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2010年人口普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2010年舉行的一次全國性人口普查,與上次普查相隔10年[1],與前五次人口普查只調查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在境內常住的人口相比,此次普查首次將中國境內的境外人員納入普查對象[2]。此次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進行登記調查,於2010年11月10日結束。根據2011年4月28日發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顯示全國總人口共計13.7053億人[3][注 1],普查還涉及人口增長、家庭戶人口、性別構成、年齡構成、民族構成、受教育程度、城鄉人口、人口的流動性等八方面。[注 2]
Remove ads
概述

2009年5月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於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通知》(國發〔2009〕23號),決定2010年進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標準時點是2010年11月1日零時)。[1]根據中國國務院的文件,此次普查的內容為人口和住戶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費用由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並列入相應年度的財政預算。[1]
部分地區的資料準備工作在2010年中5月到6月份左右已經展開,工作人員構成確定則在9月完成。[4]
由於所需人手數量龐大,單靠政府工作人員難以完成。所以人口普查工作的人員構成以政府工作人員及臨時聘用人員組成,其中政府工作人員多為參與指揮工作。由於人口普查需佔用早上和晚上的時間,又不屬於長期工作。所以在臨時工作人員構成上,不少是一些離退休的在家老人。[5][6]
有政府官員稱,居民不得拒絕普查員入戶登記。[7]對於「頑固」拒絕開門的人家,普查員可能請民警幫忙入戶。[8]
據時任國家統計局長的馬建堂稱,本次人口普查的三年經費總預算約為80億元人民幣。對比之前統計的全國人口13億左右,等於平均每個人需繳納經費6元左右。普查員每天平均花費30元左右的普查費用,其中包括培訓費、紙張費用等。[9]
普查過程中,部分工作人員在到住戶家調查時受傷,其中部分為被住戶飼養的寵物咬傷。[10]有罪犯在人口普查中無意中被發現,並被民警逮捕。[11][12]
落戶調查約於當年11月中旬完成,而後續的資料整理、光電錄入及錄入錯誤修正花費數月時間。[13][14][15][16]由於錄入系統對中文的識別能力有限,中文人名及民族等完全依賴中文的資料容易出現錯誤,例如漢族的「汉」字極易被軟件識別為「白」、「水」二字,從而將民族修改為白族和水族,不過這都可以在後期的複查中修正。
Remove ads
特別事件
社會反響

由於當時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及人民個人私隱意識的加強,部分人擔心人口普查會涉及計劃生育超生罰款,對此有政府官員表示其管轄地人口普查數據不得作為超生罰款依據。[19]
由於不同地區工作細節的操作差異,尤其是上級政府對人口普查數據的準確度計算只能涉及本地戶口的居民資料準確度,有些地區將資料簡單收集完成後並未有真正派人到戶進行調查,以至於部分中國公民在2010年11月10日普查結束之日表示未曾見過普查員上門。[20][21]
主要指標
2011年4月28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主要數據,初步統計中國大陸地區登記人口總數為1,339,724,852人。[3]
- 全國總人口:共計1,339,724,852人
- 大陸:1,339,724,852人
- 總和生育率:1.181
- 人口增長:比2000年增加73,899,804人,增長5.84%,年平均增長率為0.57%。
- 家庭戶人口:大陸共有401,517,330戶,家庭戶人口為1,244,608,395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
- 民族構成
- 漢族人口為1,225,932,641人,佔91.51%
- 少數民族人口113,792,211人,佔8.49%
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長5.74%;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長6.92%。
- 城鄉人口
- 城鎮人口為665,575,306人,佔49.68%
- 鄉村人口為674,149,546人,佔50.3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137,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33,237,289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3.46%。
- 登記誤差:人口漏登率為0.12%
Remove ads
人口過億的省份有廣東省;人口過5千萬的省份9個,其中山東與河南過9千萬,依次列第2位和第3位,四川過8千萬列第4位,江蘇與河北過7千萬,依次列第5位和第6位,湖南過6千萬列第7位,安徽、湖北與浙江3省過5千萬。廣西、雲南、江西與遼寧4省區過4千萬,黑龍江、貴州等5省過3千萬,重慶、新疆等6省市區過2千萬,北京、天津2直轄市過千萬,海南、寧夏與青海3省區過5百萬,西藏300萬人,為人口最少的省級行政區。這次人口普查,各省級行政區有以下特點:
- 人口第1省份廣東省1982年(三普)和1990年(四普)人口總數均居第5位,2000年(五普)升至居第3位,2010年(六普)升至第1位,常住人口總數達到104,303,132人。從五普到六普,10年間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長20.69%;年平均增長率為1.90%。按戶口登記地劃分,廣東常住人口中屬於省外的為21,498,798人,佔總人口的20.61%;從五普到六普省外人口增加6,433,920人,增長42.71%。
- 人口第二的山東省,六次普查除1990年(四普)人口總數均居第3位外,其餘5次普查均居第2位。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總數達到9,579.31萬人。從五普到六普,10年間共增加500萬人,增長5.50%,年平均增長0.54%。
- 從常住人口數據看人口輸出大省
- 人口第8的安徽省,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總數5,950.1萬人,登記本省戶籍6,862.0萬人。從五普到六普,10年間共減少35.9萬人,下降0.6%,年平均下降0.06%;;淨向外輸出911.9萬人,占本省戶籍人口的13.29%。
- 人口第4的四川省,2000年(五普)與六普常住人口總數均居第4位,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總數80,418,200人。從五普到六普,10年間共減少2,872,735人,減少3.45%。年平均減少0.35%。四川省是人口輸出大省,六普時點戶籍人口89,981,705人,淨向外輸出9,563,505人,占本省戶籍人口的10.63%。
- 人口第3的河南省,2000年(五普)人口總數均居第1位,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總數94,023,567人,退居第3位。從五普到六普,10年間共增加1,465,507人,增長1.58%,年平均增長0.16%。河南省是人口大省,2009年戶籍人口9967萬人,戶籍人口逼近1億人口,淨向外輸出約565萬人,約佔本省戶籍人口的7%。
- 人口第7的湖南省,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總數65,683,722人,登記本省戶籍70,780,918人。從五普到六普,10年間共增加1,288,449人,增長2%,年平均增長率為0.2%;淨向外輸出5,097,196人,占本省戶籍人口的7.20%。
- 人口第9的湖北省,2010年(六普)常住人口總數57,237,740人,登記本省戶籍61,759,720人;淨向外輸出4,521,980人,占本省戶籍人口的7.32%。
Remove ads
總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05.20比100,其中男性人口686,852,572人,佔51.27%;女性人口652,872,280人,佔48.73%。在省級行政區中,性別比差距最小的為江蘇,男女性別比為101.54:100,最大的為天津,男女性別比達到114.52:100。共有江蘇、寧夏等12個省市區男女性別比差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海南與天津男女性別比超過110:100。
按年齡分,0歲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18:100,0至14歲人口男女性別比為118:100。
按民族分,鄂倫春、俄羅斯、鄂溫克、景頗、獨龍、德昂、珞巴、達斡爾、赫哲、傣、朝鮮、門巴、納西、保安和阿昌15個民族女性人口多於男性人口,其中鄂倫春、俄羅斯族每百女性人口不到90個男性,其餘13個民族每百個女性男性比重多於90。漢、普米、蒙古族等31個民族男性人口多於女性人口。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畲、烏孜別克和塔塔爾族,每百女性,有超過110男性人口;漢族人口男女比例每百女性有近105個男性人口,男女比例居中等水平。
Remove ads
Remove ads
全國15歲以下(0-14歲)人口222,459,737人,佔16.60%;15-64歲人口998,433,406人,佔74.53%;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省級行政區人口結構特點如下:
- 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佔比重:有浙江、上海等7個省市超過10%,浙江省最高達到13.89%;此外湖南、廣西與湖北3省區老年人口所佔比例高於全國水平,北京、甘肅等9省市老年人口比例高於8%,福建、內蒙等6省區高於7%,廣東、寧夏、青海與新疆4省區高於6%,僅西藏低於6%,為5.09%。
- 15-64歲人口所佔比重:北京、上海與天津均超過80%,北京最高,達到82.68%,黑龍江、山西等10省市區超過75%,河北高於全國74.53%的平均水平,山東、江西等15個省市區在70%以上,廣西、貴州低於70%,其中貴州僅為66.21%。
- 15歲以下(0-14歲)人口所佔比重:貴州、河南、海南等10個省區超過20%,其中貴州最高,為25.22%;甘肅、河北等8個省份高於全國16.61%的平均水平,北京、上海與天津3直轄市最低,其中北京僅為8.60%。
Remove ads
第六次人口普查,按人口總數受教育程度劃分,小學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88.53%,初中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61.75%,高中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22.96%,大學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8.93%。各種教育程度的人口,具有大學(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佔總人口的8.93%,每10萬人受大學教育的人口8,93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佔14.03%;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佔38.79%;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佔總人口的26.78%。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口)54,656,573人,佔總人口的4.08%,文盲率(文盲人口佔15歲以上人口比重)4.89%。各省級行政區人口受教育程度有如下特點:
- 整體受教育程度覆蓋面最高的,依次是北京、吉林、遼寧和廣東4個省市,文盲佔總人口比重低於2%;黑龍江、天津和上海等9省市文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低於3%;江西、陝西和江蘇省文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低於4%;內蒙文盲人口比重略低於全國的4.08%;海南、山東等5省文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低於5%;四川、浙江2省文盲人口比重低於6%;雲南、寧夏文盲人口低於7%。安徽、甘肅、貴州與青海文盲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高於8%,其中貴州文盲人口達到總人口的8.74%,青海文盲率達到12.94%為最高,其次貴州、甘肅和安徽,文盲率均高於10%。
- 大學(含大專)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8.93%。北京、上海、天津與遼寧,大學教育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高於11%,依次列前4位,其中北京為最高,受大學教育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31.50%,每10萬人有31,501人接受過大學教育;上海居第二位,受大學教育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21.95%,每10萬人有21,952人接受過大學教育;天津居第三位,受大學教育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7.48%,每10萬人有17,480人接受過大學教育。在省、自治區中,遼寧省受大學教育的人口比例最高,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1.96%,每10萬人有11,965人接受過大學教育。江蘇、新疆、陝西和內蒙4省區受大學教育的人口比重高出10%,吉林、湖北、浙江、寧夏和黑龍江5省區受大學教育的人口比重超過9%,山西、廣東等6省份受大學教育的人口比重超過8%,受大學教育比例最低依次為貴州、西藏、雲南和廣西,均低於6%。
- 高中以上教育佔總人口比重全國為22.96%,有13個省市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除西藏為9.87%比重外,其餘均高於10%。
- 初中以上教育佔總人口比重全國為61.75%,有17個省市區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藏最低,僅為22.72%,雲南、貴州與青海均高於40%,其餘省市區初中以上教育佔總人口比重高於50%。北京、上海與天津3直轄市處前3位,北京最高,達到84.12%;省與自治區中,遼寧與山西最高,依次為72.08%與69.58%。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