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柏林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78年7月13日,在德國總理府舉行的最後一次會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
---|---|---|---|---|---|---|---|---|---|---|---|---|---|---|---|---|---|---|---|---|---|---|---|---|---|---|---|---|---|---|---|---|
|
||||||||||||||||||||||||||||||||
柏林會議(德語:Berliner Kongress)是指1878年6月13日-1878年7月13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會議。與會國包括當時歐洲強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王國和德國)、[1]巴爾幹半島各國(希臘王國、塞爾維亞公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和黑山公國)和奧斯曼帝國。這次會議旨在確定俄土戰爭後巴爾幹半島各國的領土。最終,會議以柏林條約的簽訂而結束。
背景
1875年,波斯尼亞爆發反奧斯曼帝國動亂,不久蔓延至鄰近的保加利亞,奧斯曼帝國軍隊在保加利亞進行殘酷的鎮壓,令俄羅斯以保護保加利亞人為由,於1877年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土耳其戰敗求和,與俄羅斯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條約訂明被奧斯曼帝國統治數世紀的保加利亞獲得獨立,但新獨立的保加利亞版圖之大,令英國、奧匈帝國以及其他巴爾幹民族不滿,各國恐怕新獨立的保加利亞會成為俄羅斯傀儡,令俄羅斯大大增加在巴爾幹半島及東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於是巴爾幹地區在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後,變得異常緊張。
德國宰相俾斯麥以德國在巴爾幹地區沒有直接利益為由,願意當上調解人,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討論巴爾幹問題的國際會議,邀請各國出席,以平衡英國、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利益。
柏林條約的條約內容
參考來源
- ^ "Besides Turkey, there were six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 Great Britain, France, Austria-Hungary, Italy and Germany." Sowards, Steven W. Lecture 10: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Eastern Question. Twenty-Five Lectures on Modern Balkan History (The Balkans in the Age of Nationalism). [14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4).
座標:52°30′42″N 13°22′55″E / 52.51167°N 13.38194°E
|
Text is available under the CC BY-SA 4.0 licens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Images, videos and audio are available under their respective licenses.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over photo is available under {{::mainImage.info.license.name || 'Unknown'}} license.
Credit:
(see original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