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形豬籠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梨形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 pyriformis)是由無刺豬籠草(N. inermis)和塔藍山豬籠草(N. talangensis)雜交得到的自然雜交種。[6]其為蘇門答臘塔藍山的特有種。因塔藍山豬籠草於1994年才被描述為一個獨立的物種[7],之前被認識是邦蘇豬籠草(N. bongso)的同物異名,所以在一些早期的文獻中該雜交種被標記為邦蘇豬籠草與無刺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N. bongso × N. inermis)。[5]
植物學史
1973年,植物學家倉田重夫在《婆羅洲、新加坡和蘇門答臘的豬籠草》(Nepenthes of Borneo, Singapore, and Sumatra)[4]中錯誤的將該雜交種標記為疑惑豬籠草(N. dubia)的自然雜交種。[8]
1997年,馬修·傑布和馬丁·奇克在其的專著《豬籠草屬(豬籠草科)的框架性修訂》中提到了采自塔藍山的疑惑豬籠草標本(Kurata s.n. SING)。[3]查爾斯·克拉克之後證實該標本實為無刺豬籠草與塔藍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
相關物種
該自然雜交種與疑惑豬籠草很相似。它們的區別在於該雜交種的籠蓋較寬,且打開的幅度不會超過90°。此外,梨形豬籠草籠口基部向上拉伸,而疑惑豬籠草水平。[8]
2001年,倉田重夫將該雜交種描述為一個獨立的物種(N. pyriformis)。[2]查爾斯·克拉克於同年出版的專著《蘇門答臘島與西馬來西亞的豬籠草》中並不贊同這個鑑定。他發現梨形豬籠草的模式標本,即「Kurata & Mikil 4230 NDC」號標本「在多方面」和無刺豬籠草與塔藍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的形態特徵相符合。[8]次年,倉田重夫即將梨形豬籠草從豬籠草屬物種列表中撤出了。[9]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