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科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科研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科学院
Remove ads

中國科學院[註 1],又簡稱中科院科學院[4],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為正部級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5],於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1977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獨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在技術科學部的基礎上及國家科委的支持下,成立中國工程院

快速預覽 主要領導, 院長 ...

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並稱「兩院」。發展至今,中科院下設6個學部(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以及12個分院(北京、瀋陽、長春、上海、南京、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新疆)、84個研究院所、2所大學、2所學院、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此外,還投資興辦了430餘家科技型企業(含轉制單位),涉及11個行業,其中包括8家上市公司。此外,中國科學院還擁有(含與其他單位共建)4個國家實驗室、8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5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管理有承擔中科院各分院、研究所及大學的網絡互聯的中國科技網互聯網骨幹網。

Remove ads

歷史

初創時期

Thumb
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原中央研究院舊址

1949年春,郭沫若、丁瓚、錢三強等人參加在布拉格召開的世界和平擁護者大會時,丁瓚透露了中共中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統一的科學院作為中國最高科學機構的意圖,內定由郭沫若負責。194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由陸定一負責籌備建立科學院,惲子強丁瓚協助,錢三強黃宗甄維基數據Q123249831參與。1949年9月,錢三強和丁瓚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由丁瓚寫院部機構,錢三強寫各研究所的部分,寫後經惲子強看過送給陸定一。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任命郭沫若為中國科學院院長,陳伯達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楨為副院長。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個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成立,院部最初位於靜生生物調查所原址(北京北海西沿附近的文津街3號)[6][7][8]。中科院創建之初,也接收了中央研究院國立北平研究院中央地質調查所等研究機構的設施和人員[8][9][10]。科學院行政上隸屬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實際上是中共中央宣傳部陸定一胡喬木主管,重要的事都是由中宣部向中央匯報同意後就定了。研究計劃局局長由竺可楨副院長兼任,錢三強任副局長。調整和改組研究機構。把數學、物理、社會科學集中在北京;生物、化學等在上海;天文、地學在南京;技術科學在東北,為了加強東北的基礎科學研究部分,把在上海的物理化學研究所遷到長春。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黨組成立,首任院黨組書記惲子強(院辦公廳副主任兼人事處長),副書記丁瓚(院辦公廳副主任),黨組成員惲子強,丁瓚,汪志華,嚴希純(同時為中國致公黨的領導人之一,2個月後經中央有關部門決定不再參加院黨組),孫桐(安其春,時任人事處副處長),吳征鎰(時任院黨支部書記、植物分類所副所長)。1950年增加李亞農,范文瀾,關肇直,曹日昌;1951年增加劉大年,張克明;1952年增加秦力生。1952年1月,惲子強赴東北分院(擬任副院長)之後,丁瓚代理黨組書記。

1952年底,張稼夫調離西北局,到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黨組書記,惲子強分工管數理化方面工作,丁瓚調心理研究所。1952年12月30日,張稼夫到任。

Remove ads

文革時期

Thumb
中國第一顆自由落體核彈 A2923 的模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先後被「砸爛」。1968年底,中國科學院僅在北京的171位高級研究人員中,便有131位先後被列為打倒和審查對象。文革期間,全院被迫害致死者達229名。除被立案審查或打倒外,包括中國科學院人員在內的中國大批科技人員及科技幹部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11]。1969年9月20日,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中國科學院,1969年11月29日撤出[12]

1970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革命委員會與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軍事管制委員會合併,組成新的中國科學院革命委員會,對外活動時仍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名義,同時中科院遷入三里河路52號原國家科委大樓[11][13]。1972年7月,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成立,中共中央任命郭沫若為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組長[14]

1975年初鄧小平主持中央和國務院日常工作後,提出整頓中國科學院。這次整頓是對全國科技工作領導機構的整頓,重點是調整知識分子政策和科技政策[11]。1975年7月18日,胡耀邦李昌王光偉到中國科學院主持工作。8月17日,胡耀邦等人將匯報提綱《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報送鄧小平。9月26日,鄧小平主持的國務院會議討論並基本通過了《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鄧小平讓在國務院研究室工作的胡喬木幫助修改,胡喬木作較多修改,並將原題《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改為《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10月7日,中央通知胡耀邦任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李昌、王光偉任副組長,王屏劉華清胡克實任核心小組成員。核心小組組長仍是郭沫若,武衡繼續任核心小組副組長[15]。1975年11月,毛澤東發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論全黨全國各項工作的總綱》、《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關於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被批判為「三株大毒草」,因此夭折[11][15]

1977年5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另組中國社會科學院[16]

1977年6月22日至7月7日,中共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副院長方毅主持召開院工作會議。會議討論了《1978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發展規劃綱要(草案)》,決定取消院、所兩級革命委員會[16]。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重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作為國務院所屬的一個主管科學技術工作的部門,方毅任主任。中國科學院不再承擔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職能[16]。197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改革開放

200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北京)改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7月23號,教育部同意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申請,同時教育部建議中科院撤銷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建制[17]

職責

根據《中國科學院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科院承擔下列職能[18]

  1. 瞄準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和國際科技前沿,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和戰略性研究,重點研究和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綜合性、前瞻性重大科技問題。
  2. 結合科學研究,培養和輸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科技人才。
  3. 促進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技術更新;為提高中國技術創新能力提供堅實基礎。
  4. 加強中國科學院學部建設,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諮詢、提出建議和參與對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評議。
  5. 按照開放、流動、競爭、擇優的原則,建設一支包括一批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幹和精幹高效的技術專家、管理人員的高水平的科技隊伍。
  6. 逐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與國際基本接軌並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科研機構新體制和現代科研院所制度;重點建設和穩定支持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國家知識創新基地,發揮國家知識創新體系核心的作用。
  7. 加大開放力度,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知識和人才交流;提高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的水平,拓展渠道,提高層次,擴大規模;發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及台灣地區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建立與社會和企業的聯繫,探索與跨國高技術企業之間的合作途徑。
  8. 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Remove ads

機構設置

根據《中國科學院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中科院設置下列機構[18]

內設機構

  • 辦公廳
  • 學部工作局
  • 前沿科學與基礎研究局
  • 重大科技任務局
  • 可持續發展研究局
  • 科技基礎能力局
  • 發展規劃局
  • 財務與資產管理局
  • 人事局
  • 直屬機關黨委
  • 國際合作局
  • 監督與審計局
  • 離退休幹部工作局

直屬事業單位

直屬研究單位

京區(北京分院)
Remove ads

直屬高等學校

Thumb
中國科學院大學

直屬管理與公共支撐單位

Thumb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 科技創新發展中心
  • 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
  • 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 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
    • 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 武漢文獻情報中心

直屬新聞出版單位

其他直屬事業單位

  • 北京綜合研究中心
  • 中國科學院青島療養院(致遠樓賓館)
  • 中國科學院廬山療養院(含鄱口賓館)

直屬企業單位

中國科學院直屬企業單位由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或控股持有。

  • 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
  • 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中科實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 東方科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 中國科技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中科院軟件中心有限公司
  • 中科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北京中科資源有限公司
  • 中國科學院瀋陽計算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中國科學院瀋陽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中科院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
  • 中科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
  • 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有限公司
  • 中國科學院成都有機化學有限公司
  • 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 中科院科技服務有限公司
  • 上海碧科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
  • 深圳中科院知識產權投資有限公司
  • 國科嘉和(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 國科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中科院創新孵化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 國科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科諾偉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國科量子通信網絡有限公司
  • 喀斯瑪控股有限公司


共建單位

群團和其他組織

  • 中科院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 中國科學院婦工委
  • 中國科學院團委
  • 中國科學院工會
  • 中國科學院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
  • 中國科學院文學藝術聯合會

組織人事

2020年9月16日 從深空到深海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取得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歷任院長

  1. 郭沫若(1949年10月-1978年6月)
  2. 方毅(1979年7月-1981年5月)
  3. 盧嘉錫(1981年5月-1987年1月)
  4. 周光召(1987年1月-1997年7月)
  5. 路甬祥(1997年7月-2011年3月)
  6. 白春禮(2011年3月-2020年12月)
  7. 侯建國(2020年12月-)

歷任副院長

其他院領導

……

  • 院長:侯建國(2020年12月-)
    • 駐院紀檢監察組組長:孫也剛
    • 秘書長:……孫曉明(2025年3月-,兼人事局局長、直屬機關黨委副書記)
    • 副秘書長:……王華(2025年4月-,兼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滬區黨委書記)、文亞(2025年4月-,兼發展規劃局局長)、王大同(2025年4月-)

學部與院士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諮詢機構,現設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技術科學部六個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全國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目前有院士702人,外籍院士53人。全體院士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其常設領導機構是學部主席團,由中國科學院院長擔任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