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巴黎地鐵3號線支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巴黎地鐵3號線支線(法語:Ligne 3bis du métro de Paris)為巴黎地鐵路網之一,於1971年通車。本線自3號線的岡貝塔站向北,短暫穿行巴黎市區東部,到達11號線的丁香門站,是巴黎地鐵中長度最短的一條路綫。
Remove ads
歷史

3號線支線的前身是3號線的東部路段,呈南北走向。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3號線路綫調整,固有的東部路段獨立為支線。
1901年12月4日,巴黎地鐵的第一期延伸計劃中包含3號線的東延段,從岡貝塔站(當時為3號線落實興建的東部終點)向北至丁香門站。但此後經過兩次借款,以及一系列的會議和確認,到1910年4月才對公眾發布資訊。
1910年代初,3號線東延段開始施工,施工路段經過地質不穩定的含水層以及一個古湖,為此路綫建在很深的地下石膏礦床上,車站的穹頂也進行了加固。一戰爆發前,該東延段已基本完工,但戰爭爆發使得路綫通車被推遲,直到1921年11月27日才投入使用。
在修建3號線東延段的同時, 營運商城鐵公司在7號線的佩聖熱爾維分支上修建了兩條軌道,連接到丁香門站,便於連接3號線和7號線。其中由西北往東南的軌道稱為節日線(Voie des Fêtes),反向的稱為往返線(Voie navette)。但基於客流量的考慮,最終只有往返線投入使用,而節日線以及線上的亞佐站都被棄用,亞佐站連地面出口都沒有建造,成為巴黎地鐵幽靈車站之一。1939年二戰爆發,往返線中止營運。1969年,根據巴黎東部近郊客流量的需求,3號線走向需要進行大的改動,因此岡貝塔站關閉重建,原有的月台從3號線上剝離,新的月台兼併了西邊原馬丹納度站的一部分,馬丹納度站因此被拆毀。8月23日,新的岡貝塔站啟用。
1971年3月27日,岡貝塔和丁香門之間的路綫獨立為支線,便是現時的3號線支線(3bis),岡貝塔站的舊月台作為3bis的終點,原來的路軌通道被截斷,改造成轉乘通道。同年4月2日,3號線延長至加列尼站。
Remove ads
車站列表



全線都無法無障礙通行,都位於巴黎市內。
3號線支線全線位於地底,除岡貝塔站為單獨島式月台供列車掉頭,調度或存放外,其餘車站均設有兩個側式月台,右上左下。丁香門站北面有一終點環路,列車在車站東面月台落客後,利用環路返回至西面月台載客離開。
全線車站都設有自動售票機、諮詢處與列車即時資訊顯示器。

3號線支線路綫深度大,除岡貝塔站外,其餘三個站都建在深達19到25米的地底,因此都配備了升降機連接售票大堂和地面。另外,這三個車站的入口都用混凝土和水泥建造成小亭子的模樣,使用了Gentil & Bourdet陶瓷裝飾。
丁香門站有兩個車站大堂,一個供3號線支線終點站使用,另一個為原先的往返線終點,有路軌通往7號線支線。在1921至1939年間,該車站大堂作為往返線的終點使用,後因二戰爆發關閉。1952年再次開放,供測試膠輪路軌系統,並配有試驗性的MP 51列車行走。1956年測試結束後,該車站大堂不再對公眾開放(除歐洲遺產日外)。現在,該車站大堂名為"丁香門影院站",常用作電影拍攝場景。
使用車型
1971年獨立成支線之後,3號線支線使用斯普拉格-湯普森列車,至1981年後全部更換為3節的MF 67列車,列車內部出於流量考慮,沒有配備摺疊式座椅。
使用狀況
3號線支線客流量在巴黎所有地鐵線中位列最末,1998年全年僅有約195萬人乘坐該線,僅相當於最繁忙的1號線在4天裏的客流量;2003年總客流量又降至168萬。
另外,由於3號線支線沒有穿越巴黎的市中心,也沒有經過任何一處旅遊景點,路綫知名度低,車站人流稀少,多呈半荒廢狀態,與其他繁忙的地鐵線形成強烈對比。
未來計劃
本條目或章節是關於正在建設或詳細規劃中的公共運輸計畫。 |
法蘭西島規劃辦(SDRIF)已提議於2007至2013年間將3號線支線和7號線支線合併。屆時,已經棄用多年的節日線和往返線都將分別作為上下行投入使用,而幽靈車站亞佐站亦將重新對公眾開放。另外,SDRIF之前還建議將併線後的西端終點從路易·布朗克站向南延伸至朗頓堡站,不過由於彼處地下路軌結構複雜,工程將極為繁重。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