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志文出版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志文出版社,是一間由張清吉於1967年所創立的臺灣出版社。其以出版「新潮文庫」、「新潮世界名著」、「新潮叢書」等叢書知名於臺灣出版界。
歷史
志文出版社之前身,是創業於1963年的長榮書店。其原是一家提供出租服務和舊書交易的小書店,當時經常出入書店的名人中有李敖、秦賢次、林衡哲(本名林哲雄)等知識分子,而店內販售的禁書多半為李敖所購去。另外,其亦自行出版《西洋幽默小品》、《二次大戰祕錄》以及林語堂的散文集等作品,且編錄《英語欣賞文庫》,銷路甚佳。
後來,因發行人張清吉受到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林衡哲的勸說,以及收到林生所自行翻譯之《羅素回憶集》和《羅素傳》,使他開始下定決心令出版社進行轉型活動。林之兩書,可說是開啟了臺灣出版史上曾經大行於市的「新潮文庫」之先河。在編輯出版兩書後,出版社收到社會大眾的熱烈迴響,更獲得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殷海光、陳鼓應兩人的肯定,其甚至親自到出版社致意。受此影響,林衡哲即介紹許多同學一起加入譯書的行列,其中包含賴其萬、林克明、廖運範、鄭泰安、文榮光、楊庸一、符傳孝等人,他們所翻譯之書籍,以心理學、精神分析領域為主。作家曹永洋則介紹鍾肇政、葉石濤、鄭清文、楊耐冬等知識分子加入翻譯的行列。顏元叔在其師黎烈文辭世後,亦將其所譯的法國文學作品介紹給志文出版社發行。曹永洋、楊耐冬與金溟若、李永熾、孟祥森、宋碧雲、莫渝等人,於當時可說是臺灣翻譯界的中堅。而顏元叔與其同事胡耀恆、王夢鷗、廖祥雄、陳玲玲所編譯的「新潮大學叢書」,更成為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教材。
不過,由於臺灣歷經日本統治,當時文化菁英對於日文較為熟稔,在一時之間難有嫻熟中文的人才可進行大量的作品翻譯;儘管已有不少名著早在民國初年時即有譯本存在,但礙於戒嚴法的限制,使得留在中國大陸的文人的翻譯作品,無法輕易於臺灣再版。為解決這類問題,因此志文出版社便參考民國初年或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出版的中國大陸譯本,且將譯者名字更動後再發行,以填補市場上翻譯作品的空缺。但出版社對於原譯者的抹消,亦導致現代中國大陸和臺灣之翻譯史研究上的困難。
除了國外翻譯書,作家楊牧所編選的「新潮叢書」則為志文出版社開闢本土作家的新天地,作家包括有陳世驤、徐道鄰、夏濟安、杜維明、顏元叔、林以亮、葉維廉、劉述先、於梨華、劉大任、楊牧等人。其中的劉大任尚因《紅土印象》一書,遭當時政府列入黑名單,其書也成為禁書。
近年,伴隨國際著作權法的嚴格規定和臺灣出版業的激烈競爭狀況,志文出版社雖仍堅持不懈地從事發行出版事業,然其已是只能出版列入公共版權內的書籍,對於文化事業的貢獻已經比之前失色了。
Remove ads
新潮文庫
「新潮文庫」是張清吉在參考日本岩波書店的「岩波文庫」傳統後,所出版的大型叢書。每本書皆附上作家的年譜、小傳、創作背景以及本人照片。「新潮文庫」內之書本,廣泛網羅文學、哲學、心理學、禪學、電影等領域,其帶領諸多1960至1990年代的臺灣學生和知識分子吸收外國文化,為當時封閉保守的臺灣社會開啟一扇知識的窗口,對於外國文化的推廣,深有貢獻。雖然不少譯本現今已然絕版,且譯文上的錯誤及漏譯時常為人所詬病;素樸的書本外觀更不敵現下市場上其它五顏六色的出版品,但是以在臺灣出版史上的地位言之,志文出版社確實為重要的出版社之一,其影響了整個世代的廣大閱讀者。[1]發行人張清吉亦被出版業界譽為「出版界的唐吉訶德」。[2]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Remove ads
新潮世界名著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新潮叢書
![]() | 此章節需要擴充。 |
- 劉述先:《文化哲學的試探》
- 劉大任:《紅土印象》
- 鍾玲:《赤足在草地上》
- 王文興:《玩具手鎗》
- 杜維明:《三年的畜艾》
-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
-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新版更名為《那些不毛的日子》)
-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
- 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
- 葉珊:《傳說》
-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
- 於梨華:《會場現形記》
- 韓國鐄:《音樂的中國》
- 顏元叔:《文學經驗》
- 梁實秋:《看雲集》
- 林以亮:《林以亮論翻譯》
- 鄭愁予:《鄭愁予詩選集》
-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
- 劉述先:《生命情調的抉擇》
- 張永祥:《秋決》
-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
-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
- 趙岡:《紅樓夢論集》
- 楊牧:《瓶中稿》[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