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垂簾聽政
中國古代政治術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垂簾聽政是中國古代帝制社會下的一種特殊統治形式,特指皇后、太后或太皇太后在前朝行使皇權的政治制度。因禮教制度要求女性不得直面朝臣,故當臨朝稱制的女主召見大臣時,需在御座前設置紗帷或珠簾遮蔽,史稱"垂簾聽政"。此制度萌芽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宣太后,漢朝至清朝歷代均有實踐,尤以北宋章獻明肅劉皇后、遼朝承天皇太后蕭綽及清朝慈禧太后最為典型。[1]
自古雖主幼時艱,王家多釁,必委成冢宰,簡求忠賢,未有專任婦人,斷割重器。唯秦羋太后始攝政事,故穰侯權重於昭王,家富於嬴國。
歷史沿革
- 戰國時期:宣太后(前307年攝政)是中國史籍明確記載的首位垂簾者。她主政期間任用異父弟魏冉(穰侯)平定義渠國之亂,開創太后掌兵先例。《戰國策》載其召見西域使者時直言:"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打破男女之防的言論側面反映其突破禮制的執政姿態。[3]
- 漢代制度化:漢朝確立"母后臨朝"傳統。東漢六帝皆以幼齡即位,形成和熹鄧皇后(臨朝16年)、章德竇皇后、順烈梁皇后連續執政的局面。此時垂簾已具完整儀軌:太后稱"朕",發詔書用皇帝印璽,並開創"太后三璽"制度(天子之璽授皇太子,行璽封諸侯,信璽發兵)。[4]
- 唐代發展:武則天由"二聖臨朝"走向稱帝,將垂簾推向極致。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因風疾不能理政,"政事皆決於天后…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舊唐書·高宗紀》),此為史書首見"垂簾"二字。唐中宗復唐後,韋皇后效仿武后故事,終引發唐隆之變。
宋朝建立完備的垂簾制度體系:
- 程序法定化:需翰林學士草擬《聽政詔書》,經兩制官審議後由樞密院用印,如仁宗即位初的《皇太后權處分軍國事詔》。[5]
- 權力限制:規定太后不得單獨祭天、謁廟,重要人事任免需與宰執合議。哲宗朝高太后垂簾時,三省每日奏事需先呈皇帝,再進內東門小殿由太后裁斷。
- 終結機制:皇帝冠禮後即行還政禮,如宋仁宗1033年明道親政時,章獻劉太后撤簾於崇政殿。
清朝垂簾達鼎盛:
儀制規範
著名案例
跨文化比較
史學評價
受父權制思想影響,古代史家多持否定:
當代研究更關注制度功能:
文化影響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