月》兩輯於1989年10月至1990年1月在無綫電視翡翠台重播,將原來的每集1小時,分成兩集,每集半小時播出,共36集[72][70][19][65]。後來攝製的《香江歲月》第三輯亦以該段時期為背景(見下章節)。

2003年此劇與其他港台舊作在有線電視重播。[73]

2009年,此劇首兩輯經數碼修復後,以一套共四張的DVD影碟形式發行。[74][20]

Remove ads

分集

更多信息 集數, 主要背景歷史事件[註 6] ...

第三輯

此輯的監製是嚴維,首兩輯的「製作統籌」馮焯鎏則在此輯擔任「策劃」一職[註 1],導演包括施潔玲[88]等人。

故事的時代背景為1983年至1989年。主要演員包括米雪伍衛國王馨平錢嘉樂鄭浩南彭丹梁天邵音音鮑漢琳黃允財等。[12][89]

此輯時被誤稱為第二輯。[89][90]

播映

1996年於無綫電視翡翠台首播。[91]

分集

更多信息 集數, 主要背景歷史事件[註 6] ...

迴響與評價

在港台的戲劇作品中,此劇時與單元劇系列《獅子山下》並稱為該台的代表作、經典之作。[5][92][16]

陳韻文的劇本在多年後仍被傳媒體視為香港電視劇中,為數不多、最具野心的作品之一。[7][21]

文化評論人李照興形容此劇為史詩式劇集及認識香港歷史的啟蒙作品,其人物發展設定體現了「當代香港是由極高的流動性組成」。[93]

註釋

  1. 按片尾名單。
  2. 第一輯劇情交代1960年代顧敏一家三口一起偷渡,但敏夫及兒子被捕獲及遣返。
  3. 當時在香港電台任職節目主任。[63]
  4. 童星時期首次演出。[68]
  5. 按當時各天報章的電視節目表推斷。晚上7時播放至1985年11月20日為止。
  6. 主要參考香港電台官方出版的《電視節目資料庫1973-2003》[75],附以其他來源補充。
  7. 據張少馨憶述,因劉國昌於上集拍了一集半長度,不忍刪剪,張少馨遂另請兼職編劇岸西續寫半集,由她執導,湊成新一集,故出現不常見的一集雙導演情況。岸西之名未見於片尾名單。[4]:167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