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副渤海鳥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副渤海鳥屬(學名:Parabohaiornis)是反鳥亞綱渤海鳥科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早白堊世的中國遼寧省。屬下包括單一物種馬氏渤海鳥(Parabohaiornis martini)[1]。
Remove ads
發現
本屬由王敏、周忠和、鄒晶梅及尼基塔·澤倫科夫(Nikita V. Zelenkov)於2014年首次描述並命名,模式種是馬氏副渤海鳥(Parabohaiornis martini)。屬名由拉丁文前綴para(接近)與渤海鳥科模式屬渤海鳥的學名組成,指副渤海鳥與其它渤海鳥科形態上的相似性。種名martini致敬已故古生物學家拉里·馬丁教授及其對鳥類演化研究的貢獻[1]。
正模標本IVPP V 18691是一副關節半連接、帶有顱骨的近完整骨骼,歸入標本IVPP V 18690則是一副關節連接、僅缺少顱骨、尺骨、橈骨及手掌的部分骨骼。兩件標本均保存於單塊石板上,現陳列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兩者均收集於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鎮附近的九佛堂組,時間為距今1.203億年左右的早白堊世阿普第期[1]。
Remove ads
描述
副渤海鳥具有一個獨特的特徵組合,因此區別於所有其它已知渤海鳥科。前頜骨和上頜骨分別有三顆及四顆牙齒。鼻骨缺乏上頜突,與長爪鳥、周氏鳥及齒槽鳥不同。脛跗骨缺乏髁間切跡,與齒槽鳥及渤海鳥不同。副渤海鳥肩峰突筆直,且平行於肩胛骨幹,長爪鳥和齒槽鳥的肩峰突則向背側傾斜。副渤海鳥的尾綜骨與第三跖骨長度之比獨特,為0.92–0.99,相比之下長爪鳥為1.06、齒槽鳥為0.79、周氏鳥為0.66、渤海鳥估計為0.82。最後,其它渤海鳥科的近端趾骨長度超過第四趾倒數第二節趾骨長度的80%,副渤海鳥的近端趾骨則要短得多(小於70%)。歸入副渤海鳥的標本,形態上與該屬正模標本無明顯差異,具備所有區分該屬與其它渤海鳥科的顱後特徵。兩件標本均為亞成體,但正如某些複合骨(如腕掌骨、脛跗骨及跗跖骨)的癒合程度所示,歸入標本較正模標本發育更為成熟[1]。
Remove ads
種系發生學
為探索副渤海鳥的系統發育位置,王敏等人(2014年)使用了包含56個鳥翼類分類單元的數據集,並根據262個形態特徵進行評分。發現副渤海鳥是種進階的渤海鳥科,與同在喇嘛洞鎮附近發現的渤海鳥近緣。其譜系關係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反鳥類 Enantiornithes |
|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