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布亞新畿內亞

大洋洲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布亚新几内亚map
Remove ads

巴布亞新畿內亞獨立國(英語: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5]),通稱巴布亞新畿內亞Papua New Guinea[a],縮寫為PNG;巴布亞皮欽語Papua Niugini希里摩圖語Papua Niu Gini),簡稱巴新,是位於大洋洲島國,由新畿內亞島東半部及周邊美拉尼西亞地區的離島組成,地處澳洲以北的西南太平洋。西與印度尼西亞接壤英語Indonesia–Papua New Guinea border,南同澳洲隔海相望,東鄰所羅門群島。首都為莫士比港。該國領土面積462,840平方公里(178,700平方哩),包括一片廣闊的主島陸地及數百個外圍島嶼。

快速預覽 巴布亞新畿內亞獨立國Independent State of Papua New Guinea(英語) Independen Stet bilong Papua Niugini(巴布亞皮欽語), 首都暨最大城市 ...

19世紀80年代,巴布亞新畿內亞領土被劃分為北部的德屬新畿內亞和南部的英屬巴布亞領地,後者於1902年割讓予澳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境歸澳洲管轄,但仍分屬兩個獨立行政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畿內亞戰役中此地發生激烈戰鬥;戰後兩個行政區合併。1975年,巴布亞新畿內亞成為獨立的英聯邦王國,由總督代表君主行使職權。政治體制沿襲西敏制,由政府首腦總理領導。國民議會議員同時兼任省級領導人。

該國人口高度集中於農村地區,2023年城市化率僅14%。巴布亞新畿內亞憲法英語Law of Papua New Guinea#Constitution明文保護傳統社群與生活方式的存續。雖然官方人口統計約為1180萬,但衛星數據測算結果接近1700萬。人口結構極具多樣性,現存已知語言達840種英語Languages of Papua New Guinea,為全球語言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文化習俗同樣多元,多數文化和語言群體規模較小,英語和皮欽語作為通用語言使用。這種多樣性導致摩擦頻生,政治領域尤為明顯,政府始終難以有效遏制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該國多數居民信仰基督教,分屬不同教派。

鄉村化與人口多樣性源於其多山地形。這片土地滋養着全球約5%的已知物種,出口導向型經濟也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巴布亞新畿內亞屬發展中經濟體,近40%人口為自給農,基本脫離貨幣經濟體系。該國與澳洲保持緊密聯繫英語Australia–Papua New Guinea relations,同時不斷深化與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紐帶。

Remove ads

語源

巴布亞源自於當地語言,但確切來源仍不清楚。[7]葡萄牙史家安東尼奧·加爾旺英語António Galvão曾於著作中道:

The people of all these islands are blacke, and have their haire frisled, whom the people of Maluco do call Papuas.[8]

新畿內亞(英語:New Guinea、西班牙語:Nueva Guinea)則是源於西班牙探險家Yñigo Ortiz de Retez英語Yñigo Ortiz de Retez,在1545年提到該地的人種與他先前於非洲畿內亞地區所觀察到的人種之間的相似之處,因此命名為新畿內亞。畿內亞最初為柏柏語中的詞彙,意為黑人,被葡萄牙語借用後,又傳入其他語言廣為使用。

歷史

早期定居歷史

Thumb
薩沃斯人(Sawos)女性山牆雕像,畢夏普博物館中的大洋洲藝術藏品

考古證據顯示,現代人類約在4.2萬至4.5萬年前首次抵達現今的新畿內亞和澳洲俾斯麥群島地區。布干維爾島約於2.8萬年前開始有人類定居,更偏遠的馬努斯島則約在2萬年前出現人類活動蹤跡。這些遷徙屬於人類最早走出非洲的遷徙之一,所形成的種群在史前時期基本與外界隔絕。[9]:11[10]約1萬年前,因海平面上升英語Past sea level,新畿內亞與澳洲分離,但澳洲原住民新畿內亞居民的分化早在約3.7萬年前就已形成[11]

約公元前7000年,新畿內亞高地獨立發展出農業,成為全球少數幾個植物獨立馴化中心[12]。在全面農業形成之前,當地已成功馴化多種植物,包括西米東印度橄欖卡魯卡英語Karuka[9]:13。考古研究證實,說南島語拉皮塔文化人群於3300年前抵達俾斯麥群島[13]:252。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否同期登陸新畿內亞主島,但有確鑿證據顯示其約在公元前500年已活躍於沿海地區[13]:256。這些社群與更廣闊的貿易網絡保持往來[14]香蕉甘蔗很可能正是通過這些貿易路線從新畿內亞傳播至世界其他地區[15]:52–53

公元300年左右,隨着商品需求轉向摩鹿加群島帝汶島,該地區貿易活動逐漸減少。16世紀後,歐洲勢力對此地的興趣與日俱增,荷蘭對蒂多雷蘇丹國的影響力持續擴大。隨着荷蘭殖民當局對新畿內亞日益關注,他們承認並擴展了該蘇丹國對新畿內亞西部的主權主張。[15]:16–17至17世紀末,達瑪樹脂英語Dammar gum海參珍珠椰子核、貝類與極樂鳥羽毛等商品需求上升,促使貿易活動再度活躍,並逐漸延伸至新畿內亞東部[15]:18

新畿內亞島上的各個社群雖通過貿易網絡保持經濟聯繫,但除少數政治聯盟外,各社群大體維持自治,依靠自給農業維持生計。[16]:51貨物通常沿固定路線交易,部分村民熟悉鄰近村落語言,甚至能夠掌握使用(但語言本身並非政治歸屬的標誌)。在沿海及島嶼地區,則形成了更廣泛的貿易網絡。[17]:132–133雖然民眾很少長途遷徙,但貨物通過本地交換實現了遠距離流通,文化習俗很可能也藉此途徑傳播[18]:19–20。儘管存在這些聯繫,歐洲統治下建立的更大政治實體並無先例,且往往將歷史上相互敵對或毫無關聯的社群強行聚合[19]:11

歐洲影響

可能有中國及東南亞船隻偶爾抵達該島,並與新畿內亞社群發生零星接觸[20]:10。葡萄牙探險家安東尼奧·迪阿布雷烏英語António de Abreu是首位發現新畿內亞島的歐洲人[21]:152葡萄牙商人英語Portuguese maritime exploration番薯從南美引入摩鹿加群島,約在17或18世紀時,番薯很可能由此傳入今日的巴布亞新畿內亞地區,最初從南部海岸登陸,隨後迅速向內陸高地擴散,逐漸成為主食作物[15]:165, 282–283。番薯的引入,可能與其他農業變革共同作用,深刻改變了傳統農業與社會結構,很可能推動了「大人物英語Big man (anthropology)」社會制度的普及。番薯基本取代了舊主食芋頭[22]並促進了高地人口的顯著增長[23]

到19世紀,新畿內亞與荷屬東印度之間已存在一定貿易往來。自19世紀60年代起,新畿內亞居民被大量強征為奴,通過「黑鳥貿易英語Blackbirding」運往昆士蘭斐濟,這一行徑於1884年終止。[24]大多數被擄掠者來自巴布亞沿海地區。這些返回新畿內亞的人帶回了接觸西方文化的經歷,但其中最深遠的影響是催生了一種美拉尼西亞皮欽語英語Melanesian Pidgin,該語言最終演變為巴布亞皮欽語[25]:9–10

Thumb
1884年至1919年間的新畿內亞,德國英國控制着新畿內亞東部地區

1847年9月15日,一批馬利諾會英語Society of Mary (Marists)傳教士抵達伍德拉克島,基督教由此傳入新畿內亞[26][27]。傳教活動成為西方文化及宗教傳播的主要渠道[25]:9。荷蘭於1848年吞併該島西部[15]:278昆士蘭於1878年兼併鄰近的托雷斯海峽群島[15]:280,並於1883年試圖吞併新畿內亞部分區域[21]:152[28]:227。1884年,新畿內亞島東部分割,北部歸德國,南部屬英國[29]:302德國新畿內亞公司英語German New Guinea Company最初嘗試開發種植園未獲成功,轉而從事易貨貿易[15]:219–221。在英國控制區,1895年在曼貝爾河英語Mambare River附近發現金礦[30]

Thumb
英國 吞併新畿內亞東南部,1884年

1888年,英國正式吞併該保護國。1902年,巴布亞實際管轄權移交給新成立的英國自治領澳洲。隨着《1905年巴布亞法案》通過,該地區正式更名為巴布亞領地[28]:227澳洲行政管理體系於1906年正式確立[30],巴布亞由此成為澳洲完全兼併的領土[28]:225

歐洲殖民統治改變了新畿內亞當地居民的社會關係。部落衝突減少,而隨着人們為參與經濟作物生產遷往新興城鎮,城市區域出現更頻繁的交流融合。殖民管理者與本地居民之間的巨大不平等,催生了被殖民政府稱為「貨物崇拜」的社會現象。[16]:52–53最具深遠影響的變革體現在出行方式上。殖民當局明令禁止部落戰爭,人口因務工需要開始常態性流動,道路建設則增強了內陸地區之間的連通性。[18]:20–22

殖民當局通常與個別村莊代表合作,但德國與英國政府均未建立有效的間接統治體系[31]:209–210。在德屬新畿內亞,巴布亞皮欽語開始被當地人採用並傳播,德國當局雖不情願但仍予以使用[17]:135–137。在英國及後續澳洲管轄區域,基於莫圖語英語Motu language形成的皮欽語——希里摩圖語逐漸成為事實上的官方語言[17]:137–139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澳洲軍隊佔領德屬新畿內亞英語Allied occupation of German New Guinea並持續管轄至戰爭結束[32]。戰後,國際聯盟於1921年5月9日授權澳洲將該地區作為第三等託管地管轄,由此形成新畿內亞領地[21]:152[28]:228[30]。巴布亞領地與新設的新畿內亞託管地實行分治管理[28]:228。1920年代在布洛洛發現金礦後,探礦者開始在全島範圍內搜尋礦藏。至1930年代,探礦者對高地山谷的勘探揭示該地區居住着超過百萬人口。[30]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澳洲管轄時期

Thumb
1943年1月7日布納-戈納戰役英語Battle of Buna–Gona期間,澳洲軍隊攻擊日軍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試圖攻佔莫士比港,於1942年中期經陸路入侵並沿科科達小徑向南推進。澳軍在撤退至莫士比港附近過程中實施了多次後衛英語Rearguard戰鬥。同年9月,澳軍發起反攻,日軍在北撤過程中持續進行後衛抵抗。[33]此戰役期間,當地士兵與後勤人員為澳軍提供了重要支援[24]。正當科科達戰役持續之際,日軍發動米爾恩灣戰役英語Battle of Milne Bay,其進攻被澳美聯軍擊退。這些軍事行動連同鄰近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共同標誌着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34]消耗戰持續至1944年,盟軍最終完全收復巴布亞與新畿內亞[35]。整個新畿內亞戰役期間,總計約有21.6萬名日、澳、美軍官兵在新畿內亞主島及周邊離島陣亡[36]

戰爭期間,兩處領地的文官政府中止運作,由聯合軍政府接管[28]:228。二戰打破了本土居民與外國人之間存在本質差異的觀念,增進了民眾對外部世界及現代社會與經濟理念的認知。戰爭還引發大規模人口流動,初步構建起兩個澳屬領地居民的共同身份認同。[16]:53為便利溝通,巴布亞皮欽語與希里摩圖語使用範圍擴大,並開始應用於無線電廣播[17]:139。此戰是巴布亞皮欽語首次在巴布亞地區廣泛傳播[21]:149, 152。戰時建立的兩領地聯合治理模式在戰後得以延續[17]:134[29]:302

1946年,聯合國宣布新畿內亞為託管領土,由澳洲管轄[24]。1949年,巴布亞居民正式獲得澳洲公民身份[28]:223,澳洲正式將巴布亞與新畿內亞合併巴布亞和新畿內亞領地[24]巴布亞和新畿內亞立法委員會英語Legislative Council of Papua and New Guinea於1951年11月成立[30]。自1949年起,巴布亞與新畿內亞開始設立鄉村理事會,其數量逐年穩步增加[37]:174–175。此舉構建了替代性權力結構,雖然有時由傳統領袖充任,但標誌着領導權開始向具有行政或商業經驗的人士轉移[31]:211

澳洲統治的政治目標尚不明確,獨立或成為澳大利亞聯邦州均被視為潛在發展方向[29]:303–305。1960至1970年代,隨着更多民眾參與正規經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地方行政體系逐步發展。與此同時,澳洲行政當局致力於培育共有的民族認同。[16]:57澳洲當局引入英語作為潛在的統一語言,許多巴布亞新畿內亞人視其為聲望語言[17]:150

Thumb
1964年的澳洲巡邏官英語Kiap

1950年代,航空勘察在高地地區發現更多有人居住的山谷[30]。戰後澳洲重建行政管理體系,隨之將控制範圍擴大至此前基本未受管轄的高地區域[17]:134[29]:303[38]。部分部落直至1960至1970年代才首次與西方接觸[21]:149。高地地區的行政管理推動了咖啡種植在該區域的大規模擴展[29]:3031964年英語1964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1968年英語1968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的大選在引入政治體系的宣傳運動中相繼舉行[39]:107。1968年選舉籌備期間,首個政黨潘古黨英語Pangu Pati宣告成立[29]:306

力拓集團於1964年在布干維爾島啟動礦產勘探。儘管遭到部分土地所有者反對,布干維爾銅業公司英語Bougainville Copper仍宣告成立並開始運營大型礦場英語Panguna mine。當地抵抗運動逐漸與爭取更大自治權的訴求緊密結合。[40]布干維爾在地理上接近英屬所羅門群島英語British Solomon Islands,其居民文化淵源與所羅門群島的關聯度遠超領地內其他地區[41]。然而該礦場被視為推動巴布亞新畿內亞經濟基礎從單純農業向多元化轉型的關鍵項目[29]:306

澳洲反對黨領袖高夫·惠特拉姆於1969年訪問巴布亞新畿內亞。惠特拉姆將該領地自治列為競選議題,並呼籲最早於1972年實現自治。[38]1971年3月,立法議會英語House of Assembly of Papua and New Guinea建議領地在下一屆議會期間尋求自治,該提議獲得澳洲政府同意[39]:110–111。同年6月,國旗與國徽正式採納[28]:229。7月,領地名稱中的「and」被去除,簡化為「巴布亞新畿內亞」(Papua New Guinea[30]

Thumb
1971年布干維爾島的潘古納礦場英語Panguna mine

自惠特拉姆首次訪問後,政治辯論隨着重大社會變革顯著激化[29]:306。在1972年7月舉行的大選英語197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中,米高·索馬雷當選首席部長英語Chief Minister of Papua and New Guinea[32][42]:17。索馬雷着力改善與地區運動的關係,此舉雖促使地方團體數量增加,卻也降低其突出性並推動它們融入國家政治體系[16]:75–77。同年12月,惠特拉姆在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當選總理。惠特拉姆政府英語Whitlam government隨即於1973年末確立自治政府[38]。1975年4月,基那作為獨立貨幣開始流通[43]:377

推動獨立的主要動力來自惠特拉姆政府的內部決策,而非巴布亞新畿內亞本土的具體訴求[28]:224。「國家」的概念對該領地多數居民仍屬陌生,尚未形成強烈的共同民族認同[28]:229。1970年代初期,社會普遍擔憂獨立可能導致大部落支配小部落,並增加外國資本收購土地的風險。後來形成的獨立共識主要依靠當地政治領袖的積極推動。[24]1975年9月1日,在巴布亞新畿內亞預定獨立日前夕,布干維爾當局單方面宣布獨立[16]:72[25]:45[32]。作為回應,中央政府隨即中止向該省份撥付財政資金[30]。獨立前夕還出現了其他地區運動:巴布亞貝塞納運動英語Papua Besena主張將巴布亞地區從新畿內亞分離,高地解放陣線(Highlands Liberation Front)旨在抵制沿海地區對高地的主導權,另有小型團體倡導設立新省份[16]:72–74。儘管存在這些分歧,澳洲議會仍於1975年9月通過《1975年巴布亞新畿內亞獨立法案》,正式確定9月16日為獨立日[25]:45[44]。索馬雷繼續擔任該國首任總理[32]

Remove ads

獨立時期

Thumb
1973年米高·索馬雷惠特拉姆政府英語Whitlam government外部領地部長比爾·摩理臣英語Bill Morrison (politician)

獨立之初,包括農業、經濟、教育和醫療人員在內的大多數澳洲官員撤離該國。接替崗位的本地人員幾乎未經過系統培訓。[38]由此引發的機構重組導致行政效率下降,特別是面向農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質量明顯滑坡[42]:18。到1980年代,包括軍隊在內的整個公務員體系出現政治化傾向,削弱了治理效能與問責機制[19]:13

選舉制度改為簡單多數制,旨在推動形成界限清晰的兩黨制但未果[45]:3。國家政府均通過憲法規定的方式實現更迭。索馬雷在1977年大選英語1977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後繼續擔任總理,但於1980年遭不信任投票罷免,由陳仲民接任。索馬雷在1982年大選英語198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後再度出任總理,卻在1985年再次失利於不信任投票。[42]:18, 20

1976年8月布干維爾與中央政府達成協議,平息了其首次宣布獨立引發的危機[25]:45,但獨立後矛盾依然延續[41]。1975至1976年布干維爾島的分離主義運動促使巴布亞新畿內亞通過修憲程序,並制定《省級政府組織法》(Organic Law on Provincial Government),依法向19個省級行政區下放權力[37]:179[42]:26。隨着省級政府管理不善的現象屢次出現,索馬雷提出削減省級政府權力的方案,反而招致部分島嶼省份英語Islands Region以分離主張相抗衡[37]:189[42]:27[46]:257

在澳洲管轄期間,儘管大規模戰事顯著減少,但20世紀70年代高地地區的部落衝突卻日趨激化。這些地區受外部管控的時間較短,原有的部落紛爭記憶猶新,隨着國家獨立而再度爆發。1979年當地首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但此類干預始終未能平息暴力衝突。城市中的失業問題與性別比例失衡,使得部落衝突逐漸演變為幫派英語Raskol gangs橫行。1984年莫士比港因幫派暴力宣布緊急狀態,巴布亞新畿內亞國防軍隨即介入。此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使得警方英語Royal Papua New Guinea Constabulary與軍方在其他地區也展開了更多干預,但兩者卻逐漸政治化且紀律鬆弛。與此相應,民間對私人安保的需求激增,外資投入也因此卻步。[42]:29, 32[45]:8–9[46]:260–261, 264, 270[47]:239–241至1995年,省級政府實施改革,由相關國會議員與若干任命成員共同組成。部分職能下放至地方政府後,由於預期基層治理能力不足而引發重大爭議。這種能力缺口使得國會議員在地方層面獲得了超常的權力影響力。[37]:174[45]:11

Thumb
阿拉瓦鎮在布干維爾衝突期間被摧毀

隨着布干維爾礦場建設完工,就業需求驟減,當地年輕一代幾乎未能從礦區發展中獲益。1988年布干維爾再度爆發起義,反抗對象同時指向布干維爾地方政府與巴布亞新畿內亞中央政府。1989年5月礦場關閉後,布干維爾革命軍宣布獨立,中央政府於1990年撤出該地區並實施封鎖,衝突由此演變為複雜的內部內戰。1990年底政府軍重新登陸該島,在與當地盟友的配合下逐步擴大控制範圍。[24][41][46]:266–2671994年10月政府與部分反叛勢力達成協議,次年成立布干維爾過渡政府,但政府軍與布干維爾革命軍的交戰仍在持續[30]。1997年,因僱傭國際傭兵介入布干維爾衝突而引發的「桑德萊恩事件英語Sandline affair」直接導致中央政府垮台。經新西蘭主持的和談斡旋,各方於1998年1月達成停火協議。[32][45]:12

獨立後的第一個十年間,該國經濟呈現緩慢而穩定的增長態勢。奧克特迪礦場英語Ok Tedi Mine於1982年正式投產。儘管澳洲對財政預算的貢獻率從1975年占政府收入的40%降至1988年的17%,但通過完善稅收體系,政府成功維持了支出規模。[29]:312–313布干維爾礦場的關閉雖引發財政困難,但隨着石油、礦產和林木產品出口的擴大,國民經濟在1990年代初實現復甦。不過這種增長並未緩解社會不平等現象,政府公共服務質量反而出現下滑。[46]:263–264由於政府開支持續擴大及其引發的債務攀升,該國陷入嚴重經濟困境英語1994 Papua New Guinea financial crisis。1994年巴布亞新畿內亞基那被迫貶值並實行浮動匯率制,次年政府向世界銀行申請了緊急貸款。[29]:313–314

1997年舉行的大選英語1997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中,僅有4名候選人獲得絕對多數票,95名(佔87%)當選者的得票率均未超過30%。1999年議會中期發生政府更迭後,該國成立了憲法發展委員會推行政治體制改革。據此制定的《政黨與候選人廉政組織法英語Organic Law on the Integrity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Candidates》確立了三大機制:為註冊政黨提供公共資金、激勵女性候選人參選、對跳槽英語Party switching行為實施懲戒。該法還明確規定,無黨派議員不得參與總理選舉投票,亦不得在總理產生前加入政治聯盟。[45]:3–7另一項重要改革是將選舉制度從簡單多數制轉向限制性優先投票制——這種制度實質是選擇性投票制的演變形式[19]:17[48]:2

2001年各方簽署《布干維爾和平協議》(Bougainville Peace Agreement),規定該地區將獲得超越其他省份的自治地位,並在未來適時舉行獨立公投[30][32][41]2002年大選英語200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期間,暴力事件呈現升級態勢[30]。2004年澳洲派遣警力赴巴布亞新畿內亞開展警務培訓。雖因最高法院裁決多數澳方警力於次年撤離,但此舉開啟了澳洲在該國的長期警務合作機制。[32]2009年,議會正式批准設立兩個新省份:從南高地省劃設的赫拉省,以及由西高地省分立而成的吉瓦卡省[49]

2011年,巴布亞新畿內亞陷入憲法危機英語2011–2012 Papua New Guinean constitutional crisis:議會以絕對多數票選舉彼得·奧尼爾出任總理,而最高法院則裁定米高·索馬雷仍為合法總理。議會隨後通過決議試圖推遲大選,但此舉缺乏憲法授權,巴布亞新畿內亞選舉委員會英語Papua New Guinea Electoral Commission仍按原計劃推進籌備工作。[50]:207–2112012年全國大選英語2012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如期舉行,奧尼爾再度獲得議會多數支持,當選總理。索馬雷選擇加入奧尼爾政府,針對最高法院法官及其他索馬雷支持者的指控被撤銷,此前通過的涉司法權及總理職權的相關法案也宣告廢止。[32][50]:207–211

2014年,該國啟動英語Natural gas in Papua New Guinea液化天然氣出口,但由於天然氣和石油價格持續低迷,政府財政收入不及預期。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不斷攀升,截至2019年,巴布亞新畿內亞的人類發展指數在太平洋地區仍位列末位。[48]:42015年3月頒布的《布干維爾礦業法》(Bougainville Mining Act)將礦業管理權從中央政府移交布干維爾政府。法案還規定,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屬於傳統土地主英語Customary land,而非國家,這賦予土地主對未來採礦項目的否決權。[41][51]

2012至2017年奧尼爾政府執政期間,屢遭腐敗醜聞困擾[30]2017年大選英語2017 Papua New Guinean general election後,奧尼爾雖成功連任,但其執政聯盟在初始階段議席有所減少。本次選舉在部分區域出現大規模選民恐嚇現象,議席結果統計也出現延誤。[52]:253–255此後,金融醜聞以及2018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採購豪華車輛引發的批評,使奧尼爾承受巨大壓力,並導致執政聯盟成員倒戈[52]:255–258。2019年5月,奧尼爾宣布辭去總理職務,由占士·馬拉佩接任[53]

政府將2019年11月23日[54]定為布干維爾自治區獨立公投的投票日,此次公投結果不具法律約束力[55][56]。公投中以98.31%的壓倒性比例支持獨立[57][58]。在2022年大選中,占士·馬拉佩總理領導的潘古黨贏得議會最多議席,使其得以連任巴布亞新畿內亞總理[59]

Remove ads

地理

Thumb
巴布亞新畿內亞地圖

巴布亞新畿內亞領土面積達462,840平方公里(178,704平方哩),涵蓋一片廣闊的大陸主島及眾多離島。該國地處赤道以南,[60]:1與印度尼西亞陸地接壤,與澳洲、所羅門群島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隔海相望[46]:254新畿內亞島位於馬來群島以東[21]:147。該國與澳洲的約克角半島之間相隔淺水的托雷斯海峽,寬152公里(94哩)。海峽以西為淺水區阿拉弗拉海,以東則為深水區珊瑚海[21]:147[61]:26, 28南部海岸大部分為巴布亞灣水域[21]:148,主島以東則瀕臨所羅門海[20]:11

其海岸線總長超過10,000公里(6,200哩)[62]:1專屬經濟區面積達2,396,575平方公里(925,323平方哩)[63][64]。全國分屬兩個時區英語Time in Papua New Guinea,其中布干維爾自治區較該國其他地區早一小時[20]:11

新畿內亞的地質構造複雜[61]:23。該區域處於北移的印澳板塊與西移的太平洋板塊交匯處。致使大陸主島及各離島地貌變化顯著。頻繁的構造運動還導致該國火山活躍且地震頻發。[18]:3該國全境坐落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上,共有14座已知活火山和22座休眠火山[20]:12。中央山脈以南屬澳洲克拉通組成部分,而北部多數陸地則屬增生地體[18]:3[65]:286。無論主島還是俾斯麥群島布干維爾島等主要島嶼,均以高大山脈為主要地貌[60]:1。山地佔國土總面積至少72%。其餘土地中平原佔15%,沼澤佔11%[18]:9。全國包含四個較大島嶼(布干維爾島馬努斯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及600餘個較小島嶼;後者多具陡峭斜坡與狹小沿海區域[66]:1[67]

Thumb
巴布亞新畿內亞的高地地區

新畿內亞高地沿該島中央的山脊分布,此山脊從巴布亞新畿內亞最東南端的米爾恩灣英語Milne Bay綿延至印度尼西亞新畿內亞的西端。其中威廉峰海拔4,509米(14,793呎),為全國最高峰。群山之間是陡峭的峽谷,地質背景多樣。作為人口稠密區的高地,其山勢較西北和東南部更為低緩,山間散布着一些相對平坦的區域。[18]:4

中央山脈帶北側有一片廣闊的沉降帶,塞皮克河流經西部,東部則由拉穆河馬克姆河穿越一處地塹。此沉降帶向東延伸至主島外海,形成了新不列顛海溝英語New Britain Trench。西北海岸坐落着貝瓦尼山脈托里切利嶺亞歷山大親王山脈英語Prince Alexander Mountains,塞皮克河將其與更東邊的阿德爾伯特嶺分隔。繼續向東,休恩半島包含菲尼斯特雷嶺薩魯瓦吉德嶺。此段北部海岸線的主要由抬升的古海床構成,該區域構造活動依然活躍,常發生地震和山泥傾瀉。[18]:8塞皮克河以西的北岸直面海洋,既無外圍島嶼屏障,亦缺岸礁防護,僅存錫薩諾潟湖英語Sissano Lagoon這一處避風海灣[13]:253。不過,塞皮克河約半數河段可供通航[21]:148

塞皮克河—拉穆河水系貫穿主島北部,而弗萊河則向南奔流。兩大水系沿岸均為低地平原和沼澤地帶。[60]:1它們共同構成主島九個流域之其二。另有兩個主要盆地分別環繞普拉里河馬克姆河。境內分布着5000多個湖泊,其中僅22個面積超過1,000公頃(2,500英畝),最大者為默里湖,面積達64,700公頃(160,000英畝)。[60]:4

Thumb
弗萊河流經該國最大的連片低地地區

全國唯一地質穩定區位於西南部低地,此區域構成最大的連片低地[18]:3,並廣布多處洪泛平原和沼澤[66]:1。火山博薩維山聳立於這些平原的北部,沿海地帶略有起伏,弗萊河河口附近尤為明顯。高聳的南部褶皺山脈構成該地區與高地內陸之間的天然屏障。庫圖布湖即坐落於此山脈之中。[18]:4弗萊河發源於中部山區,大部分河道可通行船隻[21]:148

東部的巴布亞半島(因形似島尾,亦稱「鳥尾半島」)[18]:4[61]:25其北側聳立着拉明頓火山水文家嶺英語Hydrographers Range。繼續東行,納爾遜角英語Cape Nelson (Papua New Guinea)周邊聚集着更多火山,包括維克托里山英語Mount Victory (Papua New Guinea)特拉法爾加山英語Mount Trafalgar[18]:8 半島中部縱貫着歐文·斯坦利嶺[21]:148,並擁有多個天然良灣,包括米爾恩灣英語Milne Bay古迪納夫灣英語Goodenough Bay科靈伍德灣英語Collingwood Bay休恩灣[21]:148。東南沿海星羅棋布着當特爾卡斯托群島特羅布里恩群島伍德拉克島路易西亞德群島等小島,總面積略高於7,000平方公里(2,700平方哩)[21]:152–153

主島東北部的主要島嶼沿兩條弧形鏈分布。其一涵蓋靠近主島的小島和新不列顛這座大島。儘管新不列顛島大部分非火山成因,但其北岸,尤以拉包爾所在的加澤爾半島,火山活動造就了肥沃土壤。另一條島鏈串聯起馬努斯島新漢諾威島新愛爾蘭島布干維爾島。布干維爾島上矗立着三座大型火山。[18]:6, 8–9這些島嶼的總面積約為68,000平方公里(26,000平方哩)[21]:153

首都莫士比港坐落於南部海岸。萊城則位於東部偏北的沿海地區。[21]:152全國僅約2%的土地用於定期耕作[60]:2。該國常面臨地震、海嘯、火山噴發、洪水、山泥傾瀉和乾旱的威脅[20]:12[68]:169氣候變化英語Climate change in Papua New Guinea引發海平面上升。預計不久,布干維爾部分區域(例如卡特雷特群島英語Carteret Islands)的居民將不得不搬遷。[68]:169

Thumb
米爾恩灣省阿洛陶附近海域

該國全境處於熱帶[18]:9,更精確地位於熱帶暖池英語Tropical Warm Pool範圍內[66]:2,該海域海面至200米(660呎)深度的水溫全年多數時間維持在28 °C(82 °F)以上[69]。氣候總體屬熱帶類型,但因地貌複雜多樣,各地氣候呈現顯著差異[60]:1。沿海地區平均最溫約32 °C(90 °F),內陸高地平均26 °C(79 °F),極高山區則降至18 °C(64 °F)[66]:2。沿海平均最低溫為23 °C(73 °F)。在海拔2,100米(6,900呎)以上的高地,夜間結霜實屬常見,而白天氣溫無論季節均罕有超過22 °C(72 °F)。[70]氣溫分布大致隨海拔升高而遞減[71]:13

該國5月至10月間盛行東南風,12月至次年3月轉西北風為主。此規律主導全國降水模式,然而,宏偉的山脈與破碎的地形塑造了局地天氣,致使年降雨量差異懸殊。莫士比港周邊地處雨影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39吋),而部分高地區域年降水量卻逾8,000毫米(310吋)。低地平均相對濕度約80%,[60]:1[66]:3且多雲天氣極為普遍。部分地區降水季節性強,5月至11月為旱季,其他地區降水則分布較均勻。降水峰值出現時段因地點而異。[18]:10不同區域分別受熱帶輻合帶南太平洋輻合帶英語South Pacific convergence zone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季風的影響[20]:12[66]:2。熱帶氣旋偶於12月至次年3月的雨季侵襲該國[66]:2。與更西部的海岸相比,巴布亞半島的氣候較為溫和[21]:149

Remove ads

生物多樣性

Thumb
巴布亞新畿內亞的樹袋鼠

巴布亞新畿內亞是一個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擁有全球約5%的已知現存物種[62]:1,其中約三分之一為特有物種[66]:2。該國哺乳動物多樣性佔全球4.5%,並擁有近3萬種維管植物[20]:11。新畿內亞的森林位居世界第三大連片熱帶雨林區,這片廣袤林海不僅蘊藏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對維持全球氣候穩定起着關鍵作用。[71]:9其植被按海拔梯度大致可分為低地、低山、亞高山和高山植物群落[66]:2[71]:10。這些森林持續為眾多社區提供食物、自然資源及其他生態系統服務[71]:9。複雜的地質背景,加上溫度、降水和海拔的顯著局地差異,共同催生了多樣的微氣候環境與眾多孤立棲息地,進而孕育出獨特的動植物群落[71]:10–11。此類局域生物多樣性可進一步歸類為沿海地區、山地環境及不同島嶼群落等更廣泛的生態類型[71]:12

該國植物區系豐富多元,既受亞洲與澳洲植物區系雙重影響,又因崎嶇地形與多樣局地氣候而更具異質性。在人類活動密集區,常見以白茅屬菅屬植物為主的草場。[18]:10植被清除後的土地上還生長着藤狀禾草英語Cane (grass),高地以芒屬為優勢種,低地則以甘蔗屬為主。這類草場多形成於休耕10至15年的土地。[18]:10–14海岸地帶分布着約4,800平方公里(1,900平方哩)的紅樹林[62]:1。該國屬於馬來植物亞區英語Malesia生物地理區域,其植物組成與東亞地區的相似度高於澳大利西亞,但高海拔地區存在例外[71]:10。布干維爾群島在生物地理上與所羅門群島主體關係最為密切,明顯區別於該國其他地區[61]:23

Thumb
金草石斛蘭為該地特有種,僅見於米爾恩灣省部分群島

該國熱帶雨林內已記錄蘭花2,000餘種,蕨類植物約2,000種[71]:10。據估算,境內棲息着昆蟲15萬種、鳥類813種、淡水魚類314種、兩棲動物352種、爬行動物335種、陸生哺乳動物298種[66]:2。科學界普遍認為尚存大量未記錄動植物物種[72],且不斷有新物種被發現[20]:11。儘管該國西部內陸研究基礎薄弱,但極樂鳥和園丁鳥等類群的研究可能已較充分[65]:286。特定動物類群呈現區域聚集特徵:昆蟲與蜥蜴多樣性在中央山脈北側顯著偏高;有袋類、蛇類及淡水魚類多樣性則在山脈南側(如弗萊低地)為最高;蛙類多樣性普遍在大陸山區和布干維爾島達到峰值(唯多樣性突出的休恩半島例外)[65]:287–290

該國許多動物與澳洲物種屬於相同的生物分類群[73][74]。東北部大型島嶼從未與新畿內亞或其他大型陸塊連接,故而演化出獨特的動植物區系[61]:26。大陸廣布類群在這些島嶼上極為稀少甚至絕跡,知名類群如極樂鳥、園丁鳥和單孔類動物在此完全缺失。這些島嶼孕育了獨具特色的特有動物,例如果蝠和特定蛙類群。各島嶼間動物類群分布差異的成因尚未明確,[65]:290–291學界推測與地質歷史及物種擴散過程密切關聯[75]。位於休恩半島與新不列顛島之間的群島構成部分物種遷移的通道。東南部小島可能曾與大陸相連,因而保有相似的野生動植物組成。[61]:26環抱巴布亞新畿內亞的珊瑚礁群至少達13,840平方公里(5,340平方哩)(實際面積可能更大)。這些礁體構成生物多樣性熱點「珊瑚大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62]:1

1972年至2002年間,該國近四分之一雨林遭到破壞,其中約15%被完全清除[71]:9[76]。全國近四分之一森林可能屬次生林,覆蓋着歷史上的墾殖地。這些區域常採用長達50年的輪作休耕制。森林採伐僅使極少量林區退化為疏林草原[18]:14

Remove ads

經濟

Thumb
莫士比港市中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巴布亞新畿內亞列為發展中經濟體[77]。該國經濟高度依賴自然資源[78]:127,資本多投向採礦和石油行業,大部分勞動力則以務農為生[66]:iv。2018年時,自然資源開採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8%,其中礦產英語Mining in Papua New Guinea、石油和天然氣英語Natural gas in Papua New Guinea為主要貢獻領域[78]:128。資源依賴型經濟易扭曲國內生產總值數據,致使經濟增長難以準確衡量,國民總收入等其他指標也不易測算[78]:127。歷史上對該國生產總值的估算就曾出現大幅修正[78]:128。2019年,巴布亞新畿內亞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8%,通貨膨脹率為4.3%[79]。其法定貨幣為基那,由巴布亞新畿內亞銀行監管,該行在匯率管理上採取過多種策略[80][81]。該國正規就業比例不高,雖實施最低工資制度,但其實際價值自獨立以來持續走低[78]:139–141。2010年代末,城鎮就業人口中約40%從事非農工作,農村地區該比例僅為20%左右[78]:167

木材與海洋資源亦是巴布亞新畿內亞的重要出口產品[78]:133,該國為全球少數熱帶木材英語Tropical timber供應地之一[78]:138。林業是重要經濟部門,但技術和半技術投入水平低,產品限於鋸材、單板、膠合板、塊狀板、模塑件、杆柱及木片,成品出口量少。自動化機械匱乏及本地技術人才培訓不足,制約了自動化設備與設計的引進。[82]:728林業領域腐敗現象存在,多個項目面臨法律不確定性,高達70%的採伐可能屬非法[78]:205。該國海洋漁業產量約佔全球10%[20]:12–13

該國農業涵蓋國內銷售與出口作物種植及自給農業[78]:128椰干、椰油、橡膠茶葉可可咖啡等農產品出口未見增長[78]:135,但轉用林地開發油棕種植園以生產棕櫚油,逐漸成為就業與收入的重要來源[62]:2[78]:135。該國棕櫚油產量佔全球1.6%,咖啡佔1%。農業雖非最大經濟部門,卻是就業主渠道,佔全部崗位約85%。[20]:12

貧困評估表明,貧困現象在農村最為普遍[83]:487。近40%人口為自給農,生活相對獨立於貨幣經濟[84],農業因此成為最廣泛的經濟活動。耕作多依靠簡易雨養地表灌溉英語Surface irrigation,具體技術因地而異[60]:5芋頭為傳統作物,而主食番薯的引入使耕作海拔延伸至2,700米(8,900呎);提取西米的西谷椰子也廣泛種植[18]:17–18

Thumb
巴布亞新畿內亞西南部的奧克泰迪礦場英語Ok Tedi Mine

該國主要出口礦產包括黃金石油液化天然氣亦為重要出口商品。[78]:136礦產能源類資源占出口總額的86%[20]:23,其高價值使該國經常賬戶長期保持順差[78]:141。規模最大的礦場為利希爾島私營金礦,其次為國營奧克泰迪礦場英語Ok Tedi Mine波爾蓋拉礦場英語Porgera Mine位列第三[20]:12。液化天然氣出口始於2014年,然因收益分配爭議,新項目投產屢遭推遲[20]:10, 12

該國多山的地形導致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困難,致使航空運輸成為最高效可靠的交通方式。全國共有五條主要公路,其中僅兩條延伸至內陸地區,國內航運也十分有限。 [85]雖設有22個國際港口,但並非全部投入運營。其中最大的萊城港處理約半數國際貨物。[83]:481巴布亞新畿內亞全國擁有500多個機場,大多數跑道未鋪砌[86]。許多道路養護狀況不佳,部分雨季無法通行。儘管如此,全國大多數人口居住在距國道5公里(3.1哩)範圍內,更多人毗鄰區級或鄉村公路。[83]:478

西里努穆水壩英語Sirinumu Dam揚開水壩英語Yonki Dam提供部分水力發電[60]:4–5。污水處理設施有限,首都地區亦不例外。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導致污染問題。[60]:9可再生能源占電力供應總量的三分之二[82]:726

整體房屋質量較低,2010年代末期僅15%的房屋鋪設完工地面[78]:168。2016年,城市地區55%的房屋接通電力。農村地區僅為10%,但較1996年的3%已有顯著提升。過半城市房屋接通管道供水,農村地區僅15%具備該條件,但農村房屋更多使用井水。平均每間房間居住人數為2.5人。[78]:169–70

全國超過97%的土地被劃定為習慣土地英語Customary land,由社區集體英語Aboriginal title持有。許多此類實際權利仍未登記,實質上屬於非正式狀態。[25]:53–54土地登記工作成效甚微[25]:54, 66。巴布亞新畿內亞立法機構通過法律確認「習慣土地所有權」這一保有權形式,賦予原住民傳統土地不可剝奪的法定保有權。此類習慣土地名義上覆蓋全國大多數可用土地(約佔土地總面積的97%);[87]讓與英語Alienation (property law)的土地或由國家租約下的私人持有,或屬政府土地。絕對所有權英語Fee simple(或稱自由保有權)僅限巴布亞新畿內亞公民持有。[88]:9–13[89]

Remove ads

網絡

巴布亞新畿內亞國內有三大營運商。

  • Digicel(外資電信公司)
  • Bmobile
  • Vodafone(Vodafone PNG)
  • Telikom(國有庫姆電信控股公司(Kumul Telecom Holdings, KTH)旗下)

行政區劃

Thumb
  高地大區
  群島大區
  莫美斯大區
  巴布亞大區

巴布亞新畿內亞分為四個大區(Region),雖然這並不是正式的行政區劃,但在政府,商業,體育和其他活動的許多方面都非常重要。

以下列出4個大區,以及其所屬的省份。

Thumb
巴布亞新畿內亞行政區劃圖

巴布亞新畿內亞的首都為莫士比港,全國共有22個省級行政區,包含20個省、1個自治區(布干維爾自治區)以及國家首都區。每個省可分為一個或多個區(District),一個區又分為一個或多個地方行政區域。巴布亞新畿內亞的省級行政區列表如下:

  1. 中央省(Central)
  2. 欽布省(Chimbu)
  3. 東高地省(Eastern Highlands)
  4. 東新不列顛省(East New Britain)
  5. 東塞皮克省(East Sepik)
  6. 恩加省(Enga)
  7. 海灣省(Gulf)
  8. 馬當省(Madang)
  9. 馬努斯省(Manus)
  10. 米爾恩灣省(Milne Bay)
  11. 莫雷貝省(Morobe)
  12. 新愛爾蘭省(New Ireland)
  13. 北部省(Oro)Northern
  14. 布干維爾自治區(Autonomous Region of Bougainville)
  15. 南高地省(Southern Highlands)
  16. 西部省(Western)
  17. 西高地省(Western Highlands)
  18. 西新不列顛省(West New Britain)
  19. 桑道恩省(Sandaun)West Sepik
  20. 國家首都區(National Capital District)
  21. 赫拉省(Hela)
  22. 吉瓦卡省(Jiwaka)
Remove ads

政治

巴布亞新畿內亞是議會民主制君主立憲國家,國家元首是國王查理三世,國王不在巴布亞新畿內亞時由總督代爲行使元首職責。巴布亞新畿內亞立法機構為一院制議會,政府首腦是總理,由議會內多數黨的領袖擔任。議會的111個議席中有22席為21個省和首都區的22名地方首長的官守議席。

巴布亞新畿內亞有40多個政黨,其中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政黨有國民聯盟黨、人民行動黨、聯合資源黨、聯合黨、潘古黨、人民全國代表大會黨、人民民主運動黨、人民勞動黨、人民進步黨巴布亞新畿內亞黨及新一代黨等。

巴布亞新畿內亞是英聯邦王國

人口

Thumb
來自南高地省胡利英語Huli people頭飾舞者

巴布亞新畿內亞是全球民族異質性最顯著的國家之一[90]:205。除了可能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語言外,地理環境、親屬紐帶與外部環境壓力等因素進一步分化了該國的族群認同[91]:47–48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20年的人口估算為895萬居民[92],而該國政府2021年的估算則達到1180萬[93]。原定於2020/2021年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被推遲,官方理由為COVID-19大流行,期間轉而採用衛星圖像進行了中期評估。2022年12月,聯合國與南安普敦大學合作,基於衛星圖像和實地核查的調查報告提出,該國人口可能高達1700萬,近乎官方估計值的兩倍。[94][95]直至2023年7月,聯合國才正式將其估算值修訂為1180萬[96]。儘管自1961年起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但過往普查數據的可靠性仍存疑問[78]:126。普遍認為,自獨立以來人口已大幅增長,但城市化水平卻基本停滯或僅略有提高[78]:127。截至2015年,國際移民約佔人口總數的0.3%[97]

巴布亞新畿內亞是鄉村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截至2023年,僅有1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心[98]。最大城市為首都莫士比港,其他主要城鎮包括萊城芒特哈根馬當韋瓦克。2000年時,全國共有40個人口超過1000的城鎮。[20]:11[99]:31絕大多數居民生活在傳統社區英語Customary land[100]高地大區英語Highlands Region人口最為稠密,佔全國人口的43%。莫美斯大區英語Momase Region佔25%,南方大區英語Southern Region, Papua New Guinea佔18%,群島大區英語Islands Region佔14%。[20]:13傳統的小型社區通常不足300人,其形態多是一個極小的核心村落,周圍散布着農田和園圃,其中零星分布着其他住所。居民一年中部分時間居住於此,並且可能擁有多處居所。在那些需要在大片區域狩獵或耕作的社區,主村落可能小到僅有一兩座建築。[18]:18全國高達三分之二的區域可被視為無人區[99]:47。城市以外,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是小型島嶼[99]:48。城市人口的增長導致了城市平均生活質量的下降,而鄉村地區的生活質量則普遍有所改善[78]:177–181。儘管人口分布廣泛,超過五分之四的居民居住在距離政府服務中心8小時行程範圍之內[99]:117

2016年的人口性別比例為男性佔51%,女性佔49%。由男性擔任戶主的家庭佔82.5%,由女性擔任戶主的家庭佔17.5%[78]:177–178。平均初婚年齡為20歲,有18%的女性處於一夫多妻關係中[78]:179。該國人口結構年輕化,2011年年齡中位數低於22歲,當時有36%的人口年齡在15歲以下[20]:13。2010年代末,城市地區撫養比為64%,而鄉村地區則為83%[78]:178。截至2016年,總和生育率為4.4[78]:177

該國的醫療衛生英語Health in Papua New Guinea基礎設施整體發展不足。愛滋病病毒感染率英語HIV/AIDS in Papua New Guinea較高,並曾暴發霍亂結核病等疫情。[68]:1692016年的疫苗覆蓋率為35%,有24%的兒童未接種任何疫苗[78]:175。截至2019年,巴布亞新畿內亞出生時預期壽命男性為63歲,女性為67歲[101]。2014年,政府衛生支出佔總支出的9.5%,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4.3%[101]。2023年,每1萬人擁有0.61名醫生[102]。2008年,孕產婦死亡率為每10萬例活產250人死亡;2005年為270人;1990年為340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69‰,新生兒死亡數佔5歲以下兒童死亡數的37%。每千例活產對應1名助產士,孕婦的終生死亡風險為1/94。[103]兒童死亡率的全國性改善主要體現在鄉村地區,部分城市地區則變化不大或略有惡化[78]:174

2010年代末,未接受教育的男性比例約為32%,女性則為40%[78]:171。2015年識字率為63.4%[104]。該國大部分教育服務由教會機構提供[105]。2012年學費取消後,入學率有所上升,但效果參差不齊,2019年部分恢復了收費[78]:170, 208。巴布亞新畿內亞擁有4所公立大學和2所私立大學,以及其他7所高等教育機構[106]

語言

Thumb
根據蒂莫西·厄舍(Timothy Usher)研究成果繪製的巴布亞新畿內亞語系分布圖
Thumb
羅斯(Ross)提出的跨新畿內亞語系分布。其中部分東部語支的歸屬未獲普遍認可

巴布亞新畿內亞擁有約840種已知語言英語Languages of Papua New Guinea(包括英語),是全球語言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107]。該國的語言總數超過其他任何國家[108],其中土著語言超過820種,佔全球語言總數的12%,但大多數語言的使用者不足千人,每種語言平均僅有7000人使用。巴布亞新畿內亞的語言密度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瓦努阿圖[109][110]使用最廣泛的土著語言是恩加語英語Enga language,使用者約20萬人,其次為梅爾帕語英語Melpa language胡利語英語Huli language[111]。然而,即使是恩加語也存在不同的方言分化[17]:134。土著語言可分為兩大群系:南島語系巴布亞諸語言。需注意的是,「巴布亞」僅是對當地非南島語系語言的便利性統稱,並不定義實際的語言親緣關係。[112]

巴布亞新畿內亞有四種語言因其廣泛的文化認同而被視為國家語言:英語、巴布亞皮欽語希里摩圖語以及自2025年起新增的手語(實踐中指巴布亞新畿內亞手語英語Papua New Guinean Sign Language[17]:151[113]。然而,目前並無專門立法宣告任何官方語言[19]:21。憲法僅簡要提及語言問題,要求「普及巴布亞皮欽語、希里摩圖語或英語的讀寫能力」,並提及「tok ples」和「ita eda tano gado」(分別為巴布亞皮欽語和希里摩圖語中對地方語言的稱謂)。憲法還規定,申請歸化入籍者需具備當地語言能力,被逮捕者有權以理解的語言獲知相關訊息。[17]:143

英語是商業和教育系統使用的語言,而該國最主要的通用語為巴布亞皮欽語[19]:21。議會辯論通常混合使用英語和巴布亞皮欽語[17]:143。國家司法體系使用英語,而省和地方法院通常使用巴布亞皮欽語或希里摩圖語。鄉村法庭可使用當地語言。大多數全國性報紙使用英語,但有一份全國周報《Wantok英語Wantok Niuspepa》使用巴布亞皮欽語。國家廣播和電視使用英語和巴布亞皮欽語,輔以少量希里摩圖語。省級廣播除使用上述語言外,還會加入地方語言。[17]:147隨着時間的推移,巴布亞皮欽語持續普及為最常用語言,逐步取代了希里摩圖語的地位[17]:146,即便在曾以希里摩圖語為主的首都莫士比港亦是如此[114]

大多數省份並無佔主導地位的地方語言,但也有例外。恩加省以恩加語使用者為主,但該省於1976年採用巴布亞皮欽語作為官方語言。東新不列顛省庫阿努阿語使用者為主,這導致使用拜寧語系英語Baining languages蘇爾卡語英語Sulka language的少數民族群體面臨溝通困境。[17]:147–148然而,語言問題通常並非衝突根源,衝突可能發生在使用同種語言的社區之間,而區域認同往往融合了多種不同的語言群體[17]:153。英語和巴布亞皮欽語普遍被視為中立語言,地方語言則被認為具有文化價值,政府亦鼓勵多元語言能力的發展[17]:154

目前幾乎所有地方語言及希里摩圖語的使用率都在下降[17]:148,部分地方語言的使用者已不足百人[17]:135。政府鼓勵使用地方語言,獨立後即制定政策,用地方語言教授早期讀寫和算術。截至2000年4月,已有837種語言獲得教學支持,涵蓋兩種不同地方語言社區的學校很少報告問題。但在2013年,為改善較弱的英語讀寫能力,教育政策重新轉向以英語為主。[17]:151–152

宗教

Thumb
曾為該國最大建築的道格拉英語Dogura, Papua New Guinea聖彼得聖保羅主教座堂英語Ss Peter and Paul Cathedral, Dogura

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95.6%的公民自認為基督徒,1.4%信奉其他宗教,3.1%未作回答。幾乎無人聲稱無宗教信仰[115]宗教綜攝現象普遍,許多公民將基督教信仰與部分傳統土著宗教實踐相結合。國內存在眾多基督教教派且影響廣泛。[20]:13最大教派為天主教會,信眾占人口26.0%;其次為巴布亞新畿內亞福音信義會英語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18.4%)、基督復臨安息日會(12.9%)、五旬節派各教會(10.4%)、巴布亞新畿內亞與所羅門群島聯合教會英語United Church in Papua New Guinea and Solomon Islands(10.3%)、「其他基督教」(9.7%)、福音聯盟英語Evangelical Alliance(5.9%)、巴布亞新畿內亞聖公會英語Anglican Church of Papua New Guinea(3.2%)、巴布亞新畿內亞浸信會聯會英語Baptist Union of Papua New Guinea(2.8%)及規模較小的群體[115]

政府與司法系統維護憲法規定的言論、思想和信仰自由權利[116]。隨着美國成功神學通過訪客與電視布道英語Televangelism傳播,基督教基要主義基督教錫安主義日益盛行。這種現象既挑戰主流教會的傳統主導地位,也削弱了前基督教時代某些文化特徵的表達。[117]。2025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將巴布亞新畿內亞確立為基督教國家,特別提到「上帝,聖父;耶穌基督,聖子;聖靈」,並將《聖經》列為國家象徵[118]

文化

Thumb
巴布亞新畿內亞主島東南海岸博加-博加村(Boga-Boga)的居民

由於新畿內亞在地理上長期處於孤立狀態,美拉尼西亞文化得以在不受重大外部影響的情況下獨立發展。該文化高度重視人際關係,同時也強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連結。[25]:21–22這種對關係的珍視體現在庫拉環交易中,其物品交換的核心目的在於維繫社會紐帶,而非追求直接的經濟利益[25]:23。土地歸屬權及其情感聯結至關重要,但通常屬於集體而非個人。強烈的內部群體意識構成「瓦托克體系」(wantok system)的核心特徵,導致個體對待本社群成員與外部社群成員時存在顯著差異。[25]:26對個人行為的評價,通常主要乃至完全取決於其對所屬本地社群產生的影響[25]:41

傳統美拉尼西亞社會通常由被稱為「大人物英語Big man (anthropology)」的領導者主導小型社群。這些地位普遍被認為需憑個人能力獲取,社會結構因而相對平等,儘管世襲因素偶爾也起作用;除年齡與性別差異外,還存在不同的社會分層。總體而言,高地社會可能比低地社會更具個人主義傾向。[31]:207–209正如傳統「大人物」需通過慷慨分配剩餘財富來鞏固地位,現代的文化期望也促使人們將政治與經濟職位用於恩庇關係。該體系的主導地位制約了現代性別角色的發展,導致男性依然佔據了政界領袖的絕大多數。[25]:27–28性別差異是傳統社群中最為突出的不平等根源[18]:18–19。成功躋身「大人物」之列者或能終身保有威望,但若被他人超越,其地位也可能不保[18]:19[25]:27–28。親屬關係既可源於血緣,也可來自情感認同[18]:19。傳統社群的權威有時也會與更高層級的治理概念產生衝突[18]:22

Thumb
阿薩羅泥人英語Asaro Mudmen

該國社會仍處於高度碎片化狀態,強烈的地方認同感與忠誠度同薄弱的國族認同形成鮮明對比[19]:21–22極樂鳥是共同的國家象徵之一,出現在國旗與國徽上,其羽毛在傳統儀式和「sing-sing英語Sing-sing (New Guinea)」歌舞集會中依然具有重要價值[15]:104。該國擁有一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即於2008年列入名錄的庫克早期農業遺址[119]海貝在歷史上極具價值,在歐洲人初抵遠離海岸的高地地區時,貝殼的價值甚至被認為超過鋼鐵[18]:20。貝殼至今保留着儀式用途,在東新不列顛省的部分地區,它們仍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貨幣職能[120][121][122]。該國國家貨幣的名稱「基那」便源於一種金唇珍珠貝[123][124]

音樂形態因語言社群而異,但也存在區域共性,常作為文化知識傳遞載體,並在儀式與習俗中扮演重要角色。廣泛使用的傳統樂器包括加拉穆特鼓木鼓)、昆杜鼓英語Kundu (drum)(單面鼓)、竹笛和蘇薩普(susap,口簧琴)。其他本土樂器的使用範圍較為有限。[125]二戰後,結他、尤克里里等外來樂器廣泛普及。現代音樂深受多語種基督教音樂的影響。1970年代,竹樂隊(bamboo band)的音樂風格風靡一時,而本地音樂的錄製早在獨立之前便已開始。該國的第一部音樂錄像於1990年在電視上播出。早期的桑古瑪英語Sanguma樂隊於1977年在國家藝術學院英語National Arts School (Papua New Guinea)成立,並進行了國際巡演。傳統音樂表演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中以阿薩羅泥人英語Asaro Mudmen胡利族英語Huli people的表演最為著名。[126]

體育是巴布亞新畿內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Sport in Papua New Guinea,既為群體間的衝突提供了宣泄渠道,也能成為凝聚國家的紐帶[127][128]聯盟式欖球英語Rugby league in Papua New Guinea極為流行,堪稱國家的統一性體育運動[129][130]。球迷的熱情極為高漲,甚至曾因支持不同球隊而引發致命的暴力衝突[131]

獨特的巴布亞新畿內亞文學英語Papua New Guinean literature體系在獨立前夕逐漸形成,1968年亞厘畢·毛利·基基英語Albert Maori Kiki出版的自傳《一生萬年英語Ten Thousand Years in a Lifetime》(Ten Thousand Years in a Lifetime)被視為首部重要作品[132]:379。政府從1970年開始積極扶持文學創作,推動多語種作品出版,早期作品大多充滿民族主義與反殖民色彩[132]:381–384。1970年,該國出現了首批地方報紙,同時出版了第一部由文森特·埃里英語Vincent Eri所著的本土小說《鱷魚》(Crocodile[132]:84

全國性報刊英語List of newspapers in Papua New Guinea包括兩份英文日報、兩份英文周報及一份巴布亞皮欽語周報。電視服務由地方機構提供,廣播電台則分屬政府與私營。[78]:227–228在該國三家移動運營商中,Digicel其在鄉村地區的網絡覆蓋更廣,佔據了92%市場份額[78]:240。約三分之二的人口擁有移動通信服務,儘管信號可能時斷時續[78]:241

參考文獻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