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協同和機器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协同和机器厂
Remove ads

協同和機器廠Hip Tung Wo Engineering Works),原協同和碾米廠,今廣州市柴油機廠(舊址),門牌為荔灣區芳村大道東146號。是廣州市早期較有名的製造業企業之一,曾生產出大中華第一台柴油機

快速預覽 協同和機器廠舊址,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Thumb

其位於荔灣區南片(原芳村區)的大冲口街道(原大涌口)下的杏花大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毓靈橋北面約20米處,佔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廠時間有爭議,市文化局有關的資料記載是1912年,而廣州市柴油機廠資料記載是1911年,確切年限屬那一年需作進一步考證。

「協同和」意為「協力同心、和衷共濟」。

歷史

宣統二年(1911),米業植豐號老闆何渭文欲開設米機(即碾米廠),物色中陳拔廷及陳沛林兩人,遊說他們離開河南大涌口均和安廠,合資創辦了協同和廠。後薛廣森(著名工商業家,其子薛則民在1930、40年代省港機器行被稱譽為「天王」)欣賞協同和碾米技術革新,與薛等商量入股改為機器修造廠,之後更招攬外股,資金增至三萬元,股東增至二十餘人[1]

民國二年(1913),協同和製出船用柴油機,贏得「華南第一家」的聲譽。

民國四年(1915),該廠仿製4 缸44.3 千瓦兩衝程熱球式柴油機成功[2]

民國六年(1917),協同和生產的柴油機開始銷往新加坡[3]

民國七年(1918),生產出117.7 千瓦、用壓縮空氣啟動、可逆轉的兩衝程柴油機,安裝在輪船上航行於珠江,引起航運業重視。

民國十九年(1930),在香港九龍土瓜灣道開設分廠。

至民國廿六年(1937),該廠累計生產各種規格的柴油機 383 台/1.68 萬千瓦,有設備85台,職工340人,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機器廠,產品行銷廣東及湖南、江西等地,並曾遠銷加拿大及東南亞等[2]

第四野戰軍進佔廣州前夕,貨幣大幅貶值,員工收入低微而掀起工潮。股東商議拋棄廣州廠轉向集中資金經營香港廠,而薛則民和方百里等股東堅持保存廣州廠。結果是以港幣一百四十萬元將香港廠的股份轉售另一方。薛則民攜同全家返回廣州,擔任協同和廠工務組組長[4]

1950年,薛氏被廣州軍管會任命為協同和廠廠長兼總工程師,由協同和主力維修中南海軍(南海艦隊前身)得到的國民政府遺留的艦隻[5],方便海軍日後的軍事行動。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九間小型機器廠併入協同和[2]

1966年易名為廣州柴油機廠。

2008年被市政府公佈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6]

2018年1月尾,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名單(第一批)公布,協同和機器廠(現為協同和動力機博物館)入選首批100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7]

Remove ads

破壞

陳拔廷故居,始建於1920年代,原位於機器廠內,是磚木結構兩層的樓房,具西歐券廊特色,二樓外廊設瓶式欄杆,外牆為白色灰砂磚砌築,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8]。2008年雖機器廠整體被納入廣州市文保單位,但2009年9月陳拔廷別墅被廣州市宏信汽車市場有限公司拆除。事後當局責成復建,建成屋宇已不同原貌[9]

遊覽

2009年初,市、區政府對芳村地區作出發展規劃,以廣州柴油機廠舊廠區地塊建設、發展922創意社區。廣州柴油機廠原址被納入白鵝潭規劃,時其主體廠房計劃在3年內搬遷至番禺大崗產業基地,為白鵝潭商圈內發展第三產業讓出14萬方土地,而協同和的百年廠房就轉為柴油機博物館[10]。場地現為廣州宏信922創意園,是珠江隧道鶴洞橋之間芳村大道沿線「濱水創意產業區」的一部分[11]。博物館暫為團體預約參觀制。

附近古蹟

抗戰前,毓靈橋番禺南海的交通要道,兩岸有一百多間商鋪,除了協同和柴油機廠外,其中較有名的有:鄧大林的杏林莊以及杏林莊內的「石泉」、寶石茶樓,再延申珠江北面有靜波造船廠和德國教堂等。

交通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