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文
Remove ads

合文,又稱合書,指把兩字或以上的漢詞濃縮成一個漢字書寫單位(一個方塊字字元)的文字形式,涉及構字部件的置換、重用,或左右相合、或上下相合、或三字相合,多數不借筆,也有少數是借筆,甚至會減省部分,而讀音有可能利用組合文字的聲母韻母結合、或仍保留原本的多音節讀法。

解說

合文是一種「合體字」,然而並非所有合體字都是合文。「合體字」是一種相對於「獨體字」的概念,所謂「獨體為文,合體為」,所有由超過一個單獨部件構成的漢字都可以稱為「合體字」,而合文的最大特色是單字元多音節,這特點是一般合體字所無的。

相對於「合字」的概念,「合文」是一個關於漢字的概念,早在商代已被大量使用,而「合字」的概念,除適用於「合文」外,也適用於漢語以外的二合字母,是個大小概念的問題。

歷史及現況

合文是古文字共見的現象,合文最早見於商代文字,在甲骨文裏,合文的應用非常普遍,到了西周姬發諡號武王」寫成的合文「」字也常見於青銅器銘文。

南北朝時出現大量合文。《魏書·江式傳》云:延昌三年,上表論字體不正。略曰:「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巧。談辯之士又以意說炫惑於時,難以釐改,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神蟲』為蠶,如斯甚眾。」這三字依次寫為:歸-「𲉖」,辯-「䛒」,蠶-「䗝」。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也說:「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為憂,『言反』為變,『不用』為罷,『追來』為歸,『更生』為蘇,『先人』為老,如此非一,遍滿經傳。」這六字依次寫為:憂-「𢞘」,變-「䛀」,罷-「甭」[a],歸-「𲉖」,蘇-「甦」,老-「𠈣」。

唐代武則天更是帶頭用組合會意的方式創造新字北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引唐《君臣正論》云:「武后改易新字,如以‘山水土’為地,‘千千萬萬’為年,‘永主久(夂)王’為証,‘長正主’為聖,‘一忠’為臣,‘一生’為人,‘一人大吉’为君。」這七字依次寫為:地-「埊」,年-「[1][b],證-「𤪉」,聖-「𰿓」[c],臣-「𢘑」,人-「𤯔」,君-「𠺞」[d]

宋代起流行把一些寓意吉祥的詞句合書成一字,寫在斗方(通常只有部件的置換拼合和重用,沒有部件的減省)。這種合文通常應用於節慶時作為一種祥瑞的張貼飾品、賞玩用的花錢,或作為一種文字遊戲,並不應用在寫作中。

《魏書·江式傳》、《顏氏家訓·雜藝》與《賓退錄》所引唐《君臣正論》的記載表明,從南北朝的合文一般由兩個漢字組成到唐宋有用四個漢字組成合文,構成合文的成分(漢字)越來越多,這種合文發展的趨勢持續到近現代,有的合文竟由多達八九個漢字組成。

現代圖書館學杜定友(1898年-1967年)曾於1924年創「tú shū guǎn/tuān/tuǎn」字來代替「圖書館」一詞,於當時中日學術文化界曾流行一時。至今中華民國教育部仍有「金圕獎」,以表揚優良圖書館。1926年,日本雜誌》以「圕」字命名,杜定友對《圕》第一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況加以統計,統計結果是──該刊用「圕」字436次,如用舊例「圖書館」則須用1308字。

類似情況發生在1953年的中國,結構學家蔡方蔭在教學時時常使用到「混凝土」此詞彙,大量書寫時極為費時。因此他將「混凝土」簡寫為「人工石」,甚至進一步的將「人工石」合併書寫為「砼」,發音則依據「仝」字發為「注音:ㄊㄨㄥˊ;拼音:tóng」。

中國引入外國的計量單位時,曾造了一些計量用漢字,如「瓩」「兛」「浬」「嗧」等。日語也有類似者,如「粁」、「竓」、「糎」等字,但很多現已罕用。另外也有同字不同義者,例如「瓩」在中文是指千,但日文指千

而另一個重要的合文範疇,就是化學漢字,尤其化合物的表示更為多元,如氫氧基,取「氧」字的「羊」以及「氫」字的「巠」組合成「qiǎng[4][5][6]」字,其發音即取自「氫」字的聲母以及「氧」字的韻母。相同概念還有「qiú」等字。其中某些化學漢字甚至包含了意思,如「烷」、「烯」、「炔」不僅包含了碳氫化合物的意義,還包含了「完整」、「稀少」、「缺乏」的意思及發音。

Remove ads

用例

合文是古文字共見的現象,唯甲骨文特別多。兩字合文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左右相合,如:

  • 大甲 祖丁 祖乙 十五 七月 等等;

一種是上下相合,如:

  • 十牢 小牢 五十 二百 八月 等等。

若是三字合文,則或先上下相合,或左右右相合,然後再與第三字相合,如:

  • 十二月 十三月 七十人 中母己 辛亥貞 翌日庚 上下 等等。

方言

Thumb
洪幫開香堂所掛圖符
Thumb
四川一帶的「zuí」字
Thumb
𰻞𰻞麵的「缺字圖片」字

有部分應用於方言的合文,發展成單音節字而被保留和廣泛應用,比如說「甭」原是北方方言「不用」的合文,連讀成béng一個音節;「覅()」、「𧟰()」或「𡠍()」原是吳語「勿要」的合文,連讀成fiào(國際音標:[viɔ])一個音節。又如潮州話中「上不下是()」是「不是」的合文,連讀「毋」(m6)和「是」(si6)成mi6音;「𠁞()」、「𠀾()」、「𣍐()」或「𫧃()」是「不會」、「勿會」的合文,連讀「毋」(m6)和「會」(oi6)成bhoi6;「⿱不畏()」、「⿰勿畏()」是「不畏」、「勿畏」的合文,連讀「毋」(m6)和「畏」(uin6)成muin3音。

圖符

合文有時會用作特定場合的圖符,例如在春貼上,有些人會把固定的祝賀說話合成一字的模樣或連書起來,當中最著名的是「缺字圖片」,即是「招財進寶」的合文。其他還有「黃金萬両」、「日進斗金」、「日日有見財」、「如意吉祥」、「福祿」等。

一些習用固定說話,如「孔孟好學」、「唯吾知足」、「春景當思」、「天人合一」、「天地君親師」,也常有人寫成合文,比如「長長久久」可寫成「⿰萬丈[7]⿰萬丈⿰多年[8]⿰多年」。[9]且由於造字者不止一人,寫字者又有不同的書寫習慣,因而合文也有不同寫法的異體字,例如「天」就有寫作「靝」和「靔」的。但「氣」和「气」本是兩個不同的字,「氣」是「餼」的本字,「气」才是「氣體」的「氣」,後以「氣」為「气」的繁體,而另造了「餼」字。更複雜的「天地君親師」可寫成「靝埊⿰皇帝⿺見親⿰先生」,也可寫成「靝𧹵⿱人主[⿺見⿱父母]⿺先生」或「靝⿰重氣⿰養氣⿰育氣⿰教氣」;「天官賜福」的合文「靝⿰南元⿰方便⿰財主」中,「官」字由於「元」通「員」,故也可寫成「⿰南貟」或「⿺元南」,意為衙門八字朝南開,主持其事的是官員,因此「南員」為官。[9]

此外,道敎等一些宗敎的儀式或驅邪的符籙中有更多的諱秘字合文。原刻於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傳為老子講學和仙蛻之處)前石碑上的《老子養生秘字訣》(「文革」中被毀,本世紀初根據拓件重刻),全篇為一首七言八句56字古體詩,將:

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

呼去吸來息由吾,性空心滅本無看(着)

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

鉛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寫作:(未收錄字的字形參見PUA頁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U+E970到U+E98D)[10]

軉𨈝㶮𥒯㥐𦼌𤂼[e],[⿰正⿱匕具]𠐵𠎢臹㴁𠋮[⿺九⿱匕具]

[⿰口⿸虍命][11][⿰亻⿱七天][12][⿰口⿸虍令][13]⿱天本[14]⿴囗旡[15]⿱大亨[16]⿸屍元[17],⿰身真[18]⿱天卩[19][⿰君⿱玄火][20][⿰氵⿱屯火][21]⿴囗神[22]𧾿⿱入塵[23]

𢚍𠒸[f]𠍟[⿱罒⿰肖光][24]𣎗[g]⿱幻京[26]𣔉[h],⿰虛覺[27]𢦉[i]⿰生妄[28]𢛣[j]⿱朋寂[30]𤀢[k]𡈟[l]

⿱地元[31][⿰亻⿱母子][32]𡙎[m]𡚌[n]𣊭[34][o][p][⿰木⿳金⿰水火土][36],𰋟[q][r][⿱三⿰三三][37][s][⿱⿲男男男女][38]𤛭[⿱無⿰無無][39]

著名的樓觀台內的道教對聯就用了其前兩句,但寫作「軉𨈝㶮𥒯㥐𦼌𤂼,靕𠐵𠎢臹㴁𠋮㐤」[40],即下聯第一字「正」和最後一字「丹」寫法不同,根據路迪民著的《〈亳州老君碑古字譜〉考釋(上)》,碑文里的⿰正真或[⿰正⿱匕具],應是「靕」的訛字,對聯中寫法正確。[10]

此外,洪幫隱語祕符也是合文,因此由它衍生而來的「缺字圖片」和「」等字,也有應視爲合文還是一般漢字之不同看法。

Remove ads

圖例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