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渾dat6 juk6 wan4中古漢語擬音:tʰuoX jɨok ɦuən),也稱吐渾[1]退渾渾末,是西晉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黃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個民族與古代國家。其先祖是鮮卑慕容部,語言為古代蒙古語中的一個鮮卑語支系,移居至青海後,與羌族藏族漢族通婚。因其統治地區位於黃河以南,統治者又被封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河南,後不復見[2]。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襲王室汗族仍保留,與唐朝作戰中成為吐蕃軍隊的重要來源,一部分東遷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紀才在今青海省境內消失。

Quick Facts 吐谷渾, 地位 ...
吐谷渾
313年—663年
吐谷渾領土範圍
吐谷渾領土範圍
地位部落聯盟汗國
首都伏俟城(今青海共和
官方語言吐谷渾語
宗教
薩滿教佛教
政府君主制
王、可汗 
• 313-317年
慕容吐谷渾
• 329-351年
葉延
• 541-591年
夸呂
• 635-672年
諾曷缽
歷史 
• 建立
313年
• 終結
663年
前身
繼承
西晉
夏 (十六國)
吐蕃
Close
Quick Facts 繁體字, 簡化字 ...
吐谷渾
繁體字 吐谷渾
簡化字 吐谷浑
Close

歷史

建國

吐谷渾原為鮮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於徒河青山(今遼寧省錦州東北),西遷源於鮮卑單于涉歸庶長子慕容吐谷渾慕容廆的矛盾。兩人是同父異母兄弟,慕容吐谷渾年長。兩人原本感情良好。後來慕容廆被挑撥,漸次疏遠,有一次以馬匹互咬為由而與慕容吐谷渾爭執,慕容吐谷渾不悅求去,雖慕容廆致歉合好,但慕容吐谷渾認為嫌隙已生,仍決定離開。西晉太康4年(283年),慕容吐谷渾率所部1700戶西遷到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

313年左右,慕容吐谷渾又從陰山南下,至前涼之地枹罕(今甘肅臨夏)。以此為根據地建國,子孫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統治今青海省甘肅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的民族。317年,慕容吐谷渾逝世,由他的長子吐延繼位。東晉咸和四年(329年),吐延被羌族酋長姜聰刺死,臨死時囑咐長子葉延保衛白蘭道。及後,葉延繼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總部,並以吐延為氏,以吐谷渾為姓、族姓及國號。

葉延逝世後,碎奚嗣立。前秦建元七年(371年),他跟隨仇池氐王向前秦稱臣,被封為安遠將軍。後來,繼位的視連視羆都臣服於西秦,被封為沙州牧、白蘭王。吐谷渾也因此被稱作白蘭王朝。期間,屢次不服都招來戰禍。

後秦弘始十年(408年),視羆之子樹洛干立,佔據莫河川(又稱慕賀川,今青海同德縣巴溝),自稱為吐谷渾王,號稱茂寅可汗。411年,他揮軍擊敗南涼太子虎台,取得澆河地區。後來,雖曾敗於西秦,卻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自此,吐谷渾專心吸收人才,勢力越趨壯大,疆土東至洮河龍涸(今四川省松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望南涼,東接西秦。

540年,夸呂建都於伏俟城(今青海湖附近共和縣鐵卜卡古城)。

滅而復國

608年(大業四年),隋朝勸說鐵勒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大敗東遷並向隋朝求救。隋煬帝派宇文述將兵迎之,吐谷渾畏隋兵之強,拒降西遷。宇文述遂攻入吐谷渾境內,連克曼頭、赤水二城。吐谷渾大舉南遷,其原有領土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被隋朝佔領。隋朝在當地設置了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六年後的615年吐谷渾可汗伏允在青海復國,隋朝建制的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全沒。

唐傀儡政權

634年,吐谷渾侵犯唐朝邊境。唐太宗以此為藉口大舉攻打吐谷渾。翌年,唐軍獲勝殺死吐谷渾可汗伏允。吐谷渾成為唐朝的屬國,唐朝另立具有漢族血統的王室慕容融為可汗,但不久被臣民殺死。唐朝又扶持其子諾曷缽繼位。吐谷渾大臣爭權,國內大亂。

此時,吐蕃興起於青藏高原一帶,向四鄰擴張。吐谷渾成為吐蕃與唐朝長期爭奪的焦點。638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以吐谷渾挑撥離間唐蕃關係、阻撓和親為由,聯合象雄大舉入侵吐谷渾,首領慕容諾曷缽率領的部族投唐,居於涼州

658年,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叛逃吐蕃,將吐谷渾的虛實全部告訴了吐蕃大相噶爾·東贊域宋(即祿東贊)。隨即吐蕃對吐谷渾展開大規模軍事入侵。663年,吐蕃徹底佔據吐谷渾全境,西平大長公主和諾曷缽帶領數千帳吐谷渾百姓逃至唐朝的涼州,請求唐朝救援。唐高宗以涼州都督鄭仁泰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帥右武衛將軍獨狐卿雲辛文陵等分屯涼、鄯二州,遣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涼州安集大使,保護吐谷渾殘餘勢力,以備吐蕃。唐朝遣使譴責祿東贊。祿東贊也派人到唐朝譴責吐谷渾,並向唐朝請求和親,遭唐朝拒絕。

670年,吐蕃入侵唐朝西域安西四鎮,唐朝派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右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率眾十餘萬以攻打吐蕃,並試圖讓諾曷缽復位。唐軍在大非川之戰的慘敗使諾曷缽復位的夢想徹底破滅。672年,諾曷缽及其部眾被遷到鄯州

汗國滅亡後在青海境內的吐谷渾人情況

另一部分吐谷渾人則留居故地,成為吐蕃屬國,吐谷渾汗國被吐蕃所滅後,吐谷渾當中遂出現不少眾多大、小王和可汗(其首領不一定是鮮卑人),全在吐蕃的監督之下。經公元663年吐蕃滅吐谷渾一戰,吐谷渾徹底喪失了獨立,其地名被吐蕃改為阿豺ཨ་ཞ་)或者阿秦ཨ་ཅི་),以吐谷渾一個部落的名字呼之。

根據敦煌文獻《吐谷渾紀年殘卷》記載,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和親吐蕃的時途經吐谷渾,受到吐谷渾王莫賀吐渾可汗མ་ག་ཐོ་གོན་ཁ་གན་)、母后墀旁以及吐谷渾大尚論等王公貴族的盛大歡迎,並在翁域的佐地朋約都(ཙོ་གི་རྦོ་ཡོ་དུ)建造宮殿暫住。據學者林冠群,莫賀吐渾可汗、母后墀旁二人主要活動於706年至715年。[3][4]據16世紀巴俄·祖拉陳瓦所撰《賢者喜宴》,這證實了公元640年文成公主和親途經青海湖一帶的吐谷渾部落已經歸吐蕃統治之下。[5]然而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此時的吐谷渾由諾曷缽可汗統治,而非敦煌文獻上的莫賀吐渾可汗。這位莫賀吐渾可汗也是敦煌文獻上唯一的吐谷渾可汗,其具體在位時期以及其與諾曷缽之間關係都有待考證。

吐谷渾雖仍有諸王,但噶爾氏家族鎮守吐谷渾之地以監督其內政。最初吐谷渾仍有官員的人事任免權;後來被收歸吐蕃贊普,吐谷渾官員由吐谷渾王推薦、吐蕃贊普任命。被降為附庸的吐谷渾,其諸王多娶吐蕃王室為妻,因此藏文文獻多在吐谷渾諸王名字前冠以「འབོན་」(威利轉寫:'bon)的頭銜,「འབོན་」在古代藏語中有「甥」、「侄子」和「女婿」的意思。吐谷渾王在吐蕃眾多小邦中地位非常崇高。727年,吐谷渾小王與尚·本登蔥ཞང་དཔོན་གདན་ཚོམ་)、韋·達扎恭略དབའས་ཏ་ར་ཁོང་ལོད)同時被任命為貢論。779年,桑耶寺建成期間,赤松德贊召集各王公大臣舉行信奉佛教的盟誓,吐谷渾王的名字居於群臣盟書的首位。在吐蕃的軍事行動中,吐谷渾王是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但與上層貴族不同的是,吐谷渾部落受吐蕃奴役多有不滿,史料中不乏吐谷渾部落投奔唐朝的記載。噶爾氏鎮守吐谷渾之地,祿東贊便長期帶兵居住於此。在此後的唐蕃戰爭中,吐谷渾之地成為吐蕃進攻唐朝的重要根據地。祿東贊死後,其子論欽陵論贊婆鎮守吐谷渾。698年,論欽陵被赤都松贊殺死後,贊婆以吐谷渾部落七千帳投奔武周,安置在涼州洪源谷。根據敦煌遺書中的一份名叫《張議潮變文》的文獻記載,張議潮曾大約在大中十年(856年)左右攻打吐谷渾(或為地名),大破之,擒殺其宰相三人,俘虜部眾三百餘及駝馬牛羊兩千多匹而歸。由此簡單的推測吐谷渾的消失應該可以算是在9世紀,但至五代期間,不見於敦煌文書記載。

經濟與風俗

吐谷渾地處青海高原,以畜牧業為主。白蘭山(今青海省黃河源西北布爾汗布達山)出黃金,金屬冶煉也比較發達。位於中西交通要道之一白蘭道,商隊曾東至長江黃河下游,西達波斯,南抵吐蕃、天竺

吐谷渾男子服飾,著小袖,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帽上以羅冪遮住臉容,騎馬可避風沙。吐谷渾婦女服飾與漢族婦女相似。但髮式即辮髮。以金花為首飾,特別是可敦則首戴「金花冠」,具有鮮卑遺風。

宗教信仰初崇尚薩滿教,逐漸信奉佛教。514年立九層佛寺於益州

歷代君主

現代後裔

現代學者研究認為,青海、甘肅一帶的土族是吐谷渾的後裔[6]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