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形象 |
得主 |
關係 |
獎項 |
獲獎原因
|
1919
|
|
伍德羅·威爾遜
|
1879屆校友,大學教師和名譽校長
|
和平
|
第28任美國總統,在國際聯盟的建立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13]
|
1927
|
|
阿瑟·康普頓 (與查爾斯·威耳遜一起獲獎)
|
191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發現以他命名的效應」[14]
|
1936
|
|
尤金·奧尼爾
|
1910屆校友
|
文學
|
「由於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15]
|
1937
|
|
克林頓·戴維孫 (與喬治·湯姆孫一起獲獎)
|
191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他們有關晶體電子繞射的實驗發現」[16]
|
1951
|
|
埃德溫·麥克米倫 (與格倫·西奧多·西博格一起獲獎)
|
193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化學
|
「發現超鈾元素」[17]
|
1956
|
|
約翰·巴丁 (與威廉·肖克利和沃爾特·布喇頓一起獲獎)
|
193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和發現電晶體效應」[18]
|
1961
|
|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與魯道夫·穆斯堡爾一起獲獎)
|
193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獎勵他對原子核中電子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以及因此達成有關核子結構的研究發現」[19]
|
1963
|
|
尤金·維格納
|
數學物理托馬斯·瓊斯教授
|
物理學
|
「他對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特別是對基礎的對稱性原理的發現和應用」[20]
|
1965
|
|
理查德·費曼 (與朝永振一郎和朱利安·施溫格一起獲獎)
|
194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他們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對粒子物理學產生深遠影響」[21]
|
1977
|
|
菲利普·安德森 (與內維爾·莫特和約翰·凡扶累克一起獲獎)
|
物理學約瑟夫·亨利教授
|
物理學
|
「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22]
|
1978
|
|
阿諾·彭齊亞斯 (與彼得·列昂尼多維奇·卡皮察和羅伯特·威爾遜一起獲獎)
|
教授級客座講師
|
物理學
|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23]
|
1979
|
|
威廉·阿瑟·劉易斯 (與西奧多·舒爾茨一起獲獎)
|
政治經濟學詹姆斯·麥迪遜教授
|
經濟學
|
「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24][25]
|
1979
|
|
史蒂文·溫伯格 (與謝爾登·格拉肖和阿卜杜勒·薩拉姆一起獲獎)
|
195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對基本粒子間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以及對弱中性流的預言所做出的貢獻」[26]
|
1980
|
|
詹姆斯·克羅寧 (與瓦爾·菲奇一起獲獎)
|
物理學教授
|
物理學
|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9]
|
1980
|
|
瓦爾·菲奇 (與詹姆斯·克羅寧一起獲獎)
|
物理學福格·布萊克特教授
|
物理學
|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9]
|
1992
|
|
蓋瑞·貝克
|
1951屆校友
|
經濟學
|
「將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擴展到對於人類行為的分析上,包括非市場經濟行為」[25][27]
|
1993
|
|
托妮·莫里森
|
人文學羅伯特·F·戈辛教授
|
文學
|
「其作品想像力豐富,富有詩意,顯示了美國現實生活的重要方面」[28]
|
1993
|
|
拉塞爾·赫爾斯 (與約瑟夫·泰勒一起獲獎)
|
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首席研究物理學家
|
物理學
|
「發現新一類脈衝星,該發現開發了研究引力新的可能性」[10]
|
1993
|
|
約瑟夫·泰勒 (與拉塞爾·赫爾斯一起獲獎)
|
詹姆斯·S·麥克唐納特聘物理系大學教授
|
物理學
|
「發現新一類脈衝星,該發現開發了研究引力新的可能性」[10]
|
1994
|
|
約翰·福布斯·納什 (與約翰·夏仙義和賴因哈德·澤爾騰一起獲獎)
|
195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高級研究數學家
|
經濟學
|
「在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對博弈論和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29][25]
|
1995
|
|
艾瑞克·威斯喬斯 (與愛德華·B·路易斯和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一起獲獎)
|
分子生物學施貴寶教授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30]
|
1996
|
|
理查德·斯莫利 (與羅伯特·柯爾和哈羅德·克羅托一起獲獎)
|
197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化學
|
「發現富勒烯」[31]
|
1998
|
|
崔琦 (與羅伯特·勞夫林和霍斯特·施特默一起獲獎)
|
電氣工程學亞瑟·羅格朗·多蒂教授
|
物理學
|
「發現一種有分數電荷激發態的新型量子液體」[32]
|
2000
|
|
詹姆斯·赫克曼 (與丹尼爾·麥克法登一起獲獎)
|
1968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7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經濟學
|
在微觀計量經濟學領域「發展了個體和家庭行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和方法」[33]
|
2001
|
|
米高·斯彭斯 (與喬治·阿克洛夫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一起獲獎)
|
1966屆校友
|
經濟學
|
「他們對市場信息不對稱所進行的分析」[34]
|
2002
|
|
丹尼爾·卡內曼 (與弗農·史密斯一起獲獎)
|
心理學尤金·希金斯教授兼公共事務學教授
|
經濟學
|
「把心理學分析法與經濟學研究結合在一起,為創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35]
|
2004
|
|
戴維·格婁斯 (與休·波利策和弗朗克·韋爾切克一起獲獎)
|
數理物理學名譽托馬斯·瓊斯教授
|
物理學
|
「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11]
|
2004
|
|
弗朗克·韋爾切克 (與戴維·格婁斯和休·波利策一起獲獎)
|
197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物理學
|
「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11]
|
2007
|
|
埃里克·馬斯金 (與里奧尼德·赫維克茲和羅傑·梅爾森一起獲獎)
|
經濟學教授級客座講師
|
經濟學
|
「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的基礎」[36]
|
2008
|
|
下村脩 (與馬丁·查爾菲和錢永健一起獲獎)
|
生物學副研究員
|
化學
|
「發現和改造綠色熒光蛋白」[37]
|
2008
|
|
保羅·克魯格曼
|
經濟和國際事務學教授
|
經濟學
|
「對經濟活動的貿易模式和區域的分析」[38]
|
2010
|
|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
拉丁美洲研究客座教授
|
文學
|
「因他對權力結構描繪,以及他那反抗、起義、失敗的犀利印象」[39]
|
2011
|
|
托馬斯·薩金特 (與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一起獲獎)
|
經濟學客座教授
|
經濟學
|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12]
|
2011
|
|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與托馬斯·薩金特一起獲獎)
|
經濟學哈羅德·B·赫爾姆斯教授
|
經濟學
|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12]
|
2012
|
|
勞埃德·沙普利 (與阿爾文·羅思一起獲獎)
|
195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
經濟學
|
「創建穩定分配理論,並進行市場設計的實踐」[40]
|
2013
|
|
詹姆斯·羅思曼 (與蘭迪·謝克曼和托馬斯·聚德霍夫一起獲獎)
|
分子生物學施貴寶教授[41]
|
生理學或醫學
|
「發現了細胞囊泡輸運的運行與調節機制」[42]
|
2015
|
|
阿瑟·麥克唐納 (與梶田隆章一起獲獎)
|
物理學教授
|
物理學
|
「發現中微子震盪,以此證明中微子有質量」[43]
|
2015
|
|
托馬斯·林達爾 (與保羅·莫德里奇和阿齊茲·桑賈爾一起獲獎)
|
博士後研究員
|
化學
|
「在DNA修復細胞機制方面的研究」[44]
|
2015
|
|
安格斯·迪頓
|
經濟和國際事務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教授
|
經濟學
|
「對消費、貧困和福利的分析」[45]
|
2016
|
|
奧利弗·哈特 (與本特·霍爾姆斯特倫一起獲獎)
|
197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46]
|
經濟學
|
「對契約理論的貢獻」[47]
|
2016
|
|
鄧肯·霍爾丹 (與戴維·索利斯和約翰·科斯特利茨一起獲獎)
|
尤金·希金斯物理學教授[48]
|
物理學
|
「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49]
|
2017
|
|
萊納·魏斯 (與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一起獲獎)
|
博士後研究員[50]
|
物理學
|
「對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51]
|
2017
|
|
基普·索恩 (與巴里·巴里什和萊納·魏斯一起獲獎)
|
196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博士後研究員[52]
|
物理學
|
「對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53]
|
2018
|
|
弗朗西斯·阿諾德 (與格雷格·溫特和喬治·史密斯一起獲獎)
|
1979屆校友,理學士[54]
|
生理學或醫學
|
「研製出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55]
|
2018
|
|
唐娜·斯特里克蘭 (與阿瑟·阿什金和熱拉爾·穆魯一起獲獎)
|
1992年至1997年任光子與光電材料先進技術中心研究員[56]
|
物理學
|
「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57]
|
2019
|
|
艾絲特·杜芙若 (與阿巴希·巴納吉和米高·克雷默一起獲獎)
|
2001年至2002年任訪問學者[58]
|
經濟學
|
「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59]
|
2019
|
|
阿巴希·巴納吉 (與艾絲特·杜芙若和米高·克雷默一起獲獎)
|
1988年至1992年任助理教授[60]
|
經濟學
|
「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61]
|
2020
|
|
羅傑·潘洛斯 (與賴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烈婭·蓋茲一起獲獎)
|
研究員、訪問研究員[62]
|
物理學
|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確鑿預測」[63]
|
2021
|
|
戴維·麥克米倫 (與本亞明·利斯特一起獲獎)
|
2010年至2015年任化學系系主任[64]
|
化學
|
「開發出有機不對稱催化」[65]
|
2021
|
|
瑪麗亞·雷薩 (與德米特里·穆拉托夫一起獲獎)
|
1986屆校友[66]
|
和平
|
「為維護民主與持久和平的先決條件——言論自由所做的努力」[67]
|
2021
|
|
戴維·卡德 (與喬舒亞·安格里斯特和吉多·因本斯一起獲獎)
|
1983年獲哲學博士、1983年至1997年留校任教[68]
|
經濟學
|
「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69]
|
2021
|
|
約書亞·D·安格里斯特 (與戴維·卡德和吉多·因本斯一起獲獎)
|
1989年獲哲學博士[68]
|
經濟學
|
「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