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女皇帝
女性皇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女皇帝即女性皇帝。女性國王則叫女王,比女皇帝更低一級。漢語中「皇帝」一詞無性別之分,男女皆稱「皇帝」(如武則天自封「聖神皇帝」),因此,中國的「女皇帝」一詞及其簡稱「女皇」、「女帝」都不是稱號,而是僅在需要強調其女性身份時才使用的詞語,在中國,正式稱號男女都是「皇帝」。西方語言有性別之分,「女皇帝」一詞是君主為皇帝的君主制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為女性時的稱號,與「皇帝」稱號有別,一般簡稱女皇,在日本也可簡稱為女帝(如英語中「皇帝」為emperor,「女皇帝」為empress)。開創日本飛鳥時代的女天皇推古天皇(西元592年登基)是漢字文化圈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不過除去傳說成分,日本的君主頭銜自天武天皇開始才開始改稱天皇,且「推古」諡號是後世淡海三船所擬),若不把天武天皇之前的日本天皇列入計算,則日本的持統天皇才是漢字文化圈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1]。整個世界歷史上被普遍承認的女皇帝有兩位數(包括天武天皇之前的兩位女天皇),遠遠少於男性皇帝,這與父系社會確立以來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男尊女卑思想有直接關係。
Remove ads
名詞解釋
漢語中「皇帝」一詞沒有性別區分,男女皆稱皇帝,如武則天自封「聖神皇帝」。「女皇帝」、「女帝」、「女皇」一詞僅在需要強調其女性身份的時候才使用。正式稱號男女都是「皇帝」。
女皇帝一詞在中國、日本等漢字文化圈地域含義清晰,但在歐美國家則比較模糊,原因是在這些國家的語言中,女皇帝與皇后是同一詞,不像在漢語、日語等漢字文化圈語言中那樣區別明顯。例如英語的empress,有女皇帝與皇后雙重含義,為了區別就在empress後加上regnant(居統治地位)表示女皇帝(empress regnant),加上consort(君主配偶)表示皇后(empress consort)。
由於粵語「王」「皇」同音和殖民地歷史原因,港澳地區多稱英國女性君主為「英女皇」,但英國女性君主頭銜在其他中文地區僅被譯為女王(Queen)。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因1876年至1901年兼任印度女皇(Empress of India),成為唯一一位擁有女皇帝(Empress)頭銜的英國女性君主。
Remove ads
概述
女皇帝或女王的出現一般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前任君主的女性血親(如公主)繼位,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法律規定女性擁有帝位繼承權,帝位繼承以和平的方式進行,例如俄羅斯帝國的安娜女皇和日本的元正天皇。
第二種情況是前任皇帝的皇后在夫君死後繼承帝位,出現這種情況很多是由於國家法律沒有規定女性的帝位繼承權而女性的權力足夠大或臨時獲得統治利益集團的支持,帝位更替往往會伴隨着流血或不流血的政變的發生,例如中國的武則天和東羅馬帝國的伊琳娜女皇。
第三種情況是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都符合,即前任皇帝血親也是皇后(或妃子),這種情況在古代盛行近親結婚的日本比較常見,日本前四位女天皇推古天皇、皇極天皇(齊明天皇)、持統天皇和元明天皇都屬於這種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592年至770年不到200年的時間裏出現了6位、8代女天皇,共掌權90年,其中推古天皇和元明天皇分別是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的開創者。這段時期是日本歷史上獨特的「女帝時代」。日本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多女性皇帝的國家,共有10代、8位女天皇。
Remove ads
女皇帝列表
- 元姑娘:北魏皇帝(528年在位)。魏孝明帝與潘外憐之女。528年二月,其祖母胡太后毒死其父孝明帝,假稱她為男嬰,以皇太子身份繼承皇位,當時元氏甫出生50天;然而她即位當天,胡太后宣布她的真實身份並廢之,改立元釗為帝;不到一個月,爾朱榮攻陷首都洛陽,發動河陰之變,沉胡太后和幼主元釗於黃河,另立孝莊帝,女嬰皇帝則不知所終。她的女皇帝身分普遍不被後世所承認,一來是因為她是胡太后的傀儡,二來是因為她是以冒名男嬰而即帝位的。
- 陳碩真:一作陳碩貞,文佳皇帝(653年在位)。唐高宗時睦州清溪縣(今浙江省淳安縣)農民起義領袖;本為女巫,自稱從上天回到人間,化身為男子,以妖言惑眾;653年十月初起兵,自稱「文佳皇帝」;但起義很快失敗,她本人也於當年十一月被殺。後世大多不承認她為女皇帝,一來是因為她所領導的起義在國泰民安的高宗時代只稱得上是叛亂,二來是因為她已經化為男身了;但也有小部分學者承認她的女皇帝身份,如現代史學家翦伯贊在其所編撰的《中國史綱要》中稱她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 武則天:姓名武曌,武周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中國歷史上唯一普遍承認的女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的生母,武周唯一的皇帝。武氏14歲進入唐太宗的皇宮,十二年不得遷。後與太子李治有染;649年,太宗駕崩,高宗即位,以先帝後宮身份入感業寺出家;651年奉詔重入後宮;經過幾番宮廷鬥爭於655年被高宗冊立為皇后。高宗在位中後期因疾不能視朝,乃逐步放權於武后。武后創建垂簾聽政制度,掌握實際權力;683年高宗駕崩後,先後擁立其子中宗和睿宗為帝,以皇太后之身臨朝稱制;690年迫睿宗李旦退位,正式推翻李唐皇族,後於同年九月自立為大周皇帝,定尊號為「聖神皇帝」,建立武周政權,史稱「武周革命」。705年因「神龍政變」被迫內禪於皇太子李顯,被尊為「則天大聖皇帝」,亦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 (太上女皇),退位數月後崩逝,享壽八十一歲,死前下詔命令為她除去皇帝尊號,稱為「則天大聖皇后」;死後諡號多次改動,其孫唐玄宗時終定諡則天順聖皇后,自此不再變更。武氏自成為高宗皇后起便逐步掌權,往後在高宗在位晚期掌握實權直到退位,歷時50年;在位期間對外戰爭多數勝利,鞏固並拓展了中國的版圖;開創殿試和武舉,發展了科舉制度;繼續推行均田制,促進了農業生產;國家較貞觀之治時期更有所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小貞觀之治」。
Remove ads
日本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稱號,在日本「帝」等同於「天皇」,如神武天皇也稱「神武帝」;因此日本的女天皇也屬於女皇帝範疇。而所謂10代8位女天皇,是由於其中有兩位女天皇—皇極天皇和孝謙天皇,曾在退位後又因當時政局需要而再次登基。
- 推古天皇(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后,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 皇極天皇(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后,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 持統天皇(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后,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父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始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逝世,乃於次年正月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自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 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天皇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堂姐、太子妃,文武天皇堂姑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堂侄、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堂弟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內禪於其女元正女天皇,退位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
Remove ads
松拜克切爾
- 比·松拜:女皇(1672年—1717年在位)[4]
婆烏摩-迦羅王朝
- 特里布瓦那·瑪哈德維一世:女性的王中之王(845年—850年在位)
- 特里布瓦那·瑪哈德維二世:女性的王中之王(約890年—896年在位)
- 特里布瓦那·瑪哈德維三世:女性的王中之王(約896年—905年在位)
- 高梨·瑪哈德維:女性的王中之王(約910年—916年在位)
- 丹迪·瑪哈德維:女性的王中之王(約916年—936年在位)
- 瓦庫拉·瑪哈德維:女性的王中之王(約936年—940年在位)
- 達爾瑪·瑪哈德維:女性的王中之王(約940年—950年在位)
阿盧帕王朝

- 維多利亞:英國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印度女皇(1876年—1901年在位),英屬印度時期首任印度皇帝與唯一一位印度女皇,也是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女皇」稱號的女性君主。1837年其伯父英王威廉四世逝世以後即位為英國女王;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擊敗清朝,簽訂《南京條約》,開西方列強與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之先河;1877年接受「印度女皇」稱號;其在位期間英國空前強盛,經濟、科學、文學、藝術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殖民統治方面,使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第二個「日不落帝國」(第一個是西班牙帝國),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如今世界上許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等都是以她的名字來命名的;其子女眾多,與歐洲各國王室聯姻,有「歐洲的祖母」之稱。港澳地區亦將英國女性君主稱為「英女皇」,這是因為港澳地區遵循舊有之譯法,將英國君主稱為「英皇」或「女皇」。有人稱將英語中的Queen翻譯為「女皇」,會與Empress混淆,是「不嚴謹的翻譯」。[5]亦有人反駁該觀點,指出中西君主及爵銜不能準確對應,不同的譯法各有其道理。[6]漢字文化圈在近代後期普遍將承繼羅馬帝國統治者頭銜(英白拉多、凱撒、奧古斯都等)的歐洲君主翻譯為皇或女皇,其他翻譯為王或女王。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將「英國女皇」列作「錯誤翻譯」[7][8],但香港因為英屬時期的傳統,仍有保留英皇和英女皇的稱謂[9]。
Remove ads
阿賴
- 庫爾曼江·達特卡:稱「阿賴女沙皇」
- 伊琳娜(797年—802年在位):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皇帝利奧四世皇后,君士坦丁六世生母,拜占庭帝國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蘇里亞王朝末代女皇;780年其夫利奧四世死後立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為帝,為皇太后,掌握實際大權;797年又廢兒子,自立為女皇;802年被廢黜,伊蘇里亞王朝告終。她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唯一使用陽性「皇帝」(希臘語:βασιλεύς;英語:emperor)而非陰性「女皇」(希臘語:βασίλισσα;英語:empress)稱號的女皇。

- 佐伊(1042年—1050年在位):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后之女,皇帝羅梅納斯三世皇后,拜占庭帝國第二位女皇;其父死後,夫羅梅納斯三世即位,她與心腹宦官約翰共謀,於1034年殺其夫,同年與出身微賤的帕夫勒戈尼亞人米海爾結婚,助其登位為米海爾四世;1041年米海爾四世死,她立侄兒兼養子米海爾五世為帝;米海爾五世圖謀將她排除,但她被忠誠於馬其頓王朝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市民擁立,廢米海爾五世,作為馬其頓王朝正統嫡系與妹狄奧多拉共同在1042年即帝位;同年,以六十餘歲之身與君士坦丁九世結婚,三位皇帝共同執政。
- 狄奧多拉(1042年-1056年在位):拜占庭帝國馬其頓王朝皇帝君士坦丁八世與海倫娜皇后之女,佐伊女皇之妹,拜占庭帝國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馬其頓王朝末代皇帝;1042年起與其姐佐伊和姐夫君士坦丁九世作為拜占廷帝國共主,三位皇帝共同執政;1052年其姐佐伊女皇死,與姐夫君士坦丁九世兩人執政;1054年君士坦丁九世死後為單獨的女皇;無嗣,1056年臨終前指定米海爾六世即位,馬其頓王朝告終。
- 歐多西亞·瑪克勒姆玻利提薩(1067年在位)[10]



- 葉卡捷琳娜一世(1725年-1727年在位):全名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第一位皇帝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后,俄羅斯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一位女皇;本為立陶宛一農民之女,在大北方戰爭中為俄軍所俘虜,旋為彼得一世所寵,成為他的情婦;1712年正式成為彼得一世的皇后;1725年其夫彼得一世死後得到近衛軍支持乃登位為女皇。在位時間短,政治上無所建樹;她與彼得一世育有五子六女,僅次女與三女長大成人,次女即後來的伊利沙伯女皇;死後無男嗣,令繼孫彼得二世繼位。
- 安娜一世(1730年-1740年在位):全名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俄國沙皇伊凡五世之女,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侄女、彼得二世姑母,俄羅斯帝國第四位皇帝、第二位女皇;1710年與庫爾蘭公爵結婚,但不到三個月其夫死,遂以遺孀身份成為庫爾蘭女公爵,以後終身未嫁;173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後無嗣,遂即位為女皇;在位期間長期對外用兵,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與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聯合對抗波旁王室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並取得勝利,但在南下進攻奧斯曼帝國的戰爭(第四次俄土戰爭)中受挫;以風流着稱,無後,令其甥孫伊凡六世繼位。
- 伊利沙伯一世(1741年-1762年在位):全名伊利沙伯·彼得羅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一世和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之女,皇帝伊凡六世之舅祖母,俄羅斯帝國第六位皇帝、第三位女皇;1741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其甥孫伊凡六世,自立為女皇,以彼得大帝合法繼承人自居;在位期間鼓勵商業發展,使俄國經濟有所復甦;資助文學藝術創作,創建莫斯科大學和藝術院;對外參加七年戰爭,與法國和奧地利帝國結盟,對普魯士作戰屢屢獲勝;但她給貴族以特權,使廣大農奴處境更加艱難;亦以荒淫著稱,終身未婚,死後無嗣,令外甥彼得三世繼位。
- 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1796年在位):即葉卡捷琳娜大帝,全名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俄羅斯帝國皇帝彼得三世皇后,俄羅斯帝國第八位皇帝、第四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皇;本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於後來的彼得三世為妻;1762年伊利沙伯女皇死,無嗣,其夫彼得三世即位,為皇后,同年發動宮廷政變,廢黜其夫彼得三世,自立為女皇。其在位期間發動第五、六次俄土戰爭並取得勝利,擊敗奧斯曼帝國,吞併克里米亞汗國,獲得黑海的出海口;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使俄國的地位空前提高,成為地跨歐亞大陸的全世界最大帝國,故被尊稱為「大帝」,是俄羅斯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大帝」之一(另一個是彼得大帝);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等交往密切,但思想仍舊保守,反對法國大革命;亦以風流着稱,男寵眾多,兩個兒子(包括後來繼帝位的保羅一世)都有可能是她與男寵之子。但關於保羅一世是私生子的傳聞並不可靠,因為保羅一世無論相貌、性格皆與其父彼得三世相似。而也是因為保羅太像彼得三世的緣故,所以葉卡捷琳娜二世十分討厭保羅。(傳聞彼得三世沒有生育能力,但並非事實,彼得三世曾與一情人有私生子)。
- 蒙費拉托的伊琳娜:稱「奧古斯塔」或「專制君主」(陰性形式),作為自治統治者(1303年—1317年在位)[13]。
- 薩伏依的安娜:擁有「奧古斯塔」和「皇后」頭銜,作為自治統治者(1351年—1365年在位)[14]。
- 瑪麗亞:伊庇魯斯統治者(1384年—1385年在位),自稱女皇
阿科馬克人
其他
在歷史上還有些朝代中也有權力超越了皇帝但並未篡權稱帝的皇后、皇太后等女性統治者。這種情況,即是歷史上所稱的臨朝稱制,自武則天以後又叫垂簾聽政,最典型的例子是戰國時秦國的宣太后、西漢的呂后和晚清的慈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慈安太后逝世後,成為大清唯一的實際統治者,繼續掌控光緒帝的決策,甚至被稱為「無冕女皇」。
其他例子如西遼的感天后和承天太后,蒙古帝國的乃馬真后和海迷失后等,她們臨朝稱制時皇位空缺,成為實際上的一國之主,雖然未稱帝,但一般把她們作為君主甚至準皇帝,最典型的標誌就是以她們的名字和年號來紀年。
女性臨朝稱制在東亞歷史中較常出現,原因在於儒家文化的獨特性——「孝」。漢代以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無不對「孝」推崇有加,滲透於國家政治的方方面面至近代。在此背景下,太后憑藉先皇帝遺孀和新皇帝母親(嫡母)的身份,藉由父權,進入國家權力中心。
日本的傳說與歷史中,曾出現皇位空缺而暫由皇后臨朝的情況,如神功皇后曾在應神天皇即位前稱制69年[17],因此在明治維新以前,她也被視為天皇或准天皇;南北朝時期在足利尊氏的策劃下,使北朝方面完全沒有天皇管理朝政(天皇、上皇與法皇皆無),因此由後伏見上皇女御-西園寺寧子,以國母(光嚴天皇及光明天皇生母)的身分代行天皇職權,成為實際上的治天之君。
日本
- 神功皇后:或稱神功天皇,為仲哀天皇之皇后、應神天皇生母,在仲哀天皇駕崩後開始攝政,攝政期間長達39年,成為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在明治維新以前多被視為准天皇或女天皇,甚至一度被列入天皇任數的計算內,但現今只將神功皇后視為攝政皇后而非女天皇。
- 飯豐青皇女(440年-484年11月):或稱飯豐天皇,古事記記載為履中天皇第一皇女,但日本書紀中卻是市邊押磐皇子之女。在清寧天皇駕崩直至顯宗天皇繼位以前,曾短暫臨朝聽政,但上述兩本史籍都不承認其為女天皇。而在扶桑略記一書中稱飯豐青皇女為「第24代飯豐天皇」。
- 間人皇女(?-665年3月16日):或稱中皇命,舒明天皇皇女、孝德天皇皇后。於齊明天皇駕崩直至天智天皇即位前的空檔,她曾經短暫即位(或攝政)。有一說認為萬葉集中以「中皇命」之名留有和歌傳世者即間人皇女。

巴西帝國
- 伊莎貝爾一世(1846年-1921年):巴西帝國末代皇帝佩德羅二世的長女,1850年弟弟皇儲阿方索去世,她被繼立為女皇儲。1889年她的父親被推翻,君主制覆亡。1891年她的父親去世,她成為名義上的巴西女皇伊莎貝爾一世,但只得到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墨西哥
- 瑪利亞·何塞法(1872年-1949年):墨西哥皇帝阿古斯汀一世的後代,阿古斯汀之子皇儲阿古斯汀的長孫女。墨西哥君主制於1867年覆亡,但阿古斯汀一世的後代仍要求墨西哥的皇位。1925年墨西哥王子阿古斯汀(三世)去世,瑪利亞·何塞法作為他的侄女成為名義上的墨西哥女皇,但只得到了極少部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朝鮮王朝
- 李海瑗(1919年4月24日-2020年2月8日),為朝鮮王朝王室與大韓帝國皇室後裔,朝鮮高宗孫女、義親王李堈次女,在世期間是朝鮮王朝王室及大韓帝國皇室的後裔中最年長者,為是第三十任朝鮮王朝家族首領,在2006年9月29日,於韓國首爾一家旅館自行舉行加冕儀式,自稱文化大韓帝國女皇,不過未獲韓國政府及民間認可。
俄羅斯帝國
- 瑪麗亞·弗拉基米羅芙娜·羅曼諾娃:她成為名義上的女皇,但只得到了君主制支持者的承認。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備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