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至1918年间始于欧洲波及全球的大型现代化战争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一次大戰,或稱歐戰;英語:World War I;法語: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德語:Erster Weltkrieg;俄語:Первая войн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當時的歐洲列強互相牽扯下,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中。大量新式戰術、科技與武器被初次廣泛運用在這場戰爭中,包括新近發明的飛機、塹壕戰、化學武器等,導致這場戰爭成為了人類歷史中損失最大的軍事沖突。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場戰爭被直接稱為世界大戰。由於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文獻經常稱為「歐戰」[參 2]。
第一次世界大戰 | |||||||
---|---|---|---|---|---|---|---|
![]() 點擊圖片連結至戰鬥 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為: 第一次馬恩河戰役的德軍步兵衝鋒、凡爾登戰役的法軍衝出戰壕、索姆河戰役的Mark I 坦克、拉馬爾邁松戰役被法軍俘虜的德軍戰俘、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的法軍機槍部隊、百日攻勢中的法國雷諾FT-17坦克 | |||||||
| |||||||
參戰方 | |||||||
協約國: | 同盟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兵力 | |||||||
|
![]() ![]() ![]() ![]() 總計:25,248,321[參 1] | ||||||
傷亡與損失 | |||||||
士兵陣亡: 5,525,000 士兵受傷: 12,831,500 士兵失蹤: 4,121,000 總計: 22,477,500人陣亡、受傷或失蹤 (詳情) |
士兵陣亡 4,386,000 士兵受傷: 8,388,000 士兵失蹤: 3,629,000 總計: 16,403,000人陣亡、受傷或失蹤 (詳情) |

在1914年,歐洲各大列強分裂為兩個陣營:由英國、法國與俄國在1907年組成的三國協約,由德國、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組就的三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儲君斐迪南大公與其妻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視察過程中刺殺後,歐洲的緊張氛圍達到了最高峰。奧匈帝國隨後強烈譴責了塞爾維亞,導致了七月危機,通過外交手段避免沖突的嘗試並未成功。7月28日,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後,俄羅斯帝國以對塞爾維亞的保護責任為由向奧匈帝國宣戰。訖8月4日,除意大利王國仍保持中立,英國、法國、德國與其下各自殖民地紛紛按照盟約宣布戰爭。在1914年11月,奧斯曼帝國選擇加入同盟國。1915年4月,意大利倒戈,加入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
面對來自兩個戰線的敵人,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計畫為,在1914年擊敗法國後,將部隊調至東線後擊敗俄羅斯,此計畫被稱為施里芬計劃[1] 然而,德國擊敗法國的設想失敗了,到了1914年底,法國為首的協約國和德國在西線對峙,從比利時到南法的戰線在三年的時間變化不大,直到1917年。相比之下東線的機動性較高,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在數場交戰中迅速變換領土。其他戰線包含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交戰的義大利戰線,法國和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王國和奧匈帝國交戰的巴爾幹戰線,以及各海外戰區。
窘境中的德國軍方想要徹底打擊英法兩國海外殖民地與母國之間的聯絡與毀滅兩國經濟,最終將局勢推向有利自己的勝利,如此的戰略思想使得德軍於1917年發起無限制潛艇戰,加之齊默曼電報事件,在被英國截獲的電報中,德國政府同美國以南的墨西哥秘密談論對美開戰條件,一經曝光,迅速激起美國國內的憤怒情緒,最終導致了原本是中立國的美國於1917年4月6日參戰。而俄羅斯則於1917年二月革命中推翻延祚300余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其後以克倫斯基為主導的政府仍然主張繼續同德國作戰,履行協約國義務,激起廣泛民憤,最終於同年十月革命中被推翻。1918年3月3日,得勢的蘇維埃政權在列寧的授意下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俄國退出戰爭。俄國的投降使得原先東線的士兵可以調派至西方戰線。補充了大量部隊後,德國總參謀部希望能夠徹底擊敗法國和其盟國,發起了春季攻勢。儘管在初期取得了成功,但德軍於第四次香檳戰役中失敗,攻勢停止。該年8月,法國元帥費迪南·福煦發起百日攻勢,徹底擊敗德國。[2]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預估超過900萬名士兵戰死,500萬平民死於軍事行動的連帶傷害、疾病或是飢荒。超百萬人死於戰爭期間的奧斯曼帝國治下的種族滅絕與戰爭末期與戰後流行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還要面對巨額賠款。隨著帝國瓦解,許多新生國家建立,又沒法維持國際秩序的穩定,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