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𰒦簋
青铜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簋[a],是一件鑄造於西周中期的青銅簋,1975年出土於陝西省扶風縣莊白村,現藏於扶風縣博物館。造型和裝飾頗見匠心,雙耳作鳥形圓雕,器身和器蓋各飾對稱大鳥紋。蓋和腹內各有銘文11行134字,為現存商周青銅簋中銘文字數最多[2][b],內容涉及周與淮夷的戰爭。
出土
1975年3月,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白家生產隊社員在犁地時發現一批18件西周青銅器,多件銘文中有人名「」(即伯雍父[4]),為周穆王時期物。[5][6]其中,
方鼎甲、
方鼎乙、
簋的銘文篇幅較長,用語、書寫風格相近,所記內容關係密切,記述了同一件事的始末。[7]
外形
簋高21厘米,口徑22厘米,腹深12.5厘米。器身呈碗缽形,侈口、束頸、垂腹;雙半環耳;矮圈足;有蓋,蓋頂有圈足形捉手。[8]
簋的造型和裝飾頗見匠心,堪稱精良之作。[3][2]雙耳作鳥形圓雕,兩鳥直立背對,昂首、豎冠、挺胸,垂珥作鳥足形。以兩耳為界,器身分為兩面,兩面頸部中間各有一個突起的小獸首。兩面均以雷紋為地,飾兩隻大鳥。兩鳥呈軸對稱,面向對方,冠羽、尾羽長至垂地,捲曲而繁複。器蓋同樣飾四隻兩兩相對的大鳥。[8]
|
銘文
器蓋和器腹內均有銘文,內容和行款完全相同,皆11行、每行12字,再加2個重文,共134字。據銘文記載:某年六月乙酉,率領軍隊在棫林和胡與侵襲的戎人交戰,憑藉亡母的保佑,大獲全勝,斬首100級,俘虜2人,繳獲各類兵器、甲冑135件,救出被俘的周人114人,而自己毫髮無傷,於是製作此簋以頌揚和祭祀亡母。[9]
簋銘文中的「戎」,
方鼎乙銘文中稱為「𣼲戎」。據裘錫圭等的看法,交戰的「棫林」和「胡」在今河南郾城一帶,「𣼲戎」即淮河流域的淮夷。據傳世文獻記載,穆王時期,東夷進犯宗周,周人予以強力反擊。
簋銘文可以與此史事相聯繫。[10][11][12][c]
|
注釋
參考文獻
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