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英戰爭

东亚早期殖民贸易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英戰爭崇禎十年(1637年)與英國之間的一起軍事衝突。該衝突並非中英官方的戰爭,但英方「柯亭協會」具有一定的半官方性質。[1]:15

快速預覽 明英戰爭, 日期 ...

背景

葡萄牙邀請英國來華

在約17世紀,荷蘭人的崛起使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霸權衰落了。為了抵抗荷蘭,1634年,葡萄牙駐果阿總督同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和解,並邀請東印度公司來華貿易。於是,第二年,英東印度公司派出貨船,從印度蘇拉特駛向澳門。然而,葡澳當局卻不認可這一行為,並從中加以阻撓,致使明拒絕開展對英東印度公司的貿易。

柯亭協會的建立

1635年,葡萄牙邀請英國人到東方貿易的消息傳入倫敦後,商人威廉·柯亭與同一批商人組建了柯亭協會。

由於東印度公司在華受到挫折,英國國王開始探索其他的對華貿易的方式,因此他給予了柯亭協會到果阿、中國、日本一帶貿易特許權。

威德爾船隊

1635年,柯亭協會建立船隊,聘請約翰·威德爾(John Weddell)任船長。

威德爾曾在英國海軍中任職,在1625年,由他指揮的英國艦隊在蘇拉特戰勝過葡萄牙艦隊。英王查理一世在船隊出發前授予了威德爾軍事管制與捕獲敵船權,這是威德爾船隊具有一定官方性的佐證。

戰爭經過

威德爾船隊到達澳門

1636年4月16日,威德爾船隊離開英國。10月8日抵達果阿。1637年初離開果阿,並在6月25日抵達澳門附近海域。由於葡澳當局依舊阻撓,因此船隊停泊氹仔,試圖直接與明取得聯繫。

駛入珠江

為直接前往廣州,威德爾先派「安娜」號前往珠江探測水道。廣州政府發現這一行為後,派遣了官員去質詢英人此來的目的。[1]:18 1637年7月22日,「安娜」號回到氹仔,向威德爾報告相關情況。 8月,威德爾船隊駛入珠江。在途中,有中國兵船警告威德爾船隊不得駛往廣州,命令其掉頭駛向大嶼山,並稱廣州政府已在江中沉船阻礙行駛。然而威德爾置若罔聞。

亞娘鞋(虎門寨)戰鬥

1637年8月8日,威德爾船隊停泊於虎門附近的亞娘鞋島(今威遠島)。明朝虎門寨守軍僅民壯十餘人,缺乏重型火炮,但是面對英國侵略者對明朝主權的侵犯絲毫不懼,鳴炮示警。

意圖挑起事端的威德爾降下貿易旗,轉而升起英國國防旗與海軍旗,對虎門寨進行炮擊。明朝守軍奮勇反擊,力戰不敵,被迫撤出。而後英國侵略者派出一百名水手進入炮台,扯下明軍軍旗,升上英國國旗與國王旗,並將明軍炮台搬進船中。

隨後,威德爾船隊在虎門一帶劫掠民船,並強迫漁民帶給廣州政府船隊「辯護信」,要求自由貿易。

第一次談判

1637年8月15日,廣州政府派遣黑人翻譯保羅·諾瑞迪(Paulo Noretti,漢名李葉榮)去了解情況。

面對英國船隊,保羅自稱明朝官員,並稱,只要英國人歸還在亞娘鞋搶奪的炮和物資,並像葡萄牙人一般繳納稅銀,即可得到貿易權。[1]:20

16日,保羅隨兩名英商前往廣州,19日,兩名英商回到亞娘鞋,並告訴威德爾得到了廣州總兵陳謙的接待。

然而此時,時代管兩廣軍務的廣西巡撫鄭茂華,海道副使鄭覲光一起對陳謙施以壓力,要求陳謙將「紅毛夷」趕走。

迫於上級的壓力,陳謙與鄭覲光聯名發布對英布告,要求英人迅速離開,並派遣保羅去傳達布告。然而,保羅又一次扭曲了明方的意願,謊稱只要英國人願意納稅,准許英國人自由貿易,並可選擇三處地方停泊船隻。

此後,保羅還幫英人牽線,重賄陳謙,使陳謙默許了英人在廣州的貿易行動。

「以漢御澳,以澳御紅」

鄭覲光等人見英人不聽勸告(實際上英人此時把保羅的話當真,不知有此勸告),於是決定「以漢御澳,以澳御紅」,即,中國政府向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施壓,使他們向英國人施壓。

於是,1637年9月6日,葡澳當局向英方遞交抗議信,要求英國人離開。威德爾卻以為已獲得明官方的許可,以為自己有陳謙做後台,對此不屑一顧,並回信說:「此地並非屬於你們,是中國國王的領地。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等待卡斯提爾國王的卑微的總督的許可呢?」

此後,廣州政府對英商的態度急劇趨於嚴厲。保羅被捉拿歸案,陳謙申請調任,最終被彈劾削官。[2]

火攻

1637年9月上旬,廣州政府採取參將黎延慶的建議,採取火攻戰術,將五艘年久失修的舊船備成火船。然而,實施時忽起北風,火船無法接近英船,因而失敗。

英國艦船不顧明方警告,持續向內河深處航行,忍無可忍的廣東海防當局於9月10日派出三艘戰艦對英艦進行炮擊並發射火箭,英艦倉皇逃走。[1]

此後,為了報復明軍反擊,威德爾指揮船隊在海岸沿線變本加厲的實施侵略行為,焚燒珠江沿岸村莊,掠殺居民。9月19日,當地守軍趁英國侵略者在當地一個市鎮燒殺搶掠的時候,襲擊英軍背後,拆除英軍搭建的一個定居點,並焚燒了數艘英船(可能是被英國人搶來的中國帆船)。[1]

而後,威德爾見登陸的英軍損失慘重,遂決定撤出廣東沿海,臨走前,他們派人炸毀了虎門寨。

最終的談判

在用武力劫掠了明朝沿海的嘗試遭受失敗後,威德爾寫信向葡澳當局請求調停。希望結束事端的廣東當局也藉此機,委託葡澳進行調節。

最終,威德爾簽署呈文,承認觸犯了中國法律,並保證不再犯;明朝廣東政府釋放了扣留的英國商人,並允許英國商隊完成交易。此後,1637年冬,在新到任的兩廣總督張鏡心的催促下,威德爾船隊離開中國。[2]

後續影響

威德爾在回國之後閉口不談其船隊在面對明朝戰艦與守軍時所遭受的損失;他甚至聲稱在虎門寨殲滅了明軍數個營的正規軍(實際上只有民兵十幾人)。此後,英國方面將明朝視為了薄弱之國,甚至一度謀劃奪取海南島。[1]

中國人直到近代以前一直未能確認來海疆犯亂的是哪國人,並將其誤認為是荷蘭人。[2]

相關傳聞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