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民航 (1953年—1987年)

中國曾經的航空公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民航 (1953年—1987年)
Remove ads

中國民航(英語: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縮寫:CAAC),是中國民用航空局[註 1]於1953年至1987年間,經營民用航空事業所使用的名義。在上述期間,民航局壟斷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航線、國內幹線和工業航空經營業務,並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載旗航空職能。

快速預覽 中國民航 CAAC, IATA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事業開端於1949年中國航空(中航)、中央航空(央航)的兩航起義。1952年7月,中航、央航兩航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航空公司(人航),人航旋即於1953年6月併入民航局,開始使用「中國民航」名義經營民用航空事業。其後長期由中國民用航空局同時承擔民用航空行政管理、生產經營兩項職能,形成「政企合一」格局。1987年,國務院決定對民航業進行體制改革,將中國民用航空局經營的民用航空事業分立為6家獨立的航空公司[註 2]。後又於2002年整合為中國航空集團(中航)、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南航)、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東航)3家國有特大型民用航空企業集團。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載旗航空地位及原中國民航的IATA航司代碼「CA」、ICAO航司代碼「CCA」均由中航集團所屬的中國國際航空(國航)繼承。

Remove ads

歷史

軍民合一時期

Thumb
中國民航20世紀50年代制服,藏於民航博物館俄語Китайский музей гражданской авиации
Thumb
人民畫報》1963年11期刊載的中國民航乘務員圖片。
Thumb
1967年1月2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民用航空系統由軍隊接管的命令》
Thumb
1980年3月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印發《關於民航總局不再由空軍代管的通知》

1952年7月17日成立中國人民航空公司,經營航空運輸和專業航空業務。[1]由於民航初建,業務量不大,設兩套機構,配兩套幹部,冗員過多,而且存在領導關係及工作上的矛盾,不能很好地保證飛行安全。在不到一年時間內,發生幾起重大事故[2]。因此,1953年6月,學習蘇聯民航「政企合一」的模式,中國人民航空公司併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民用航空局(簡稱「中央軍委民航局」)。1955年1月1日,中蘇民航併入中國民航北京管理處和西北管理處[2]:275

中央軍委民航局以「中國民航」的名義經營民用航空業務。1954年11月,中央軍委民航局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局,列入國務院機構序列。同年,中國民航開始執行領導人專機任務[3]:659-660,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運營國際航線,但當時的目的地僅為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緬甸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機隊也以蘇聯制客機為主[2]:65[4][5]

1959年,中國民航接收首架伊爾-18,此後伊爾-18機隊規模於60年代達到11架,1963年引進維克斯子爵型[2]:42,次年3月26日使用伊爾-18開通京滬、京廣不經停航班[3]:580[6][7]

中國民航首款渦扇式飛機為1970年從巴基斯坦購入的霍克薛利三叉戟型,次年伊爾-62也加入中國民航機隊[2]:46[8]。1973年,中國民航接收首架波音707,次年使用波音707開通北京經卡拉奇飛往巴黎的中法航線以及北京經上海、大阪至東京的中日航線[2]:66,707機隊規模也達到10架[2]:46。1974年1月30日,中國民航已運營19年的北京-伊爾庫茨克航線改為使用伊爾-62從北京直航莫斯科[2]:66,同年4月1日,中國民航用伊爾-62開通北京-烏魯木齊航線,京烏兩地間實現當天到達[2]:62[3]:582。1978年3月31日,北京-卡拉奇-亞的斯亞貝巴航線開通,成為中國民航首條通往非洲的國際航線,蘇黎世和法蘭克福這兩個航點也先後於1978年和1979年開航[2]:68。中國民航於1980年用波音707先後開航曼谷、香港[2]:65,其中香港航線於11月4日開航[9][10]

Remove ads

政企合一時期

1980年3月,中國民航脫離軍隊建制(除航行管制權仍由總參作戰部航行局和空軍司令部航行局統一領導),原國家民用航空總局更名為「中國民用航空局」,恢復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既是政府行政部門,又以「中國民航(CAAC)」的名義直接經營航空運輸[11]

1980年代隨着與西方關係改善,開始引入先進的客機與開發歐美航線,中國民航引進3架波音747SP[12][13],其中一架首次以租賃形式引進[2]:46,同年11月投入法蘭克福及倫敦航線運營[2]:69,翌年1月7日用其開通首條中美定期航線,由北京經上海、三藩市飛往紐約[14][15][16],1982年又租入一架747SP,同年開航洛杉磯[2]:69-70,1983年引進設269個客位的波音747-200BM客貨混合機[2]:48,民航北京管理局也開始將波音707外調至成都、上海管理局[17]:81。同年,中國民航上海管理局引進MD-82[18]

1984年,中國民航引進波音737-200和國產運-7,同年9月5日開通首條由北京經廣州飛往悉尼的航線[19]。1985年,中國民航首次引進空中巴士A310[18][20]波音767[2]:49,同年6月17日開通新加坡航線[2]:71,1986年首航羅馬,開通中意航線[3]:614,1987年開航柏林、溫哥華[2]:72並增加北京-東京-三藩市-紐約航班[3]:615

1980年代中期,中國民航已開通飛往美國歐洲中東澳大利亞的航班,且多用波音客機執行,而在前往東歐的航班上仍使用蘇制客機,如伊爾-62[21]中國民航只在國際航線上使用IATA代碼CA(如CA981),國內航線則無此代碼(如1501)。[22]

政企分開改革

1985年1月1日,中國民用航空烏魯木齊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成立,實行政企合一體制,不再使用「中國民航」名義。

1987年,國務院決定對民航業進行以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為特徵的體制改革,原「中國民航」拆分成6個獨立的航空公司:

同一時期,中國民航局直屬民航運輸企業還包括中國雲南航空公司長城航空公司中國航空總公司(及所屬中航浙江航空公司[23]

2002年,中國西北航空公司中國雲南航空公司併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中國北方航空公司併入中國南方航空公司中國航空總公司中國西南航空公司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合併組建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所屬機隊統一併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而各民用航空場站則下放地方管理。

現在,原「中國民航」的航空代碼(IATA:CA;ICAO:CCA)及大部分國際航班航權都歸併到了中國國際航空旗下。[24]

Remove ads

機隊

Thumb
1982年,在洛杉磯的中國民航波音747SP客機,噴塗中國民航塗裝。
Thumb
1990年在啟德機場的中國民航波音737-200。
Thumb
1974年,中國民航的伊爾-62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
Thumb
1988年,停在西安西關機場的An-24。
Thumb
1990年停在柏林-舍訥費爾德機場的中國民航波音767-200ER。

以下列表為中國民航於1987年退出民航運營時的機隊機型列表。

以下列表為中國民航於1987年退出民航運營前退役的機隊機型列表。

  • 註:1985年曾有一架波音747-243B短暫服役於中國民航,編號為B-2440,1986年轉手至維珍航空[27]
Remove ads

飛行事故

  • 1961年9月26日,中國民航一編號為18188的運-5撞山墜毀,機上15人全部遇難。[28]
  • 1968年12月5日,一架伊爾-14(編號640)在降落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時因發動機故障而墜毀於機場跑道南端1209米處一玉米地中,造成包括郭永懷在內的機上人員全部遇難。[2]:288[29][30][31]
  • 1976年1月21日,一編號為B-492的安東諾夫An-24由廣州飛往長沙,在降落長沙機場時墜毀,機上40人全數遇難。[32]
  • 1977年6月16日,民航新疆區局一架里蘇諾夫Li-2(機號303)執行烏魯木齊哈密的211號班機,被機上唯一的乘客劫持,劫機者手持利刃威脅稱帶有手榴彈、炸藥等,要求將飛機開往國外,否則炸機,機組隨後決定備降吐魯番(1985年停用的舊吐魯番機場),劫機者在飛機落地之前砸破機窗跳機,摔死在距吐魯番機場5千米處,後經檢查,劫機者聲稱持有的「手榴彈」是教練彈,「炸藥」是用紅糖冒充的[33]:515
  • 1982年4月26日,一架執行中國民航3303號班機霍克薛利三叉戟型(B-266)在離桂林45公里的恭城縣撞山墜毀,機上104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 1982年7月25日,一架伊爾-18(編號B-220)執行西安上海2505號班機,飛行至無錫上空時有5名手持兇器的人員試圖將飛機劫持至台灣,其中一名劫機者甚至在機上引爆雷管導致飛機受損,機上其餘人員與劫機者搏鬥,3名旅客、4名機組員受傷,最終原定10時08分抵滬的班機於當天中午12時54分在上海虹橋機場落地。[34][35][36][37]
  • 1982年12月24日,蘭州管理局一架編號為B-202的伊爾-18執行中國民航2311號班機(蘭州—西安—長沙—廣州),因有旅客在機上吸煙時將煙頭掉入地板,在降落廣州白雲機場時客艙冒煙,旅客撤離時艙內煙霧變濃並轉為明火,25名旅客在撤離時遇難。[38][39]
  • 1983年5月5日,B-296號三叉戟由瀋陽飛往上海時,卓長仁、姜洪軍等六人用手槍劫持飛機,最終降落在韓國春川附近的美軍機場,導致1人受傷,最終中韓達成協議,飛機及除6人外全體機載人員返還中華人民共和國,6人被當地逮捕服刑後遣返至中華民國。當時中韓尚未建交,也通過本次事件促成中韓關係開始正常化。[40]
  • 1983年9月14日,一架編號為B-264的三叉戟客機在桂林與一架轟炸機相撞,客機上11名乘客死亡,20名乘客和2名機組人員受傷。[41]
  • 1985年1月18日,一架編號為B-434的安東諾夫An-24B執行由上海經停南京、濟南飛往北京的5109航班,因濟南天氣狀況不佳而在進近過程中偏離航道,復飛時處置不當,失速墜毀,導致機組6人和旅客32人罹難。[42]
  • 1986年12月15日,執行2409號班機[43]的B-3413號An-24RV從蘭州中川機場起飛後遇到高空結冰天氣,2號發動機停止工作,返航時墜毀,6名乘客遇難。[44]
  • 1988年8月31日,中國民航301號班機從廣州飛往香港,於暴風雨下降落啟德機場時衝出跑道墜海,7死14傷。(這架飛機此時已經改由中國南方航空管轄,但仍塗有中國民航的塗裝)
  • 1989年12月16日,一架波音747-200BM(編號B-2448)執行由北京經上海、三藩市飛往紐約的981號班機時,一乘客欲劫機前往韓國,但因韓國方面拒絕降落,該機最後降落在日本福岡機場[45][46](這架飛機此時已經改由中國國際航空管轄,但仍塗有中國民航的塗裝)
  • 1990年10月2日上午,正從廈門高崎飛往廣州途中的廈門航空8301號班機被劫持,劫機者要求駕駛員將飛機飛往台灣,後飛機因燃油不足在舊白雲機場降落。飛機着陸後因劫機者奪取飛機控制權,使飛機偏離跑道,先後撞上了停泊在地面的中國西南航空4305號班機和中國南方航空3523號班機(這三架飛機仍塗有中國民航的塗裝)。事件造成南航3523號班機與廈航8301號班機合共128人遇難,涉事飛機全部撞毀報廢。[47]
Remove ads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