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安西大都護府
唐朝軍政機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安西大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連至波斯,在武周時代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止,共存在約150年。[1] 安史之亂前,安西都護府和大都護府三易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為都護府,共約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為大都護府,共約71年。安史之亂後,765-778年為都護府,781年後又名為大都護府,790年開始被吐蕃攻佔,至808年完全消失。

歷史
640年9月19日(貞觀十四年八月癸巳,農曆八月二十八日),交河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平高昌,以其地設西州。[2] 640年10月11日(貞觀十四年九月乙卯,農曆九月二十一日),於西州設安西都護府,[2] 用以針對西突厥。[3] 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後由郭孝恪接任,開始時只有數千人的兵力。[3]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擊敗龜茲國,把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3],永徽二年(651)安西都護府遷回高昌[4]。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十一月,蘇定方在碎葉水平定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從而平定了西突厥,顯慶三年五月(658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到龜茲(今庫車),[5] 安西都護府升格為大都護府。唐高宗改變太宗時只重軍事而輕行政管理的做法,在突厥故地分設濛池、昆陵兩個都護府,並將其附屬小國分別設置州府,西境直抵波斯,都隸屬於安西大都護府,[6] 使這一帶都置於唐朝的羈縻統治之下。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位於蔥嶺以西的西突厥都曼部降唐,朝廷派人去該部巡查。[3]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又派遣吐火羅道置州縣使王名巡視蔥嶺以西,[3]在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國,設置十六都督府,統轄八十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軍府,並在吐火羅立碑記述此事。[5]在此時,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濛池都護府、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
龍朔二年(662年)之後,吐蕃和唐朝反覆爭奪安西四鎮,此處多處易手,直到唐德宗貞元六年(790年),安西四鎮相繼完全陷落。[7]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5] 期間,唐朝廷曾兩復兩棄安西四鎮: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儀鳳二年(677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被唐將裴行儉收復,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被迫收縮戰線,放棄安西四鎮。[8] 武則天長壽二年(693年),王孝傑收復了安西四鎮,在龜茲國恢復設置了安西都護府。[5] 此後,安西都護府的駐地才在龜茲穩固下來。[8]
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東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的地區,以抵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3]
安西都護府全盛時代所統率的精銳騎兵又稱「安西兵」,唐肅宗至德年間(756年-758年),為平定安史之亂,唐政府在河西、隴右徵兵,[5] 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3] 幫助收復了兩京。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機陸續佔領隴右、河西,因此安西都護府與唐朝的通道中斷,但安西四鎮留守軍隊仍孤軍堅守。[9]期間,因與朝廷聯絡中斷,安西軍士不知朝廷已改元,將僅用了兩年的廣德年號至少用到廣德四年。
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河西軍鎮多被吐蕃攻陷。[5]有舊將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二鎮和沙陀、回鶻相依,吐蕃久攻不下。[5]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李元忠、郭昕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都護,郭昕為安西都護。[5] 隨後,吐蕃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安西變得孤立無援,德宗貞元三年(787年),被吐蕃攻陷。[5]
安西最後陷落的時間,史料並無確切記載,這可能不僅是情報斷絕所造成的,而是事實上唐朝已經放棄了對安西的控制。[10] 安西四鎮的于闐陷落於貞元六年(790年)。[11] 《資治通鑑·貞元六年》:五月,「安西由是遂絕,莫知存亡。」有學者推論,安西最後的陷落時間是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12]從此,西域開始與中國漢地被不同政權所控制達千年之久,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攻滅準噶爾為止。
Remove ads
區劃
Remove ads
安西都護、大都護列表
以下列出歷任安西都護和安西大都護。[13]
初建之安西都護府共四任都護(640年—658年):
初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5任大都護(658年—667年):
再建之安西都護府共7任都護(667年-685年):
再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共2任大都護(686年-689年)
- 第1任:王世果(唐睿宗垂拱二年至三年,686年—687年)
- 第2任:閻溫古(唐睿宗垂拱三年至唐睿宗永昌元年,687年—689年)
三建之安西部護府共兩任都護(689年-691年):
- 昝斌(唐睿宗永昌元年至武周天授二年,689年-691年)
三建之安西大都護府大都護(693年-752年)
- 第1任:許欽明(武周長壽二年至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3年—696年)
- 未之任:鄭孝本(《滄州刺史鄭孝本墓志銘》:「尋除貝州刺史,轉安西都護,以疾不堪詣部,轉滄州刺史。」聖曆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 第2任:公孫雅靖(武周萬歲通天元年至武周聖曆元年,696年—698年)
- 第3任:田揚名(武周聖曆元年至武周長安四年,698年—704年)
- 第4任:郭元振(唐中宗神龍二年至景龍二年,706年一708年)
- 第5任:周以悌(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未之任)
- 第6任:郭元振(唐中宗景龍二年至景雲元年,708年一710年)
- 第7任:張玄表(唐中宗景雲元年至唐玄宗先天元年,710年一712年)
- 第8任:宋德元[16](唐玄宗先天二年至開元二年,713年一714年)
- 第9任:呂休璟(唐玄宗開元二年至三年,714年一715年)
- 第10任:郭虔瓘(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717年)
- 第11任:郯王李嗣直(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遙領)
- 第12任:陝王李嗣升(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遙領)
- 第13任:湯嘉惠(717年—719年)
- 第14任:張孝嵩(719年—724年)
- 第15任:杜暹(724年—726年)
- 第16任:趙頤貞(726年—727年)
- 第17任:張某(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卒,733年前)
- 第某任:万俟應元(玄宗年間任)[17]
- 第18任:延王李洄(唐玄宗開元十五年至二十三年,727年—735年,遙領)
- 第19任:趙含章(727年—729年)
- 第20任:呂休琳(729年—730年)
- 第21任:湯嘉惠(730年)
- 第22任:來曜(731年)
- 第23任:徐欽識(731年—733年)
- 第24任:王斛斯(733年—738年)
- 第25任:任師利[18]
- 第26任:蓋嘉運(738年—739年)
- 第27任:田仁琬[19](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至天寶元年,740年—742年)
- 第28任:夫蒙靈詧(742年—747年)
- 第29任:高仙芝(747年—750年)
- 第30任:王正見(751年—752年)
- 第31任:封常清(752年—755年)
- 第32任:粱宰(唐肅宗至德元載至二載,756年—757年)(至德二載至唐代宗永泰元年,757年—764年)
- 第33任:李嗣業(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安西大都護改鎮西都護,李嗣業為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遙領未就任。
- 第34任:荔非元禮(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代領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遙領未就任。
- 第35任實際上的第34任:郭昕:大曆十四年(779年)為安西四鎮留後。建中二年(781年),正式冊封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779年—795年)
安史之亂後可考之安西都護
- 實際上的第31任:爾朱某:765年-778年 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曆十三年。就任。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